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辛亥革命正式開始。起義后,各省都紛紛響應,宣布獨立,大清朝這艘觸礁的破船徹底沉了。
八旗制度崩潰了,他們的土壤完全坍塌了,過去的“鐵桿莊稼”不好使了。
在曾經的幾百年以前,八旗制度是有進步和積極作用的,客觀維護了祖國的統一,但是后來由于制度落后和國家腐敗,它沒有力氣繼續拯救自己,所以一代一代的愛國者起來嘗試救中國,大清就這樣被留在歷史的深處。
袁世凱迫使宣統皇帝退位,從此一群太妃和遺老遺少陪著愛新覺羅溥儀在紫禁城關起門來當小皇帝,一直到后來被趕出去,這個我們先不提。
(關于八旗的知識點:八旗是一個大的集合,那么,它里邊包括根據民族成分區別滿洲、蒙古、漢軍以及回回、朝鮮和高麗、番子——就是藏族、此外還有察哈爾人等小的子集,就是說,滿人是八旗里面的一個小一點的子集,所以旗人并不等于都是滿人。那么按照顏色來分,大家都知道是八旗: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鑲白旗、正紅旗、鑲紅旗、正藍旗和鑲藍旗。一開始他們沒有上下之分都是并列的,入關之后,才逐漸有了上三旗和下五旗的說法。這個只指他們的包衣佐領,跟皇族皇子們和普通旗人的旗籍性質無關。因為上三旗主要是給宮廷服務的。說白了,就是上三旗曾作為皇帝的親兵,權力和風險都很高。例如,除了正式的八旗各個旗的秀女,上三旗的“內務府包衣”們的秀女要供宮廷和王府挑選當宮女,這里很多就是窮人家的孩子,只聽起來是上三旗,但是還是奴才。我們有的時候在網上看到,有些人搞笑說自己所謂出身高貴是正黃旗什么的,因為可能電視劇看多了,就記得正黃旗了不起。當時,在事實上,鑲黃旗是“第一”的。從順治皇帝開始規定,皇帝本人是鑲黃旗、正黃旗和正白旗的旗主,這就是俗稱的“上三旗”來源。之后到了雍正皇帝的時候,加強中央集權,皇帝本人想直接控制各個旗,下五旗有旗主也不好使,將鑲黃旗作為“頭旗”,按照八旗兵役的規矩,皇帝自己就是鑲黃旗的第一牛錄的額真,就是指基層組織領導的意思,額真也可理解為將軍、章京或者佐領。而且在封建社會被剝削的是絕大多數,不管是多數漢族“民人”或者其他民族的老百姓,還是普通的窮旗人都是要受苦的。看看老舍寫的《正紅旗下》的自己家姑姑,還是個佐領太太,過得那副窮樣……反而欠故事中自食其力的山東小飯館老板他們的賬。所以沒必要往自己臉上貼過時的金,記住!除了外籍人士,現在哪個旗的后代都必須團結在祖國的五星紅旗下。另外再說一下,像我們聽到電視劇里那種字正腔圓的念“zheng4”第四聲是不準確的,就是現在念白了。以前按照規矩,這個讀“zheng3/整黃旗”,可以這樣理解,因為有的旗是鑲邊的,有的是整個的。還有,過去的愛新覺羅發音是“水餃”的“jiao3”,而不是“發掘”的“jue2”,大家聽聽東北和部分北方口音就知道了。)
好,我們說回來,當時局勢很復雜,各路新舊力量都在暗中角力。
孫中山從海外趕回來,1912年元旦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但革命黨手里要兵沒兵、要錢沒錢,北邊還立著袁世凱的“北洋軍”。
我們記得,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發布了《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言書》,正式宣布中華民國成立,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歷史從此宣告結束。就在這份就職宣言書中,孫中山提出,“國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漢、滿、蒙、回、藏諸地為一國,即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此為民族之統一”,這也被認為是五族共和說正式提出的最早時間,而五族共和的提法也由此被認為是孫中山及后來的國民政府的在民族治理方面的基本憲政制度架構。
五族共和說的提出,并非具體某位政治人物民族觀的突然轉變,而是整個清末民初政治世界中憲政變遷的產物。因為像開始有一部分革命派僅僅主張“驅除韃虜”、“三百年滿漢之界,昭然分明”的話,就很容易被帝國主義分裂中國的惡毒理論鉆空子的。
雖然民國開始,大家“咸與共和”,當然舊勢力是不甘心的,他們也在到處尋找機會打算卷土重來。還有其他的力量例如袁世凱這樣的軍閥,擁兵自重,打算復辟,但是權力不想還給老主子,而是要攥在自己手里。
另外,袁世凱的政治習慣就是利己,不在乎主義和原則,哪有好處他就干什么那種,他對清朝并不忠實,對憲政也不感冒。如果能當上大總統,他認為不能讓國會和憲法控制權力,所以要求先選總統再訂立憲法。
所以南北方的力量在討價還價,袁世凱跟革命黨提出條件,大致意思就是,“你們讓我當總統,我就承認共和。”
孫中山他們自己很清楚,北洋軍的力量比較大,他們可能暫時難以抗衡,所以只能軟了。當然,主要的是什么問題呢?不是孫中山多好說話,他多善良,而是歸根結底在于資產階級革命的軟弱性,革命不徹底,現實可不像《走向共和》那些電視劇里那樣。所以不可避免地,革命的走向變成了妥協。當然,中國已經向前進了這么一大步,進步人士們可舍不得退回去。
