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醫生,最重要的,不僅是謹小慎微,還要學會取舍。
來源 | 醫脈通
作者 | 葉正松
近日,一則醫院被投訴“過度診療”的事件引發熱議。
事情發生在山東日照。據日照市衛健委官網信息,2024年11月25日,有市民留言反映當地一家公立醫院“不合理收費”,從醫院診治回家的第二天,這位市民憤而向當地衛健委發起了投訴。投訴全文如下:
2024年11月24日,我陪父親去日照市人民醫院7樓耳鼻喉科檢測一下父親的聽力。但姓*的大夫說測聽力先要檢查一下兩耳才能去測!我確信我父親耳朵無異物,無耵聹。因為本月初我父親來這兒做過耵聹沖洗!這次耵聹沖洗收費27元,本人認為極不合理,完全是過度診療!我父親耳朵無耵聹,這大夫非要耵聹沖洗,現場是我不知要收費。打印發票后才知道收了耵聹沖洗費用!老百姓掙錢不易,我希望某某醫院把27元耵聹沖洗費用退還!
根據衛健委的答復信息,醫院于投訴次日,也就是11月26日,將27元盯眝沖洗費用通過門診結算中心原路退還給了患者家屬并致歉。
圖源:日照市衛健委官網
這起看似普通的投訴,卻折射出醫患糾紛的一些深層矛盾。
投訴的背后,是醫療生態的縮影和寫照
耵聹沖洗收費價格,是屬于物價部門依據醫院級別的定價項目,收費標準明確。醫院沒有定價權,醫生也不能擅自增減診療流程規范,這其中,若醫生因省略必要檢查而導致漏診或者檢查效果出現偏差,同樣可能會被追責。
醫生若為避免糾紛而過度檢查,可能被罵、被罰;而若簡化流程導致誤診,更要擔責。這種如履薄冰的處境,恰是當下醫療生態的縮影和寫照。
當“過度診療”的標簽被隨意貼上,那些在診療規范框架內恪守職責的醫護人員,就會被傷害的進退兩難,退守失據。
作為一名醫生,對此次事件有幾點疑問:
1.耵聹沖洗前,患方對這一項目要收費是否知情?
從投訴信息可以得知,患方自述此前“來這兒做過耵聹沖洗”。由此可知,患者對這一項目要收費應該是知情的。如果患者不想再次沖洗,可以提出拒絕。
但如果享受了治療,事后卻要求退費,此舉是否有些不地道?
2.患者自稱“確信父親耳朵無異物,無耵聹”,如何判定?
患者說過度醫療,就是過度醫療嗎?患者認為沒問題,就不用檢查了嗎?如果真是這樣,那還要找醫生看病做什么?
如果患方說“沒事”,結果卻出了事,這又算誰的錯?患方會不會又說“我啥都不知道,都是聽醫生的”,事后是否還要責怪醫生誤診呢?
“患者看完病,就去投訴,投訴之后,就可以退費。”按照這樣的邏輯,只要是檢查結果是陰性的,患方都可以打著“過度診療”的名義去投訴,去要求退費;檢查結果沒問題的,患方都可以去投訴。這樣既排除了病因,又做了檢查,的確是個“免費醫療”的好法子。
當然,筆者相信這只是極少數的事件。否則,長此以往,醫院還怎么運營下去?醫生還如何治病救人?
筆者在此,還是要鄭重提醒各位同行:做醫生,還是要行穩致遠。比如,如果你懷疑患者胸痛,要排除心臟方面的原因,那么該做什么檢查,還是要堅持做。千萬不要因為一些外在的因素影響專業判斷,否則一旦患者因為心臟問題出了問題,醫生的這輩子就賠進去了。做醫生,最重要的,不僅是謹小慎微,還要學會取舍。
醫路不易!破壞醫患關系容易,重建的成本誰出?
這些年,醫路不易。
可以說,醫生一路走來,一路被質疑,有時甚至被污名化。
拿心臟支架來說。
之前,許多人質疑很多心臟支架是可放可不放的,可醫生為什么還要多放那么多支架?有人說是因為金錢驅動,因為支架的回扣高。
前些年,曾有公開報道指出,進口支架出廠價6000元,到醫院卻漲到3.8萬元,后來集采一刀“砍”下來,一個支架暴跌到800元。緊接著,不少網友紛紛揣測,一方面醫生的收入會由此暴跌;另一方面醫生會因為沒了“回扣”而不肯再給患者放支架了,由此支架手術也會相應地減少。
不止網友,包括很多媒體在內,都進行了類似揣測性的報道。
結果,一段時間后,統計結果顯示,支架用得更多了,因為普通人也用得起了。事實證明,支架使用數量與支架植入手術量,每年都在增長。2024年,北京青年報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至2023年,集采中選心臟支架的使用量分別為160萬條、183萬條和218萬條,年均增長17%,至少有370萬名患者,用上了心臟支架。
由此可見,其實廣大醫務人員一直都在兢兢業業的救治患者,可這些一直不忘初心的醫務人員,有時卻在被污名化。
說句實話,據筆者總結,醫院的收入無非有三種路徑:醫保開支,財政補貼以及自負盈虧。
現實卻是,醫保嚴查,財政緊巴,患者又想“白嫖”,大家都是嘴上高喊“醫務人員要實現高收入”,但現實中,誰都不肯多出錢。
現在,很多人看病,不是帶著信任的心,而是懷揣互懟和懷疑的心。他們走進醫院,對醫生動輒質疑,一言不合就開撕。醫生在一部分患者的眼中,只是一個時刻盯緊他們錢包的服務員而已。
扁鵲說,有六種病人,醫生不能接治。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輕身重財不治”,也就是說,把錢看得比命重的病人,不診治。
在這個世上,在有些人心中,錢的價值遠高于生命和健康。真心希望不要讓少數患者,傷害了多數醫生的職業熱情,涼了他們的心。
畢竟,破壞醫患關系容易,可重建,成本誰出?
責編|阿泰 米子
封面圖來源|視覺中國
為基層醫護減負、提升薪酬待遇,將規培醫生每年補助漲至8萬元……這些兩會醫聲引關注
72歲患者大“鬧”病房,家屬卻投訴了醫生……沒想到結局反轉:家屬含淚道歉!丨醫起推理吧
醫脈通是專業的在線醫生平臺,“感知世界醫學脈搏,助力中國臨床決策”是平臺的使命。醫脈通旗下擁有「臨床指南」「用藥參考」「醫學文獻王」「醫知源」「e研通」「e脈播」等系列產品,全面滿足醫學工作者臨床決策、獲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