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鬧片荒。
終于等到三八節,多部期待已久的新片上映。
其中一部,原本備受期待。
它曾入圍多個國際影展,被評「年度最值得期待華語片」。
卻因尺度大、題材敏感,國內上映一波三折。
原定2021年圣誕檔期,卻在上映前4天,因「技術原因」緊急撤檔。
后又經歷改名、數次延期……
直到今年才終于回歸大銀幕。
不過,又刪減了11分鐘。
4年間,改動的不只是電影,還有環境。
同賽道已經殺出了天花板級作品。
主演周冬雨、劉昊然,也從備受期待的金馬影后+新生代實力派的「王炸組合」。
變成了被群嘲的「燃冬」CP。
那么,這部歷經波折的電影,還能否承接住觀眾的期待?
今天就來看一看——
《平原上的火焰》
電影改編自雙雪濤的小說《平原上的摩西》。
近年,他的作品影視化頻率高,反響不俗。
《刺殺小說家》在2021年春節檔破10億+。
《我的朋友安德烈》在東京電影節拿獎。
劇版《平原上的摩西》,也是魚叔的年度十佳國劇之一。
雙雪濤擅長將冷硬派犯罪與詩意書寫結合。
《平原上的摩西》是他風格最鮮明的代表作之一。
以東北下崗潮為背景,用陳年懸案串聯起兩代人的命運。
此次的電影改編,陣容也不錯。
導演張驥雖是新人,但 曾任多部影片攝影指導,資歷深厚。
雙雪濤本人擔任藝術總監把關。
更有刁亦男任監制,全程給予創作指導。
熟悉刁亦男的都會知道他的風格, 從《白日焰火》到《南方車站的聚會》,極具風格化的犯罪類型片,在國際上屢獲好評。
和這部《平原上的摩西》的風格十分契合。
也因此,從立項之初,電影就備受期待。
大概正因為期待值太高, 魚叔看完電影后倍感失望。
就像網友說的:
沉郁的現實主義故事,生生成了「青春疼痛文學」。
故事發生在90年代末的東北小鎮。
周冬雨飾演的李斐,經歷了家庭的極具下墜。
目睹踏實有才干的父親,從模范工人淪為街頭小販。
劉昊然飾演的莊樹。
其家庭則是變革期的獲益者,抓住時代機遇,早早躋身中產。
相比原著,這次的電影劇本改動較大。
原作采用多視角敘事,電影則聚焦于男、女主角身上。
原作中,他們的關系止于青梅竹馬。
兒時做過鄰居,莊母又曾是李斐的家庭教師。
他們一度親如家人。
然而,隨著李父下崗,帶著女兒搬家離開,和莊樹一家的命運也徹底分野。
而在電影中,他們的關系被明確界定為愛情。
這條愛情線也被濃墨重彩,代替多聲部敘事,成為推動劇情的主要內容。
影片一開始。
工廠衰敗、無數家庭崩塌,兩個少年各自迷惘。
李斐因為父親下崗,無法繳學費讀重點中學。
聽說外地只要成績好就能免學費,便勸父親南下。
但李父遲遲不做回應,仍被這片土地牽絆著。
相比之下,莊樹還不夠成熟。
整日無所事事,到處閑逛,因為打架不止一次進了局子。
在此之后,李斐就隨父離開了,他們徹底斷了聯系。
八年后再見面,已天差地別。
李斐和父親,被意外卷入出租車司機被連環劫殺案,甚至成了嫌疑人。
而莊樹竟成了警察,就在調查這樁案子。
到底是怎么回事?
最后會發現,案件導火索居然是八年前一個平安夜。
這兩個孩子,與火有關的一次約定……
有聳動的懸案、有詭譎的人性,有沉重的寫實,也有詩意的文學質感。
聽起來,是一個頗引人入勝的故事。
可惜的是,電影卻處處啞火。
先是片中懸案,毫無懸念。
出租車司機連環遇害案的兇手是不是李父?他又為何要殺人?
如此殘暴的案件,又和兩個年輕人有什么關系?