孫中山等人決定臨時制定一部法律,這個就是把總統制改成內閣制,同時突擊制定了“臨時約法”。所以在1912年3月11日,他們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該文件是中國第一部資產階級憲法性質文件。
注意,清末的《欽定憲法大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憲法性文件,《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第一部資產階級憲法性文件,屬于制度性質不同。
《臨時約法》盡管未能提出反帝的革命任務,也沒有提出一個完整的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筑的反封建綱領,但還是有劃時代的意義的。那時,規定了仿法國式的責任內閣制,當時的參議院為制約袁世凱倒行逆施,就把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的總統制改為內閣制。要求袁世凱成為虛位總統。
根據《中華民國開國法制史——辛亥革命法律制度研究》的論證,這部文件的歷史意義主要有以下幾點:
(1)在政治上,它不僅宣判了清王朝封建專制統治的死刑,而且以根本法的形式廢除了中國延續兩千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確立起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政治體制。
(2)在思想上,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樹立帝制非法、民主共和合法的觀念。
(3)經濟上,確認資本主義關系為合法,有利于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
(4)文化上,知識分子利用《臨時約法》規定的集會、結社、言論、出版自由,紛紛組織黨團和創辦報刊,大量介紹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為新文化運動創造了條件。
(5)在對外上,強調中國是一個領土完整、主權獨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啟發愛國主義的民族感情,防止帝國主義侵略。
(6)在國際上,在二十世紀初年的亞洲各國當中,是一部最民主、最有影響的資產階級民權憲章。
(名詞解釋:三權分立,是西方一種關于國家政權架構和權力資源配置的政治學說,主張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種國家權力分別由不同機關掌握,各自獨立行使、相互制約制衡。)
同時,它也有很大的歷史局限性!
例如以下等問題:
(1) 沒有具體規定人民的權利,以及實現權利的保障;
(2) 沒有貫徹五權憲法的理論。當然他們也沒有力量貫徹下去。
(3) 沒有履行婦女參政的承諾!還刪除了同盟會政綱的男女平權條文。
所以在代表會上,女代表唐群英她們非常憤怒,把宋教仁和林森都抽了巴掌(打得好)。
文件有缺陷也是沒有辦法的,這就是時代的問題。但是就連這樣并不完善的臨時約法也基本上沒起什么作用。該憲法只是在精英之間起到了一個啟蒙的作用。那時廣大的勞動人民受教育的覆蓋率非常低,可以說一個國家有九成的文盲,民主和共和的概念對他們來說真的很遙遠。他們每天只為了吃飽肚子就已經很難了,而且很多人還為了辮子在惋惜,更舍不得婦女的裹腳布,當時共和這個詞對很多民眾來說太新了。
袁世凱成了“臨時大總統”,鎮壓了二次革命。他竊取革命果實之后,于1914年5月1日頒布了《中華民國約法》,史稱“袁記約法”,為他的獨裁和復辟帝制披上了合法外衣。
后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袁世凱一再修改法律,還制定了《大總統選舉法》,拉長他的任期到終身,之后終于圖窮匕見,“洪憲稱帝”。他的實踐證明了:不管穿漢服還是馬褂的人,不管是哪個民族的,如果復辟的話都不受歡迎。有些學者們認為:“袁世凱本質上是擅長權術的守舊人物,他同時也有愛國和民族主義的一面,對中國的近代化做出了一些貢獻,而他最大的敗筆在于稱帝……”當然這說得有點比較積極了,袁世凱一上來就是說“維持外交”的,他曾經發布照會說承認列強的在華特權。總之就是在列強之間委曲求全和四處碰壁,企圖左右逢源,而不是起來斗爭。
對外唯唯諾諾,對內專制集權,這樣的皇帝只是換了個發型,對人民來說一點都不好!蔡鍔和唐繼堯等人在云南發動護國戰爭,日本也啟動了“倒袁”活動,并企圖扶植我國的親日勢力的政府。1916年6月6日,剛剛過了一把皇帝癮的袁世凱由于尿毒癥死去。
1916年6月,副總統黎元洪繼任大總統。這年6月29日,北京政府以大總統名義下令恢復《臨時約法》,同時宣布定于8月1日召開國會。
第二年的7月1日,“辮帥張勛”擁立愛新覺羅溥儀復辟,街上又掛起了龍旗,不過這可笑可恥的鬧劇只持續了12天。
民國初期的各路軍閥你方唱罷我登場,他們折騰得很熱鬧,但是人民漸漸覺醒了。大家逐漸發現,只靠精英的專制主義救不了國,后來終于有更進步的力量掌握了救國的真理,并帶領人民取得了成功,當然,這就是歷史新的一章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