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再次入主白宮之后,對俄羅斯和普京頻頻釋出善意,包括在俄烏沖突中“偏袒”俄羅斯,拒絕將俄對烏特別軍事行動定性為“侵略戰爭”,站在俄羅斯一邊力勸烏克蘭認慫,放棄抵抗。特朗普還恢復了中斷已久的與俄羅斯的外交聯絡,并放話說要逐步取締對俄羅斯的制裁。普京曾多次說過,俄羅斯對改善對美關系持開放態度,俄美關系的主動權在美國。現在,特朗普主動拋出了橄欖枝。俄美關系會像9·11事件之后那樣,迎來第二個“蜜月期”嗎?俄羅斯人現在又是如何看待美國的,對未來俄美關系又抱有多大的期許?近日,本號邀請一位俄羅斯朋友就這方面內容撰寫了一篇小文章,主要內容和觀點總結如下:
一、歷史演變:從情境性反美到結構性對抗
21世紀以來,俄羅斯社會對美態度呈現顯著階段性特征:
矛盾共生期(2000-2014):大多數民眾對美保持正面認知,精英層更將美國視作現代化參照系。反美情緒僅針對具體事件(如北約東擴)呈短期波動,克里姆林宮采取"政冷經熱"策略維系戰略平衡。
對抗固化期(2014-2022):克里米亞危機觸發質變點,制裁戰與輿論戰使反美情緒持續上升。民調顯示78%民眾認為美國系統性遏制俄羅斯,認知模式從"反對特定政策"轉向"否定戰略意圖"。
認知封閉期(2022至今):俄烏沖突后,絕大多數受訪者將美國視為"主要威脅",黑白二元認知成主流。在俄羅斯的官方敘事中,也逐步將“對烏特別軍事行動”描述為俄羅斯與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集團和西方集團的“全面戰爭”,美國被認定為烏克蘭的最大金主和武器供應者,是俄烏沖突久拖不決的幕后推手。民眾對美負面聯想詞頻TOP3分別為"霸權"(64%)、"虛偽"(57%)、"代理人戰爭"(49%)。此外,俄普通民眾也將近年來通脹率高漲、生活水平的下降歸咎于美國的制裁,美國是一切不順的罪魁禍首。
二、當前格局:精英期待與民眾成見的鴻溝
當前,俄羅斯精英層對俄美關系存在顯著認知分化,務實派聚焦經濟利益,期待借特朗普回歸重啟能源合作。今年2月俄美在伊斯坦布爾談判之后決定重開大使館,被視作雙邊關系向好的積極信號,部分企業已著手重建對美游說渠道。意識形態派主張構建"后西方世界秩序",認為美俄結構性矛盾不可調和。報告顯示,該群體對沙特對話平臺持謹慎態度,擔憂戰略讓步風險。
至于普通民眾,對美國的好感度更低。主要原因有三個方面,一是歷史創傷記憶,如上世紀90年代的休克療法,以及美國為首北約對俄羅斯戰略生存空間的持續擠壓。二是特朗普第一個任期內,俄羅斯也曾對美國抱有妄想,但當時美國對俄政策并沒有出現轉向,兩國互逐外交官,美國甚至加大了對俄制裁。特朗普的反復無常,朝令夕改,更是加劇了民眾對俄美關系前景的擔憂;三是受官方長期反美宣傳影響,絕大多數俄羅斯人,尤其是中老年人,堅持認為“美國亡俄之心不死”,在骨子里對美抱有懷疑和戒備之心。
總而言之,俄羅斯人對美國的負面情緒已是積重難返。一方面,國家媒體對美報道負面率超過了90%,算法推送又進一步強化了對抗情緒。另一方面,正如反俄在西方是政治正確一樣,反美在俄已成了政治正確。在俄愛國主義話語體系中,親美立場等同于“背叛”,這無疑壓縮了理性討論空間。正如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彼得羅夫一針見血地指出:“當反美主義從政策批評演變為身份標識,外交轉圜空間將被民粹情緒反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