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后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于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我和普京進行了長時間且富有成效的交談,我們同意立即讓團隊進行談判”。
2月1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自己的社交平臺上這樣寫道,這句看似平常的話,卻如同一顆重磅炸彈,掀起了國際局勢的滔天巨浪。
美俄領導人通話后,烏克蘭戰爭的談判風向驟然變化,歐洲盟友直呼“美國背叛了我們”,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則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那么,普京究竟做了什么,讓特朗普如此配合?
美俄通話
時間已經來到2025年初,俄烏戰爭已經持續三年之久,戰場僵持不下,雙方死傷慘重。俄羅斯控制了烏克蘭東部約20%的領土。
而烏克蘭得到的西方援助,卻因為美國國內政治分歧而逐漸減少。與此同時,特朗普以“結束戰爭”為競選承諾強勢回歸白宮。
他的“美國優先”政策讓烏克蘭和歐洲倍感壓力,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美俄領導人在2月12日進行了長達90分鐘的通話。
可以說,這不是一次普通的寒暄,而是大國博弈的關鍵一環。
據俄羅斯總統外交政策顧問烏沙科夫透露,普京與特朗普討論了停火條件、烏克蘭局勢以及未來的面對面會晤的可能性。
(普京)
值得玩味的是,特朗普隨后就公開表示,他邀請普京訪問華盛頓,而普京則回邀特朗普前往莫斯科。
這種表示友好之下又帶有些許懷疑的“互訪”姿態,仿佛兩位棋手在棋盤上試探性地交換了一步棋。
然而,最引人注目的是特朗普提出的停火建議:大幅度對俄讓步,包括承認俄羅斯對現有占領區的控制權,并限制烏克蘭加入北約,這與普京此前開出的和談條件高度一致。
(北約)
就在通話后的第二天,俄羅斯塔斯社報道稱,普京對特朗普的提議表示“滿意”,并公開對媒體發言道:
“這是解決沖突的第一步”。
但在美國國內,特朗普卻并沒有做到一呼百應,美國國會罕見地保持了沉默,歐洲領導人則緊急召開會議,試圖弄清特朗普的真實意圖。
為了搞清楚特朗普的真實目的,歐洲領導人緊急召開了會議,畢竟,美俄在2月12日的那場通話就像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雨,讓烏克蘭和歐洲措手不及。
要知道,在拜登政府時期,美俄關系跌到了冰點,美國對俄國制裁不斷加碼,先是把俄國踢出了“swift”交易系統,又是對俄國搞了一萬多項嚴重制裁。
而俄羅斯則把被歐洲美國制裁針對的怨氣撒在了烏克蘭身上,2024年10月,烏克蘭國防部就宣稱:俄國在前線維持了五十萬兵力,差不多是開戰之初的兩倍。
(俄羅斯軍隊)
更不用說,俄羅斯還牢牢占據著克里米亞半島和烏克蘭最為富裕的烏東四州,俄烏沖突可謂是“愈演愈烈”。
而特朗普上臺后,直接推翻前任拜登總統的“聯歐抗俄”的外交政策,而是選擇繞開歐洲和烏克蘭,直接與俄羅斯接觸。
這種轉變并非偶然,而是特朗普“交易型外交”的延續,在競選總統期間,特朗普就多次批評拜登對俄政策“愚蠢至極”,認為:
(特朗普)
美國對烏克蘭的援助是“就是個無底洞“,美國往里面投了3500億美元,俄羅斯也沒有一絲被拖垮的跡象。
從特朗普的這些觀點也不難看出,要避免美國再往烏克蘭投錢,和普京合作結束這場戰爭無疑是最好的突破口。
合作原因
美俄為什么能在烏克蘭問題上迅速”握手“?答案在于雙方的動機高度一致,就像兩只饑餓的老虎在狩獵前組成了短暫的同盟。
特朗普的動機很明確,兌現他在2024年8月競選時對選民的承諾:”如果我當上美國總統,俄烏戰爭在一天以內就會結束“。
并做到其一貫的“美國優先”,減少美國在海外的軍事和經濟負擔,同時在國內樹立“和平締造者”的形象,就像1938年英國首相張伯倫所做的那樣:
“我帶來了一代人的和平”。
(張伯倫)
普京則希望通過談判來鞏固戰場成果,避免因長期戰爭而導致的國內經濟崩潰,截至2024年,俄國銀行存款利率甚至高達21%。
從這個角度來看,俄羅斯國內的通貨膨脹率已經遠遠超出正常國家的水平,如果繼續陷入長期戰爭,不排除因經濟崩潰而導致俄羅斯政權更迭的可能,就像一百多年前的十月革命那樣。
按照偉大領袖毛主席《論持久戰》的觀點來看:蠶食慢慢消化遠遠勝于一口氣鯨吞。
(毛主席)
普京自然也明白這個道理,俄羅斯已經占據工業最多的烏東四州以及極富戰略價值的克里米亞半島,此時如果和特朗普達成協議,結束這場戰爭,俄羅斯無疑可以收獲極大的利好。
