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當73位藍眼睛、黑皮膚的外國友人沿著鋼軌鋪就的"文明之路"抵達宜昌東站時,他們不僅開啟了一場詩意的三峽之旅,更見證著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的生動實踐。這趟承載著世界目光的D956次列車,恰似一支文明的畫筆,在長江畫卷上勾勒出中外交流的新篇章。
作為長江黃金水道與"一帶一路"的交匯點,湖北以開放姿態擁抱世界。新增21個過境免簽口岸的政策東風,讓荊楚大地從"九省通衢"變身"世界客廳"。武漢櫻花樹下的駐足、宜昌江輪甲板上的眺望、十堰武當山巔的驚嘆,越來越多"洋面孔"的到來,既是中國文旅復蘇的生動注腳,更是文明互鑒的時代縮影。這種開放包容的胸懷,正如長江之水,既滋養著華夏文明,又連通著世界文明。
在這場文明對話中,鐵路部門以"繡花功夫"織就服務網。宜昌東站"三峽美"服務中心與旅行社建立信息共享機制,讓"人未到、事先知"成為現實;公鐵接駁專用通道的設置,讓"無縫銜接"從愿景變為實景;站臺電梯口的志愿者身影,讓"賓至如歸"的承諾擲地有聲。這種"以旅客為中心"的服務理念,不僅提升了旅游體驗,更展現了中國鐵路的國際服務水準,為文明交流架起了溫暖橋梁。
從三峽大壩的雄渾壯闊到屈原故里的文脈綿長,從清江畫廊的水墨意境到三峽人家的民俗風情,外籍游客的行程單恰似一本立體的中國文化教科書。當他們在三峽大壩感受中國智慧,在屈原祠前觸摸千年文脈,在土家吊腳樓體驗民族風情時,文明的種子已悄然播撒。這種"行走的文化交流",比任何語言都更具感染力,比任何媒介都更顯真實。
據統計,今年前兩個月湖北接待入境游客同比增長37%,這背后是中國文旅產業的提質升級,更是中國文化自信的有力彰顯。正如宜昌東站方艷燕所說:"我們不僅要讓游客看到三峽的綠水青山,更要讓他們讀懂中國的文化密碼。"這種文化自覺與擔當,正在讓長江三峽從地理坐標升華為文明地標。
鋼軌延伸處,文明交融時。當外籍游客乘坐的郵輪逆流而上,他們帶走的不僅是三峽風光的美好記憶,更有對中國發展的全新認知。這趟旅程,是"詩與遠方"的邂逅,更是"中國與世界"的對話。隨著越來越多的"國際列車"駛入荊楚大地,我們堅信,文明交流互鑒的百花園必將綻放得更加絢麗多彩。(湖北襄陽 文紅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