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戰爭中,上甘嶺戰役被譽為最慘烈的戰斗之一,志愿軍憑借完全劣勢的武器,粉碎了美軍一次次進攻,打出了國威軍威。
鮮為人知的是,有一位志愿軍女宣傳員,也是上甘嶺坑道里唯一的女兵,在對敵宣化中發揮了巨大作用,給美軍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十六年后,這位女志愿軍因公前往美國,在紐約一家餐館就餐時,被當年的美軍戰俘一眼就認了出來。
這位女兵叫劉祿曾,一位年輕漂亮的上海姑娘,我們走進抗美援朝戰場,去領略“戰地夜鶯”劉祿曾的感人故事。
劉祿曾出生于1928年的上海,生長在一個書香門第家庭,童年時期,她就受到了良好的英語教育,為日后在戰場上的特殊任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中學畢業后,她考入東吳大學,求學期間,她不僅專注于法律專業的學習,還積極參與學生活動,表現出強烈的愛國情懷。
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軍隊急需英語翻譯人才,劉祿曾懷著滿腔報國熱血,毅然報名參軍,被分配到志愿軍第九兵團政治部敵工部擔任翻譯工作。
初到朝鮮戰場,劉祿曾親眼目睹了戰爭的殘酷,飛機轟炸、血肉橫飛的場景讓這個年輕的女子內心震撼。
要強的她很快就適應了戰地生活,和戰友們一起在刺骨寒風中行軍,在簡陋的防空洞里休息,甚至要自己拖運百斤的山草和樹枝。
在朝鮮戰場,劉祿曾的主要工作是審訊俘虜和對敵宣化,她以嫻熟的英語和智慧的談話技巧,成功突破俘虜的心理防線。
一次審訊一位美空軍飛行員,她采用心理戰術,巧妙地引導對方說出了敵空軍基地的關鍵情報,為志愿軍后續的軍事行動提供了重要參考。
通過一段時間戰地工作經驗積累,她還創新設計了“心理戰”廣播內容,將中國傳統文化中“以德報怨”的理念融入對敵宣傳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1952年底,上甘嶺戰役進入關鍵時期,為了打擊敵軍士氣,劉祿曾主動請纓前往前線對敵宣化,她穿越封鎖線,來到上甘嶺戰場,成為坑道內唯一的女兵。
在距離敵軍僅幾百米的坑道里,劉祿曾播放思鄉英語曲目,朗讀俘虜家書,宣傳優待政策,成功瓦解了敵軍的戰斗意志。
坑道生活非常艱苦,既要忍受渾濁的空氣,又要面對震耳欲聾的炮聲,但她依然保持樂觀,用歌聲和快板為戰友們帶來歡樂。
后來,朝鮮戰爭簽訂了停戰協議,她向陣地美軍宣布這一消息時說道:"我們熱愛和平,我們厭惡戰爭!"不僅是對美軍士兵的告別,更是對和平的真誠期盼。
回國后,劉祿曾進入南京市政府從事外事旅游工作;1979年,她因公到美國紐約,并在一家高級餐館吃飯時,再次見到了當年的美國戰俘伯特納。
當時,伯特納已經是這家高級餐館的老板,他對劉祿曾表示,忘不了在戰俘營她的人道關懷,正是那些小小的善意,改變了他的人生態度,才有了今天的生活。
劉祿曾的故事,不僅是一段塵封的戰爭記憶,更是一曲跨越國界的人性贊歌,她用智慧和善良證明,即便在最黑暗的年代,人性的光輝依然能穿透戰爭的陰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