所以,結果就變成了我們在新聞上看到的那樣:普京和特朗普殊途同歸,烏克蘭成為了他們交易的籌碼。
另外,特朗普的決策雖看起來草率,但其中也透露著他的精明考慮:美國民眾已經厭煩了無休止的對外國援助。
(美國對烏克蘭援助)
據2024年皮尤研究中心的民調顯示,超過60%的美國人認為應該減少對烏克蘭的軍事支持,特朗普抓住這一民意,順勢提出停火方案,又能讓美國脫身,又能兌現競選承諾。
而普京的策略則更為老辣。他提出的“三步走”計劃——停火、推動烏克蘭大選、簽署長期和平協議——就像在下一盤慢棋。
據《華爾街日報》的消息,俄羅斯希望通過扶持親俄勢力上臺,從內部瓦解烏克蘭的抗俄意志。
(華爾街日報)
此外,普京在通話中和特朗普默契十足,不僅承諾“考慮”停火,還暗示愿意在能源和地緣安全上給美國一些“甜頭”,比如重啟北極能源談判。
這種“胡羅卜加大棒”的手法,正是普京一貫的談判風格。例如,在2月18日美俄外長在利雅得的會晤里,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表示,談判“富有成果”。
而美國國務卿的回應卻含糊其辭。不難推斷,普京通過向特朗普拋出橄欖枝,成功讓美國在談判桌上“松口”,而特朗普也樂于接下這根橄欖枝,以換取國內政治資本。
(普京)
普京和特朗普開啟“二人轉”,特朗普扮演“和平使者”,普京扮演“妥協者”,但臺下觀眾——烏克蘭和歐洲只能眼睜睜看他們唱戲。
這種策略的成功在于一點,即普京對特朗普性格的精確把握:他知道,特朗普更在乎短期勝利,從不考慮任何長遠規劃。
烏克蘭未來
毫無疑問,烏克蘭在這場美俄交易里成為了最無助的棋子。用我們中國人的話來說:“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澤連斯基曾寄希望于美國的持續支持,但特朗普的上臺讓這一希望化為泡影。在美俄通話后,澤連斯基不得不面對一個殘酷的現實:
美國極有可能放棄對烏克蘭的全力支持,而俄羅斯則趁機鞏固戰果。烏克蘭的困境,就像一艘在暴風雨中失去舵手的船,隨時有可能撞上暗礁。
這其中,烏克蘭面臨的困境之一是軍事上的失利。三年血戰讓烏克蘭損失慘重,人口減少、基礎設施崩潰,前線士兵疲憊不堪。
(烏克蘭軍隊)
據英國媒體報道,2025年初,烏克蘭東部戰線每天仍然有數百人傷亡,而西方援助武器的速度已經明顯放緩。
特朗普的停火協議雖然可以幫助烏克蘭暫時止血,卻直接承認俄羅斯對于占領區的控制,這對烏克蘭來說無異于賣國。
澤連斯基如果答應,底下死傷慘重的烏克蘭軍隊第一個不同意,這意味著死去弟兄的鮮血白流了,從而引發軍事政變。
(澤連斯基)
烏克蘭的困境之二是外交上的孤立,歐洲盟友雖然繼續支持烏克蘭,但面對特朗普的“背叛”,他們顯得力不從心。
要知道,早在2008年,英國就關閉了最后一家炸藥工廠,法國famas步槍的生產商也早已倒閉,制造業空心化讓歐洲根本無法滿足烏克蘭的請求。
法國總統馬克龍在2月13日警告:“如果美國撤退,歐洲無法獨自填補空缺”。此話一出,烏克蘭的未來更加撲朔迷離。
(馬克龍)
綜上所述進行推測,烏克蘭未來的無非是以下幾種,一是接受美俄的停火方案,用領土換和平,但就像一顆被修建得面目全非得樹,雖然能茍活卻元氣大傷。
二是繼續抵抗,但如果失去外部支持,沒有軍事優勢得烏克蘭將在戰場徹底失利,最終淪為俄羅斯的“附庸”。
三是寄希望于國內大選,但正如普京所預測的那樣,已經厭倦戰爭的烏克蘭民眾將會選出一個對俄妥協的新領導人,無論那種結局,烏克蘭都難以擺脫大國博弈的陰影。
(烏克蘭民眾)
盡管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2月14日的全國講話中憤怒地表示:“我們不會讓別人替我們決定未來。”
但話音未落,美國國務院便低調表示,支持特朗普地談判計劃。“靠山山倒,靠人人走”,作為一個高度依賴西方援助的國家,烏克蘭的抗爭顯得蒼白無力。
美俄通話后的這場談判,就像一場沒有邀請烏克蘭入席的盛宴,而烏克蘭沒在餐桌上,而是在菜單里,讓大國們瘋狂地分食著自身的利益.
普京和特朗普的“二人轉”,揭示了一個冷酷的真相:在國際社會里,小國往往只是大國博弈的棋子。
未來,國際社會也許需要反思,如何在強權政治的夾縫里,為弱者爭取一絲喘息的空間,這不僅是烏克蘭的傷痛,更是全球秩序的悲歌。
本期參考文獻:
[1]史天昊.4.5小時!俄美高官“破冰”會談達成四點共識
[2]泠汐.美俄“破冰通話”歐洲坐立難安
[3]錢克錦.特朗普的“烏克蘭和平計劃”
[4]孫壯志.美國總統大選與俄羅斯的對外政策選擇
#春季圖文激勵計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