這些本該層層展開的謎團,居然上來就全部揭曉了。
電影一開始,就從李斐和李父視角說清了原委。
連環劫殺案,并非李父所為。
但,一名警察臥底在出租車上蹲點,誤將李父當嫌犯,并拽下車審問。
導致留在車里的李斐出了車禍。
憤怒的李父槍殺了警察,拿走了配槍。
父女倆淪為逃犯,也被誤當做出租車連環兇殺案的兇手。
警察之所以對他們起疑,主要因為李斐包里的汽油味與疑犯特征相符。
這其實是因李斐與莊樹的約定——
要在平安夜晚,偷偷放把火。
她才會在那個夜晚謊稱肚子痛,上了這輛出租,又讓不放心的父親也緊隨其后, 為后來的悲劇埋下引子。
影片后半部分,基本就是莊樹作為警察的破案過程。
但,在已然揭曉真相的前提下,這再無看點。
電影重心更多在兩個少年的情感糾葛上。
但片中, 感情線很是牽強、刻意。
開場男、女主給人的感覺是,彼此相熟,但性情、追求截然不同。
也因缺乏真情流露的相處細節,看不出cp感,倒更像親情。
之后突兀地用幾幕浪漫情節,河邊看火、深夜騎單車、買她喜歡的手套…… 強行將這段關系拉升為愛情。
而「約定放火」這一關鍵情節,尤其生硬。
原著和劇版中,兩個孩子本身年齡偏小。
之前也有一起玩火的情節鋪墊。
又是從「煙火」這一話題延伸到放火一事上的,更能讓人信服。
但電影版中, 兩個至少視覺年齡上已經成年的人,僅僅因為喜歡看火,就想半夜去偏僻地放一把火。
還要裝身體不適瞞過父母。
而且是在當時連環殺人案頻發的背景下。
作為觀眾,不僅難以帶入角色,還可能會誤讀為青春期少年的「作死」行為,對后來發生的一連串悲劇也失去共情。
不單單是這一幕, 整部電影都削弱了這一悲劇故事的原有力度和厚度。
平原上的火焰作為故事的核心意象,指向一個時代的兩面——灰燼和新生。
但在電影中,大概也是因刪減所致,這種緊扣時代的表達被極度弱化。
很多原本濃縮時代悲劇的角色關系,都變得語焉不詳。
像片中莊樹父母的糟糕關系,還有李斐父親和莊樹母親的關系等等。
反而, 影片額外加入了一條極迎合當下情緒的女性受虐、復仇線 ——
李斐因車禍殘疾后,被變態醫生操控、虐待、強暴。
她不堪受辱,最終選擇反殺。
結尾,她面對作為警察的莊樹,只能將所有不幸歸咎于那個平安夜。
她怨莊樹沒有赴約,痛苦又不舍地給了莊樹一槍。
莊樹只能在回憶中坦白,他那晚也來了,不僅來了,還如約放了一把火……
這樣一個極具宿命感的結局。
也將原著中所有的歷史隱痛、社會隱喻、群體困境壓縮成一部私人化的青春殘酷物語。
如今,電影已經在豆瓣上開分,5.8。
對于周冬雨,又是一部不及格。
最近幾年,她主演的幾部電影全都口碑慘烈。
其實,這真不怪演員。
不可否認,這部電影也有可圈可點的地方。
比如,攝影與美術的質感很好,營造出東北轉型期的獨特氛圍。
醫院、集市的布景,老廠房斑駁剝落的墻皮、破舊的水泥樓梯等細節,都相當寫實。
還有周冬雨的一些表演,也令人印象深刻。
殺死醫生后的釋懷一笑;
結尾和劉昊然對峙時,忽然笑著問「我漂亮嗎」時,讓人心碎的眼神。
這些個別段落,確實稱得上精彩。
只是,讓人失望的,除了電影劇作本身的問題。
或許也是因為, 同一題材類型的泛濫,本就抬高了期待閾值。
近年來,90年代國企改制浪潮+犯罪類型的影視作品太多了……
像同為「東北文藝復興三杰」之一的鄭執,也有代表作《生吞》改編成了國產劇《膽小鬼》。
同樣是以蕭索的東北小城為背景,聚焦于少年的成長和迷惘。
同樣是通過一起跨越多年的懸案,折射群體命運和時代隱痛。
還有像《黑土無言》,也是一段橫跨1990年到2005年的東北犯罪往事。
涉及化肥廠改制、工人下崗、土地轉賣等時代背景。
近年還有一部電影《老槍》。
也是以90年代東北下崗潮為背景的犯罪片。
故事本身就看膩了。
更何況制作水平上,也已有珠玉在前。
那就是前年口碑大爆的電視劇《漫長的季節》。
擔任文學策劃的,則是「東北文藝復興三杰」另一位,班宇。
對東北社會轉型的深刻刻畫,對人性、命運和時代的細膩思考,以及美學表現等各方面都差不多觸到了天花板。
那么在它之后,類似的電影和劇集,要么就要突破表達方式,要么就需在內容、風格上做出創新。
否則,就很容易陷入千篇一律的同質化創作:
90年代東北下崗潮的趨同背景;
落魄中年、迷茫少年、邊緣小人物的模式化角色塑造;
還有雷同的創作手法,用交錯閃回的時間線展現連環兇殺案、性侵案……
過度消費這種懷舊氛圍,只讓人審美疲勞。
回看早年很多同題材的電影。
雖然都涉及東北工業衰落,但在當時都有所突破,且都各有風格。
《鋼的琴》以幽默、荒誕和詩意的方式講述普通人的掙扎。
《白日焰火》則將黑色電影與文藝氣質相結合。
借由破案故事,展現人與人之間的欲望與毀滅,孤獨與彷徨。
再由此回到《平原上的火焰》。
魚叔也為這部電影感到可惜。
恰如原著的主人公,電影本身的命運也呈現一種生不逢時,被時代耽誤的遺憾。
或許,它沒有遭遇撤檔、改名、刪減,會是另一個版本的結局。
或許,我們早點看到這部電影,也不會如此失望。
只是,在今天看來,以現在這個放映版本而言——
無論是類型元素的展現,美學風格的追求,還是時代與人物關系上的情感表現上,都很難讓人眼前一亮。
最終,困在了一個泛濫的模式里,難以燃起真正的火焰。
全文完。
如果覺得不錯,就隨手點個「贊」和「推薦」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