說到江蘇建湖縣九龍口的古樹,一般人以為是龍珠島上的五谷樹,其實那樹從別處移栽到此僅有三十年時間。而現生長于九龍口淮劇小鎮沙莊李氏宗祠院內的一棵銀杏樹,它是遺存近三百年的植物活化石,值得一看更值得一說。
據九龍口沙莊李氏《李氏宗譜》1995年修訂版開篇《繕譜補記》記載,清乾隆6年(1741年)早春,李氏族長朝育公在老宅改建的祠堂院內“栽白果樹以蔭澤門庭”。這棵銀杏和祠堂一起,成為李氏家族私有權屬物傳承至今,已有283年的樹齡。
沙莊處在蘇北里下河區域,地勢低洼,蕩灘連片,溝河交錯,數百年來水澇洪災不斷。而這棵雄性銀杏始終屹立不倒,表現出強勁旺盛的生長力,它搖曳于天地間,吐綠于村中心,護佑樹下一方子民。兩百余年過去了,久遠的歲月賦予其傳奇色彩和人文含義,盤根錯節堅韌挺拔,如蓋如傘如炬,春秋青絲黃發交替,完美展示自然生命的頑強。
上世紀四十年代的蘇北抗日民主革命時期,這棵銀杏在沙莊獨樹一幟,作用突出。攀樹身而上,遠眺蘆蕩及村莊周邊,敵情動態盡收眼底,成為軍民的“瞭望樹”、“消息樹”。1947年夏天,以李春舉為首的國民黨還鄉團火燒沙莊,李氏宗祠雖幸免遭災,但院墻外農舍的大火卻把銀杏烤焦,枝葉凋落。后來的大樹帶病生長艱難修復,數年后才重現枝繁葉茂的活力狀態。
新中國成立后,李氏宗祠被借用于診所、糧庫、學校、救濟堂等公益事業,還支援基層組織辦公用房,但大樹和祠堂的私有性質沒有改變,每年清明時節,李家人便集結到樹下祭奠先人。人們相信高齡古樹有靈性,向大樹祈禱許愿能夠心想事成。所以當地哪家遇什么不測,誰家懷什么心愿,都會到銀杏樹下點上一炷香,說上一通心里話。
文革期間,這銀杏樹除了承受痛苦還有屈辱。樹梢被裝上幾個大喇叭充當“宣傳員”,多年的設備增添輪換,枝干新舊鐵絲層層纏繞,鐵片深嵌到皮肉。還被指為“腐朽舊物”,說樹內藏著的蛇妖水怪給村莊帶來洪災,給村里老幼帶來疾病,于是樹身還被釘進許多鐵釘驅魔鎮妖。四十年前,還能清晰可見樹身釘入鐵釘的印記,如今這些痕跡被生長中的大樹厚實有力的膚皮覆蓋了。
斗轉星移,日月變遷,沙莊這棵神奇的百年銀杏目睹九河船帆,對話萬畝蘆蕩,浸染人間煙火,也見證了李氏宗族的繁衍發展。隨著政府對古樹名木的保護力度加大,又逢沙莊開發建設成特色文旅小鎮,李氏宗祠的銀杏樹管護趨向完善而又規范,它被登記造冊,明確了責任人,落實保養措施,預示著將有更加美好的生長前景。
2023年,李氏宗祠修繕一新對游客開放,銀杏樹也煥發蒼翠新姿,被奉為神靈之樹,逐漸成淮劇小鎮一個神秘景點,吸引游客前來虔誠觀賞膜拜。它作為沙莊的綠色新地標,裝飾著淮劇小鎮有畫龍點睛的神韻。它將繼續豪情滿懷地記錄風云變幻的大時代,靜聽淮音悠悠,遠看九龍盤旋,如李氏宗祠楹聯所云:
風行江淮,沙溪河邊耕日月
雨沐鹽阜,銀杏樹下著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