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男孩派
來源丨男孩派
ID丨boy666dj
以前,我一直覺得,媽媽是一個家庭的中心。
能否照顧好家人,教育好孩子就是考量一個媽媽是否合格的標準。
直到上周我去南京出差,在朋友家里借住了幾天,看到了朋友一家的相處模式后,我終于徹底醒悟:
原來,一個家庭興旺的秘訣,不是卷孩子而是卷爸爸。
01.
爸爸多承擔,家才不會變成戰場
記得兒子剛上一年級的時候,我又恰逢工作上有調動,每天都忙得像個陀螺一樣:
早上要給兒子做早餐,送兒子上學;
下班后要接兒子放學,然后馬不停蹄地回家做晚餐,輔導兒子寫作業;
老公看著我忙得焦頭爛額,卻依然心安理得地躺在沙發上玩手機,看球賽,偶爾敷衍地應答和安慰。
每當這個時候,我的情緒都會變得特別暴躁。
孩子寫錯一個字,做錯一道題,任何一個微小的錯誤,都可能讓我的情緒爆炸。
而我對老公的不滿和憤怒也會隨著情緒的崩潰瘋狂宣泄。
結果,本應該溫馨愉悅的夜晚充斥著我的怒吼聲,指責聲,孩子的哭聲和老公跟我吵架的聲音。
我們的夫妻關系越來越差,親子關系也在破裂的邊緣反復摩擦。
我心里明明知道這樣充滿抱怨和爭吵的家庭氛圍,會對孩子的成長十分不利,但卻又毫無解決辦法。
可在朋友家借住的這幾天,我卻看到了完全不同的家庭模式。
朋友的老公是一家私企的主管,但是,他不管自己的職位有多高,工作有多忙,他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換衣服,進廚房。
吃過晚飯后,朋友去廚房洗碗,他就去輔導孩子寫作業。
朋友早上想多睡會,他就主動承擔起接送孩子的重任。
朋友為工作鬧心,他就耐心地開導朋友,為朋友出謀劃策。
甚至連孩子的學習規劃,運動培養,閱讀任務……他也都深度地參與其中。
他從來不是家里的甩手掌柜,也不是孩子教育的旁觀者,他跟朋友一起分擔著家庭生活的瑣碎,深度參與孩子的教育,始終跟朋友一起并肩作戰。
因為家庭永遠不是一個人的責任,也不是媽媽的單方勞動。
爸爸懂得分擔,媽媽才不會在“一個人的戰斗”中情緒失控,家才不會變成一個硝煙彌漫的戰場。
02.
爸爸深度參與育兒,孩子更優秀
在朋友家借住的第三天晚上,我驚奇地發現:
朋友的老公竟然把客廳變成了一個“科學實驗室”。
他找來兩個杯子帶著兒子親手演示如何利用虹吸原理將水從一個杯子引入到另一個杯子;
他教兒子如何用食鹽和白醋分離502膠水;
教兒子如何用雞蛋和塑料瓶制作簡易的凈水器……
除此之外,他還和兒子一起討論看到的軍事新聞 ,讀過的有趣的書,做有趣的數學題,分享學習心得。
父子倆在客廳沉浸式學習和交流的情景屢屢讓我羨慕不已,那一刻我才真正看懂一些數據:
耶魯大學曾通過長達12年的跟蹤研究發現:
“那些主要由父親參與撫養的孩子往往表現出更高的智商,更佳的學業表現,并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更有可能取得成功。”
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PISA數據也曾顯示:
在父親參與度排名前25%的家庭中,孩子進入重點中學的概率比普通家庭高出58%。
也就是說:
爸爸在孩子教育中的參與程度,決定了孩子的優秀程度。
爸爸參與得越多,孩子越優秀。
記得一位博主爸爸曾為了幫女兒提高成績,決定改造自己。
他接過接送女兒上學的重任,利用上下學路上的時間和女兒談心,交流學習上的苦惱,讓女兒覺得自己不是一個人在戰斗。
他戒掉了網游、追劇、刷視頻、拒絕了自己的棋友酒友,重新撿起了初中的教材課本,陪著女兒一起重讀初中。
就這樣,在爸爸的陪讀下,女兒的成績擠進了班級前15,年紀名次更是進步了200多個名次。
一位心理學家說過:
“同樣的一句話,由爸爸說出來,對孩子的影響力是媽媽的50倍。”
對于每個孩子來說,爸爸都是一種特別的存在,擁有著強大的力量。
所以,爸爸這個角色,從來都不應該是家庭的配角。
爸爸擔起父職,成為主角,和媽媽并肩站在一起,才能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才能以“父親”的力量更好的助推孩子的學業,塑造孩子的好性格,培養孩子積極、上進,樂觀,堅韌的品格;
才能避免“缺席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這樣的悲劇在自己的家庭中上演。
爸爸始終在場,是一個家庭最大的幸福,也是一個孩子一生最大的幸運。
03.
