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進步最重要的體現,不是在于科技有多高級,而在于能不能普及。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任婭斐
編輯|馬吉英
頭圖攝影|任婭斐
中國汽車產業出海勢頭正猛,走向海外市場已經成為眾多車企的戰略考量。
今年全國兩會,全國人大代表,長安汽車黨委書記、董事長朱華榮帶來一份《關于統一構建海外汽車市場共性數據庫的建議》,希望推動構建海外汽車市場基礎共性數據庫,供企業快速調用,加快中國車企全球化進程。
此外,朱華榮還帶來其他幾份建議,包括自動駕駛、車輛購置稅、汽車產業人才培養等話題。全國兩會期間,朱華榮接受了《中國企業家》的獨家專訪,圍繞汽車產業出海、智駕競爭等話題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談兩會建議:搭建共性數據庫,助力車企出海
《中國企業家》:今年你帶來了一份關于構建海外汽車市場共性數據庫的建議,為什么非常關注這個問題?
朱華榮:中國企業現在已經越來越多走向海外,海外的區域也很大,國家也很多,涉及到的政策法規、地理信息、道路信息紛繁復雜。如果每個企業都自己去做工作,時間周期很長,花費很大,還不一定精準。所以我認為有必要構建統一的共性數據庫,這樣可以大幅度提升效率,降低成本,而且我們會很精準地了解當地政策法規的變化,及時更新。
《中國企業家》:共性數據庫的搭建過程中,可能會存在哪些難點?
朱華榮:第一,誰來做?第二,它不是一個公益性組織,如何找到商業模式?
誰來做?我認為像國家信息中心、中汽研,甚至包括行業協會都可以,這是一種半盈利性組織。另外,企業也可以建立聯盟,哪怕只有三家企業有需求,也比每一家都花錢要劃算。而且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進來,又可以分擔一部分費用。
因為我們有很多企業率先拿到了一些數據,可以鼓勵他們把數據貢獻出來,我們給他積分,下次他用積分獲取組織內的有關信息時,可以免費,這樣就可以逐漸把商業模式做起來。
《中國企業家》:在你的設想中,這個共性數據庫一旦搭建成功,對中國汽車企業出海會帶來哪些變化?
朱華榮:我覺得最大的變化就是,我們會有一個比較完善的、可靠的信息源、數據源,可以比較精準地預判市場風險。
第二,可以幫助我們精準挖掘當地用戶的需求,了解他們的剛需。
第三,能夠大幅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第四,海外發展其實面臨很多風險,這個數據庫能夠大幅度降低我們的風險,甚至包括競爭風險。比如如果我們知道中國有10個品牌都出口到了一個小國家,那我們就知道這是一個紅海市場,我們就不去了,這樣能減少大家扎堆投資和惡性競爭。
《中國企業家》:其實這幾年車企出海特別熱,在你看來,現在車企出海和之前有哪些不一樣?機遇和挑戰分別是什么?
朱華榮:過去出海,產品以油車為主,現在是以新能源為主,這是最大的變化。中國車企的競爭優勢一下子就凸顯了。在油車時代,基本上是按照中國品牌和外資品牌來劃分,這種巨大的價值差距,讓我們一直處在產業鏈的中低端。而且在當地消費者中建立對于中國品牌的認知需要很長時間,所以挑戰很大。
而在新能源時代,中國品牌已經走到世界前列,再加上智能化,我們有明顯的優勢,能夠比較從容地定位自己在市場的地位,包括定價、消費群體,以前我們是沒有選擇的。
另外,當年的中國品牌更多是出口產品,今天大家都是堅持長期主義、本地主義,戰略性地出海,從原來的產品出口變成整體能力的出海,來構建長期的競爭優勢或者競爭格局。
談市場競爭:反對“內卷”,聚焦用戶
《中國企業家》:這兩年汽車行業的價格調整比較受關注,從你的觀察來看,2024年和2023年有什么不一樣?
朱華榮:中國汽車產業的市場競爭確實非常激烈,因為我們除了有外資品牌,還有自主品牌,競爭對手太多了,所以競爭激烈很正常。目前大家還能活得下去,但是隨著競爭進一步加劇,規模小的、實力弱的,可能慢慢就會被淘汰。
我一直比較樂觀。競爭是很殘酷,但是殘酷之后會走向良性競爭,實際上是一個良幣驅逐劣幣的過程,而不是劣幣驅逐良幣。
這些年有些汽車品牌生存不下去了,長安吸收了部分員工和產能,我覺得這是一個資源重新組合的過程。
《中國企業家》:有哪些底線是不能碰的?
