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6年,項羽在巨鹿之戰中擊潰秦軍主力,成為反秦聯盟的實際領袖。然而,這位“西楚霸王”在推翻秦朝后,并未效仿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而是選擇恢復周代的分封制,將天下劃分為十八個諸侯國。這一決策直接導致楚漢戰爭的爆發,那么項羽為什么沒有采取郡縣制而是采取的是西周的分封制呢。
反秦聯盟中楚軍并未占據絕對優勢
秦末起義的本質是六國復國運動與農民起義的結合。陳勝吳廣起義打的是楚國的旗號,項梁、項羽叔侄以“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為旗號,擁立楚懷王熊心為正統性領袖,實則依靠六國舊貴族勢力構建反秦聯盟。巨鹿之戰后,項羽雖掌握四十萬聯軍,但其中楚軍嫡系僅十萬,其余均為趙、齊、燕等諸侯軍隊。若強行推行郡縣制,這些手握重兵的諸侯必然反抗,甚至可能聯合反楚。
六國復國的既成事實
秦朝滅亡時,韓成占據韓國舊地,魏豹控制魏國故土,田氏三兄弟分治齊國,這些諸侯早已形成割據勢力。項羽的分封本質上是對現狀的承認:他將劉邦封為漢王、章邯為雍王,不過是“順水推舟”的權宜之計。正如司馬遷所言:“項王欲自王,先王諸將相”——分封是換取諸侯承認其霸主地位的政治交易。
周制傳統的強大影響
秦朝雖開創郡縣制,但其15年就滅亡,在當時間接證明了郡縣制不利于國家統治。項羽團隊中范增等謀士多出身舊貴族,對分封制有天然認同。而周朝八百年國祚與秦朝二世而亡的對比,更讓時人視分封為長治久安之策。使得分封制成為項羽眼中唯一可行的制度。
項羽將親信英布封為九江王、章邯為雍王,將劉邦貶至巴蜀,將田榮、陳馀等潛在對手邊緣化,通過“親疏有別”的分封策略構建勢力網絡。這種胡蘿卜加大棒的手段,既能籠絡盟友,又能制造諸侯矛盾——將齊國一分為三,引發田氏內斗,從而削弱地方實力。
項羽自封“西楚霸王”,定都彭城而非咸陽,刻意與秦制劃清界限。他將楚懷王尊為義帝后暗殺,既擺脫傀儡束縛,又以“代天子分封”的姿態模仿春秋五霸,試圖構建以楚為核心的諸侯聯盟。這種“霸政”思維,實際上是舊貴族對中央集權的本能抗拒。
項羽保留十萬精銳楚軍駐扎關中,表面上是“鎮守秦地”,實則為監視諸侯。他通過“三章之法”規范分封秩序,要求諸侯定期朝貢、出兵助戰,形成以軍事實力為后盾的松散聯邦。這種模式與周天子“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體制如出一轍。
今日回望,項羽的分封實際上是歷史是開了歷史倒車,統一才是大勢所趨,如果沒有劉邦,中國可能再度恢復春秋戰國時期的景象,天災人禍戰亂不休,中國可能就和歐洲一樣進行文化的分裂,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語言和文字再度割裂。
漢朝也部分進行繼承了分封制,實行了郡國并行制,但七國之亂標志著郡國制的失敗,歷史好似一個循環,西晉恢復了郡國制導致了八王之亂,中原的內戰導致了五胡亂華,中原大地陷入了三百年的黑暗期,此后到了元朝的宗王出鎮,是分封的另一種形式,導致了兩都之戰,南坡之變,元朝受制于分封,地方和中央的內耗,終于在一次黃河治理的過程中,王朝崩塌,朱元璋的藩王守邊,釀成了靖難之役,小宗取代大宗成為了帝國的皇帝,在朱允炆和朱棣的努力下終于解決了藩王問題,明朝也在朱棣時期走向了輝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