爸爸在這三個方面越卷,家庭越興旺
美國衛生部組織專家編寫的《父親在兒童健康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中,明確定義了有效的“父親”功能的7個方面:
第一,和孩子母親培育積極的關系
第二,花時間陪伴孩子
第三,養育孩子
第四,恰當地規訓孩子
第五,引導孩子走向家庭以外的世界
第六,保護和供養
第七,成為一個孩子的模范
總的來說,爸爸狠卷3個大方向,家庭會越來越好。
一、狠卷和妻子的關系
前幾年,哥哥和嫂嫂一直在鬧離婚。
他們總是一言不合,就當著侄子的面互相攻擊,甚至大打出手。
剛開始,侄子不知道怎么回事,總是被嚇得哇哇大哭。
后來,侄子越來越大,漸漸明白了父母之間的問題,人也變得越來越沉默,成績一落千丈,甚至有了厭學厭世的苗頭。
事實上,一個孩子心理發展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安全感的建立。
父母失和,家庭氛圍緊張,不但會讓孩子內心充滿恐懼和迷茫,還會深刻影響孩子的成長和性格。
“船王”趙錫成的家庭曾被很多人成為“模范家庭”。
他和妻子感情一直非常甜蜜,不管是早期事業忙碌時,還是事業成功時,他都始終記著妻子朱木蘭的辛苦付出,給予妻子足夠的愛護、體諒和認可。
妻子也一直毫無怨言地經營家庭,情緒穩定地照顧6個孩子長大。
6個孩子在這樣穩定有愛的家庭環境中個個都成長得很優秀。
他們全畢業于常春藤名校,其中四女兒還是哥倫比亞大學的法學博士,小女兒趙安吉更是被譽為新一代的“華人女船王”。
教育家約翰·杜威說:“最好的家教就是夫妻恩愛。”
父母感情越好,互動越愉快,孩子的安全感就越強,越能更好地學習和成長。
所以,爸爸們不妨放下自己的懶惰和放縱,把躺沙發,刷手機,玩游戲,喝酒應酬的時間拿出來一些陪媽媽干家務,給媽媽足夠的關心和支持,理解和體諒……
只有爸爸愛媽媽,媽媽才能有更好的情緒和更多的精力引導和教育好孩子,孩子才能人格健全,心理健康,成長順遂。
二、狠卷和孩子的關系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
“會不會很多孩子都和自己的父親處理不好關系。”
在網友的回答中,說“會”的占了80%以上,而且很多孩子和父親的關系不是冷漠疏離就是劍拔弩張。
那么,到底是什么讓父子關系變得如此緊張呢?
心理學家約翰·鮑比給出了答案:
“孩子和父親也存在著依戀關系。 這種關系的建立,需要父親的陪伴、擁抱和情感互動才能促進孩子更愿意和人進行溝通。”
教育家賈榮韜曾因為工作,把兒子交給妻子教育。
結果,兒子上了高中后,不僅成績差勁,沉迷網絡游戲,還因為打架斗毆差點被學校開除。
他和兒子的關系也一度進入冰點。
后來他花了兩年多的時間,閱讀了200多本家庭教育類的書籍后,終于明白:
原來,兒子的問題都出在自己身上。
那之后,他想盡辦法改善父子關系,幫兒子打掃房間,尋找跟兒子一樣的共同愛好,把兒子當朋友一樣談心……
在他的努力下,親子關系越來越好,兒子也戒掉了網癮,開始努力學習,并成功逆襲考上了重點大學。
所以,你看,好的親子關系是一切教育的前提。
爸爸不缺席,給足孩子所需要的愛與關注,引導和陪伴,才能成為孩子人生中的“重要他人”,才能擁有教育孩子的資本,讓教育真正起效。
三、狠卷自己的榜樣力量
心理學家曾說過:
“孩子在12歲之前,往往會把父親當成自己的偶像。
孩子對父親往往有一種強烈的崇拜感,把父親當成智慧和力量的象征。”
所以,很多時候,孩子會下意識地模仿爸爸的動作和行為。
爸爸脾氣暴躁,孩子也會選擇用暴力解決問題。
爸爸懶惰放縱,孩子也會有樣學樣。
反之,爸爸努力活成孩子的正面榜樣,孩子也會努力成為像爸爸一樣的人。
湖南一對雙胞胎兄弟被保送北大、中科院博士。
談及自己的成長歷程,他們驕傲地對記者說爸爸是他們的偶像。
爸爸曾經通過軍校筆試,卻因體檢不合格落榜,想復讀卻又因家貧而放棄。
但爸爸從未停止過學習,爸爸經常看書,也經常買書給他們,給他們念詩。
每當他們遇到苦難和挫折,爸爸都會用故事開導鼓勵他們。
所以,你看,爸爸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榜樣。
爸爸把自己活成一道光,孩子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追隨這道光,傳承爸爸的品格,成為一個像爸爸一樣優秀的人。
爸爸對了,孩子自然就對了。
04.
臺灣畫家劉墉曾經說過:
“許多爸爸在孩子的圖畫里,沒有手。 為什么? 因為在孩子的記憶里,爸爸像一團影子,總是抓不住。”
其實,不管是夫妻關系還是家庭教育,爸爸的隱身都是一個巨大的錯誤。
夫妻關系里,爸爸的隱身,很難維持一個家庭的穩定。
親子教育中,爸爸的缺席,更會對孩子產生巨大的影響。
只有爸爸和媽媽一起親密并肩而立,孩子站在父母前面中間的位置,一個家庭才能形成穩定的等腰三角形。
卷孩子,也許不一定能夠拿到滿意的結果。
但卷爸爸,一定能夠收獲一個幸福興旺的家庭。
因為,爸爸是每一個孩子心中最特別、最權威、最想靠近的存在。
育兒不慌張,阿呆爸來幫忙,伴你和孩子一起成長。▼
· 往期推薦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