朱華榮:確實有一點要注意,你不能坑害用戶。比如我們經常說不能內卷。我認為所有企業家都是反對“內卷”的。我們應該聚焦用戶,要通過技術進步把服務提升、品牌提升,通過產品和服務為用戶創造更多價值。
《中國企業家》:你覺得今年價格調整會持續嗎?
朱華榮:我覺得企業現在越來越理性。一是隨著規模的增加,成本在下降;二是利潤已經差不多到底了;三是每個企業做出的選擇都是基于長期的戰略性選擇。
談智駕:科技進步更重要的是技術能不能普及
《中國企業家》:進入2025年,車企又開始卷起了高階智駕,你對這種現象怎么看?
朱華榮:在我看來,電動化上半場,中國企業走在了全球前列,智能化下半場,對汽車產業的影響也是深遠的。比如用戶和車企之間的關系,原來是車賣出去了,我們就沒事了,現在變成了我們(和用戶)剛剛開始建立合作關系。大家需要共同打造用車、買車的服務,它是一個全新的生態。現在我們正在快馬加鞭朝這個方向發展,未來這可能又會形成中國品牌新一輪的競爭優勢。
來源:視覺中國
《中國企業家》:今年高階智駕的競爭會越來越激烈嗎?
朱華榮:一定會越來越激烈。未來高階智駕會向中低端車型去普及,這也是必然的過程。因為科技進步最重要的體現,不是在于科技有多高級,而在于能不能普及。
談DeepSeek:它的水平太高了
《中國企業家》:現在DeepSeek特別火,你有使用它嗎?給它提出過什么問題?
朱華榮:當然。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有次我在公司跟同事討論一個方法論,因為這一輪我們面臨的創新東西太多,我們不能等,不能說我們把它想好了再賣出去,這樣可能會錯失機遇。所以,我當時提出要“邊走邊干,邊看邊干,邊學邊干,邊干邊善”,我們內部叫“四邊”工程。我就問DeepSeek,這是一個原則還是一個方法呢?我發現它水平太高了,我認為長安汽車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總結出這種水平。它把方法論的產生、邏輯關系分析得很清楚,最后總結說,這是一個基于什么實踐論、復合型的方法論,挺好玩的。
談雷軍和小米汽車:促進了汽車行業的進步和發展
《中國企業家》:雷軍今年也很火,你怎么評價小米汽車和雷軍?
朱華榮:前不久我還專門跟雷總交流,我說雖然你原來不在汽車產業,但是你現在已經加入到這個行業,促進了這個行業的進步和發展。當然雷軍很謙虛,說“沒有沒有,我沒有那么厲害”。
第一,他打造大單品的思路顛覆了傳統汽車業,用極大的投入盯著一個產品開發。我們在產品開發過程中盡可能省錢、省錢,雷總是堆錢、堆錢。
第二,他對用戶有深入研究,和余總(余承東)是一樣的。因為他們都是從競爭激烈的手機行業一路拼殺出來的,更能關注到用戶更深層次的需求,包括一些潛在的、未來的需求。
第三,他在營銷領域的創新、新媒體的應用,確實是駕輕就熟。這個行業包括長安汽車,很多人都在向他學習,我們也嘗到甜頭了。去年看到小米汽車發布會后產生的效果,我們也試著做了新媒體,長安的高管也開始拍小視頻,效果確實很好,傳播效果比之前增長了100倍。
《中國企業家》:我看到去年你也一直在做視頻、嘗試直播,你親身參與之后,給企業帶來了哪些幫助?
朱華榮:就是我剛才說的,傳播效果非常好。我們沒有親自下場之前,大概就是300多萬的關注度,現在是5個億的關注度,所以差距是非常大的。
《中國企業家》:你是怎么適應這種工作模式的?
朱華榮:我更多是倒逼團隊。我相信包括尹總(尹同躍)、建軍(魏建軍),我們這幾個比較傳統的車企領導,自己帶頭走到前臺后,大家看到董事長都上了,他們自然也不會再拘束。
我們更多是帶個頭,現在員工也開始往這個方向做,做之后就發現(效果)挺好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