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是常見建筑,唐宋以前,塔的建設多與佛文化有關系,發展到明清時期,塔的建設則漸漸與風水,文脈興盛有關系。正是這種種文化存在,所以,在古代,很多地方都建有塔,每座塔都蘊含著當地的一段文化記憶。
不過,歲月變幻,各種天災人禍,自然風雨,時到今日,很多古塔都一一消失于史,幸存在世的,不過寥寥。像現在廣西,真正原樣大體能存留下來的古塔,不過十幾二十座,其余的只剩下故事流傳而已了。
像今天武鳴城邊不遠,就有一座,叫文江塔,這也是南寧地區三大寶塔之一。按資料介紹,文江塔始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現高四十米,七層八角,每層有拱門及各種形狀的窗,挑檐釉瓦,彩繪浮雕。塔基為傳統條石漿砌,內壁夾墻有螺旋梯上至塔的頂層,據說頂層供奉魁星。
但真正來說,此塔和清代初修時,已有所改變,因為在近二百年來,文江塔曾幾經磨難,這是怎么回事呢?
道光二年(1822年),河南內鄉人申及甫到武緣縣(今武鳴)任知縣,他在武緣縣任上近七年,了解地方民情,地情,關心武緣地方發展,也特別重視地方的教育情況,任上他得到了武緣本地人梁生杞的在大力支持。
梁生杞,武緣鄉宦人,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舉人,曾在外地任職知縣,為官二十余年,在道光初年,以年老引疾歸里,在地方有著很高的聲望。他出錢讓其兩個兒子梁源洛,梁源汭建設了一個私人果園——富春園,這也是今天明秀園的前身。
他兩兒子雖有很好的家庭條件,但讀書一般,加上此間武緣縣的科舉成績并不理想,清乾,嘉,道三代幾十年間,雖然出了十幾二十個舉人,數十個貢生,上百個秀才,但得中進士者寥寥,滿打滿算,拿到“進士”名頭的,不過五人而已。
更為無奈的是,這五個有“進士”名頭的人當中,真正算是正式傳統意義的科舉進士的,僅有嘉慶庚辰科(1820年)韋天寶一人。其余四人嚴格來說,都不算是正取進士,和真正的進士,可是差上不止一級半級,都是“副榜”類的明通進士(乾隆期三人),恩賜進士(嘉慶期一人)。
為此,他深感地方文脈不盛,于是,在道光五年(1825年)底,向時任武緣知縣申及甫建議修一座文塔,以改武緣地方文脈之風水。
知縣申及甫在武緣已經有三四年,他自然也了解武緣地方的情況,接到梁生杞為首的地方鄉紳的請求,又正值新任思恩府知府李彥章到任,于是他把地方申請建塔的議案上呈求批準。
新任思恩知府李彥章(1794~1836年),可是一位學霸級科舉人物,十四歲中舉(嘉慶十三年1808),十七歲中進士(嘉慶十六年1811,和林則徐同鄉,又是同榜進士),查閱古代科舉史,這樣的年齡,取得這樣的成績可是相當少見的,以內閣中書用,在京歷任文淵閣檢閱、國史館分校、撰進奉文字、協辦侍讀等。
直到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分配出京任職,后來在道光五年(1825年)二月,朝廷“以道府出用”。七月出任廣西思恩府知府。他到思恩府任職的第一件事,就是以“興學育人”為首務。
因為他本是雅士出身,深知文化教育之重要,對文,對學都十分側重。他在民間調查走訪,發現武緣當地對教化之功并不重視,于是著手興辦教育,施行一大堆興教之策,大興地方文風,如清學田,建書院,辦義學等等,如陽明書院,西邕書院,雙江義學等等,據載,還專門在“三月三”這天,搞了個接學儀式,讓三百三十名少數民族學子入學,接受科舉教育,一時間,全縣各少數民族,各年齡段適齡學子都有了接受教育的機會。
正好,就在這時,接到了武緣知縣申及甫的“建文塔議”,明顯的,這和他施政方向一致,當然是非常樂意批準的,并責成其“督飭其事”。得到地方領導的支持與重視,于是,以知縣申及甫,梁生杞之子,候選知縣梁源洛為主導,武緣縣各界人士踴躍捐款捐物,出工出力,于道光六年(1826年),選址在城南東西二江交匯之地建塔。
據風水學說,武緣縣“武興文衰”,皆因地方形勢如有龍虎之姿,為破龍虎之局,以“鎮滯龍虎之勢,保佑振興武邑文風”,必在城南渡頭以南岸的“龍牙”處開工建塔。歷二年,到道光八年(1828年)九月,一座七級,頂層祀魁星神的寶塔便屹立于武鳴河岸。同時還有聚奎樓,琢玉亭,鏡湖閣等等,一大批與文教有關的“培文運”之所建成于武緣縣城區周邊。
這使得武緣縣達到了一個全民向學,文風大興的科舉教育高峰。
建塔之時,申及甫找到知府李彥章求名,李彥章略思即以“文江塔”為名,“以興地方斯文”回之,并纂《文江塔碑記》以留名。塔建成之后,還余款一百六拾千文,最后都歸入書院置產,用于辦學之用,這也是“文脈興盛”的意義表現之一了。
時代變幻,經歷了近代的種種變故,清末“賊亂”處于荒蕪,破敗,魁星神也罷祀已久,生氣全無,直到民國四年(1915年),本縣人陸榮廷主政廣西,他回到家鄉,看到文江塔的現狀很是感嘆,他認為,文江塔是武鳴之名勝,不應如此,于是安排修整,并在邊上加修亭臺,使得文江塔又成為武鳴縣重要的風景之所。
可是,文江塔才重新風光沒幾年,劫數不斷,歷民國初年的粵軍入擾,戰時的軍事瞭望臺,抗戰時期的日寇侵襲,五十年代的“煉鐵為爐”,文江塔也多受破壞,但好歹保住主體不塌,而同時期的其他建筑,聚奎樓,琢玉亭,鏡湖閣之類,則早已消散于史,不為人知了。
直1988年,武鳴縣撥款重修,飽經歲月滄桑的文江塔才得以重現舊日榮光,成為武鳴縣一處人文景觀,默默的向游人講述著他近二百年的堅韌不屈。
讀史知今,宣傳廣西各地歷史人文,展示地域風貌,講述廣西的舊事,新事。
我在桂平,我是潯州府O鑫森淼焱垚,謝謝閱讀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