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她風采”】
梁園:扎根基層守正義 柔情鐵肩鑄法魂
開欄語
她們身披法袍,在庭審中捍衛公平正義;她們扎根崗位,用專業化解矛盾糾紛。她們既有抽絲剝繭的嚴謹,也有洞察人心的細膩,既有直面難題的果敢,也有守護弱者的溫情。
在第四個“女法官國際日”,讓我們聚焦梧州法院的女法官,從她們辦理的每一起案件、接待的每一位當事人、推進的每一項改革中,感受讓司法兼具力度與溫度的“她風采”。
梁園任梧州市龍圩區人民法院工業園區人民法庭庭長以來,堅持“小法庭、大服務”工作理念,帶領全庭干警創新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打造服務非公經濟特色品牌,推動基層治理與營商環境優化雙促進。因工作成績優異,先后獲得“全區法院審判管理工作先進個人”“全市法院辦案能手”“廣西示范人民法庭創建工作先進個人”“全市法院優秀法官”等榮譽稱號。
當好司法為民的“裁判員”
面對不同訴求的當事人,面對原被告之間的對立沖突情緒,面對敗訴當事人的不理解……梁園都會耐心解釋、貼心聆聽,讓當事人感受到法律的溫度和公正。
在遇到疑難復雜案件和重點工作時,梁園也曾心煩意亂和迷茫,但是每每看到當事人期待法官公平公正解決糾紛時的眼神,她又毅然決然地全身心投入到新的任務中,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和使命,認真細致去辦好每一個案件,用一個個案件,詮釋著擔當和堅守,正如扎根在鄉土,經過風雨洗禮后散發芳香的鏗鏘玫瑰。2024年,她承辦案件216件,結案率94.45%,調撤率為65.70%,辦案數量位居龍圩區法院前列。
下好精準服務的“先手棋”
工業園區法庭身處經濟要地,梁園注重開展全方位法律服務,為梧州臨港經濟區打造千億產業園區注入更多“法治動力”。
她充分發揮法庭設立的服務非公經濟工作站、梧州市首家商會調解組織和金融糾紛聯動化解工作站作用,建立“商會調解+司法確認”涉企糾紛化解和“在線司法服務+現場法治教育”法治營商新模式;依托《龍圩區人民法院 梧州仲裁委員會關于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助推梧州臨港經濟區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等文件,組織開展“天平護航 助推千億產業園區騰飛”黨建共建活動;建立健全與園區管委會、工商聯、工會等組織溝通銜接機制,強化訴調對接,主動參與園區重大項目建設、重大涉法案件的協調會商,2024年以來為園區提供法律意見等11次。
另外,她常態化與仲裁員、商會調解員、特邀調解員等各方人員組成的法律服務團隊對企業開展法律服務,2024年深入企業開展各類法律咨詢服務活動16次,巡回辦案13次,為企業提出合理化建議9條;持續升級改造“非公經濟組織法治教育示范站”,使之成為梧州市法院系統優化法治營商環境示范點和梧州臨港經濟區的法治名片,2024年以來,法治教育示范點接待企業參觀37批次共計500多人次。
她帶領全庭干警在服務梧州臨港經濟區及轄區企業發展中創新“345”模式,建立“法院+商會+N”聯調、聯動、聯防工作機制,打造優化法治營商環境“龍圩樣本”,該經驗做法入選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2023年度發布廣西新時代人民法庭建設經典案例;法庭工作經驗多次被《人民法院報》《廣西日報》《廣西法治日報》《梧州日報》等媒體予以深度報道;2023年工業園區法庭被評為全區法院助力中小微型企業先進集體。
做好社會治理的“守護者”
人民法庭是司法服務基層社會治理的最前沿,受理的大多都是鄰里矛盾、財產糾紛等類型案件。梁園立足基層,積極參與基層社會治理,不斷探索適合所在法庭的“楓橋經驗”,在法庭設立了“金牌調解員”李子健工作室和“潘老師”巡回調解工作站,充分發揮調解組織和調解員作用,促進更多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2024年以來,梁園通過以案帶訓等方式對調解員開展培訓7次;深入企業、學校、村莊和田間地頭普法21次,發放宣傳資料500多份,所在法庭訴前化解糾紛300余件。
來源:龍圩區法院
文字:黃彬彬
圖片:陳慧嫻
海報:桂西
編輯:范麗媚
校對:黃冬琪 范麗媚
審核:李暉萍 桂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