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桃是一名初三年級的女生,她自述情緒波動比較大,有時覺得活著沒意思,從比較外向變得回避社交。阿桃蜷縮在咨詢室的沙發上,時常發抖,像一只受驚的兔子,她右手手腕內側有幾道細長印痕。
阿桃是獨生女,父親每周只回家一次。母親在本市工作,但經常加班到九點回家。她從1歲到3歲住在鄉下老家,被外婆照顧撫養,上幼兒園后來到本市,外婆也前來本市,同住照顧至今。
阿桃在干預時提到,父母每次說起初一期末時阿桃成績下滑,都認為她學習態度不好,學習成績自然達不到父母的要求。阿桃會感到傷心、委屈,但同時因為害怕被放棄,擔心朋友嫌自己麻煩,因而選擇了一個人承受。這就導致外界不了解她,父母繼續批評,而朋友也沒有提出安慰,導致她出現情緒波動、社交回避、自傷行為、輕生想法等心理困擾。
阿桃從1歲起就遠離母親生活,來到本市上學后,阿桃和母親的相處時間也很少。父親脾氣較為暴躁,曾經動手打阿桃,導致現在阿桃總躲著父親。此外,在阿桃的描述中,自己和外婆也不親近。阿桃在家庭中無法獲得依戀需求的滿足,這就導致她很難有效調節情緒,無法靈活運用多種策略解決問題。
由此看來,阿桃家里的親職化現象嚴重。親職化是一種親子關系的扭曲,孩子過早地承擔了超出其年齡承受范圍的成年人責任、父母角色,這會導致孩子更容易出現情緒問題,自尊水平更低,更不愿意去求助。
阿桃的母親情緒時常不穩定,會在阿桃面前大哭,和父親打電話時會吵架,大聲互罵。在這些時候,阿桃便安慰母親,或勸他們不要吵架,仿佛她才是家長。但在阿桃自己情緒低落,想向母親尋求安慰時,母親常常會冷嘲熱諷。
阿桃上初中后,父親所在的公司效益變差,導致父親收入降低,這進一步加劇了父親的脾氣暴躁,使得父母吵架、母親哭泣變得更為頻繁。初二開學初,父親被迫留在本市家中,阿桃在家上網課,經歷了兩周朝夕相對,父親對阿桃挑刺多到了她難以忍受的程度。
阿桃來到咨詢室的時候,我觀察到她經常發抖,這是情緒的軀體化表現。阿桃雖然有自傷行為,但并不是為了輕生。雖然有壓力源,但也有支持力量。
我詢問了一些她和母親相處的故事,發現她是一個嚴重親職化的孩子,這導致她寧愿自傷,也不敢在別人面前表達情緒。
阿桃說:“像一個人在無邊的黑暗里,不知道光明在哪里,不知道身邊有沒有其他人,又不敢發出聲音,怕萬一有別人,會過來罵我。”
我和阿桃的父母進行了家庭指導,我告知了阿桃的自傷行為、背后的困擾、對父母的希望,他們從開始的懷疑、否認,逐漸變得沉思。阿桃母親哭了起來,這次父親承擔起了安撫她情緒的責任,他們表示今后會注意減輕阿桃的親職化。
我通過場景重建干預,阿桃意識到這個世界上有另一個自己在愛她,阿桃逐漸體驗到了更多安全感。我發現,她的語氣都變得比以往更有力,那代表她的內在運作模式變得更有力量。
我在潛意識狀態下找到了阿桃的病理性記憶,小學二年級的時候,父親給她講解題目,可講了好幾番她還是一竅不通,父親就罵她笨得就像頭豬一樣。當時父親的脾氣可大了,她被嚇得腦子一片空白,后背直冒冷汗,身體止不住地顫抖。我對阿桃的病理性記憶進行重組,她焦慮的情緒穩定了許多。
記憶重組干預兩個多月后,阿桃表示再沒出現自傷行為。她語氣輕快,她的情緒波動、入睡困難都明顯有緩解,和朋友也更親近了。在之后的隨訪中,我從阿桃母親處得知,阿桃現在擔任班干部,又表現得像初一時那樣外向、熱心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