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來翻閱朋友圈,發現有不少朋友在刷屏“第一批90后已滿35歲”的焦慮文案,才發現時間不語,但流逝得真快。
某國有大行的公司客戶經理已經34歲了,此刻正在工位上,默默修改企業第7版授信方案。
他的工位抽屜里躺著三張不同年份的支行“優秀員工”證書,以及一張泛黃的支行行長競聘落選通知單。
這并不是個例,銀保監會數據顯示,我國銀行業從業人員平均年齡32.7歲,但管理崗占比不足18%。
宇宙行去年財報顯示,“35歲以下基層員工”占比高達68%,而支行行長群體中80后僅占41%。
冰冷的數字撕開了銀行業“35歲魔咒”的殘酷真相,金字塔尖永遠狹窄。
一、晉升通道的“三重門”
某股份制銀行2023年內部調研顯示,存款日均1億以下的客戶經理占比76%,但晉升考核線劃在2.5億。
全國銀行網點從2017年的22.87萬個縮減至2022年的19.71萬個時,存款爭奪已成零和博弈。
數據顯示,近五年新提拔的支行副職中,85前占比達83%。
某城商行人力總監坦言:“培養周期至少要5年,35歲還沒到中層,后面更難接崗。”
銀行的招聘要求越來越高,頭部股份行校招碩士占比突破72%,總行管培生頂崗支行率高達89%。
90后碩士柜員遇見85后本科行長,學歷與資歷的錯位正在制造新的職業困境。
二、“躺不平”的圍城真相
某三方機構對2萬名銀行從業者的調查顯示,62%的受訪者日均工作時長超10小時,但52%的人近三年未獲職級晉升。
更殘酷的是,智能柜臺替代率已達87%的今天,有些銀行的柜員轉崗考試通過率還不足23%。
“白天做柜員,晚上當主播”的某農商行員工,在抖音分享銀行工作,收獲50萬粉絲后,卻被行里約談“注意形象”。
這種職業發展困境,在銀行業數字化轉型的浪潮中愈發凸顯。
三、破局者的另類突圍
但,總有人在裂縫中看見光。
某銀行內部人才流動報告顯示,35歲以上員工成功轉崗科技部門的同比增加142%。
更有大堂經理通過金融科技認證,轉型成為私行客戶經理,管理資產規模突破3億。
銀行業財富管理業務近三年復合增長率達19%,對基金從業資格、CFP持證人的需求激增47%。
零售銀行AUM突破150萬億,懂客戶、會經營的“老銀行人”正在迎來價值重估。
四、時間給出的答案
交行百年行史館里,陳列著1985年入行的儲蓄員張金梅的工牌。
她48歲才當上網點主任,卻在退休前帶出全省十佳理財團隊。
如今她的徒弟們,正在數字銀行部開發適老化金融產品。
中信銀行2022年“匠人計劃”評選出的20位技術專家中,8人超過40歲。他們用二十年練就的授信審查“火眼金睛”,正在訓練AI風控模型。
這些“銀發專家”的存在,印證著銀行職場不是田徑場,而是需要匠心的修行場。
35歲不該是銀行人的魔咒,而是專業沉淀的黃金期,焦慮不會給我們帶來任何好處。
畢竟,能穿越經濟周期的從不是某個職級,而是持續創造價值的能力。
營業結束后,文章開頭的公司客戶經理,把第8版方案發給了客戶。
這次他特意增加了綠色金融解決方案,那是他考取ESG分析師證書后開拓的新領域。
窗外梧桐樹的年輪又多了一圈,但年輪從不會阻礙樹木向上生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