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艾力在超市看到一幕,到現在想起來還覺得心里堵得慌。
一位滿頭白發的老人,手里攥著幾張皺巴巴的紙幣,在自助結賬區站了足足十分鐘,臉上寫滿了茫然。她終于鼓起勇氣,顫顫巍巍地走向旁邊的店員,卻得到一句冰冷回應:
"現在都用手機支付,您讓家人教教您吧。"
老人緊了緊手里的錢,像個做錯事的孩子,默默地走開了。我看著她的背影,突然覺得這個世界對她太不友好了。
這事擱在以前,我可能就當個小插曲,感慨一下就過去了。但最近看到工信部的數據,我整個人都不好了 —— 中國60歲以上老年網民占比才11.3%,這意味著有近1.4億老人被數字世界徹底拋棄了!
想想看,當我們在刷抖音、用支付寶、叫外賣的時候,這1.4億人在干嘛?他們甚至連最基本的生活都變得困難重重。
前段時間我在醫院看到一位94歲的老爺爺,腿腳不便,為了激活社保卡,硬是被兩個兒子抬到銀行,又抱起來做人臉識別。那畫面說實話,看得我鼻子發酸。
還有一次下大雨,一位老人冒雨去交醫保,結果工作人員直接拒收現金,只給兩個選擇:要么聯系親戚,要么手機支付。老人站在那里,渾身濕透,臉上寫滿了無助。
科技本來是為了讓生活更美好,但對這些老人來說,卻成了一道邁不過去的坎。
周鴻祎直接撕開行業遮羞布
周鴻祎在2023年公開指出,中國互聯網市場存在嚴重的應用生態壟斷問題。科技巨頭通過固化內容分發渠道,迫使用戶下載多個APP或關注大量公眾號,這種行為不僅割裂了信息獲取的連貫性,還導致人工智能系統缺乏高質量訓練數據。
這種壟斷格局直接加劇了老年群體的數字困境:復雜的操作流程、分散的信息入口與算法系統的封閉性,使得老年人難以適應數字化服務,進而被排除在主流科技生態之外。
這位曾經創造"免費殺毒"神話的大佬,如今卻對自己所在的行業痛下殺手:"算法只討好年輕用戶,老年人成了數字世界的二等公民。"
我一開始還以為他是危言聳聽,直到我聯系上了某頭部支付平臺的產品經理。這哥們私下跟我透露:"兄弟,我們的KPI就是日活用戶和交易頻次,老年人一個月可能用不了幾次APP,自然被算法降權啊。"
更扎心的是,老人好不容易學會了某個功能,結果一次界面改版,所有學習成果全部歸零。這不就是數字版的"愚人船"嗎?把老人扔到一個不斷變化的迷宮里,然后看他們原地打轉。
其實周鴻祎早在2010年就呼吁過,中國應該學習芬蘭,把"寬帶接入權"寫入憲法,消除數字鴻溝。十多年過去了,這個問題不但沒解決,反而因為智能化加速變得更嚴重了。
老人成了最好捕獲的獵物
前幾天看到一則新聞,浙江某法院公布的詐騙案,一名銀行理財經理利用老年人不懂手機銀行操作,三年內騙走23位老人共計593.71萬元!
這些騙子太清楚"數字鴻溝"的殺傷力了:當老人面對復雜的操作界面時,一個"熱心幫忙"的舉動就能擊穿他們的心理防線。
我做了點調查,數據簡直觸目驚心:
- ? 67.5%的老人因為視力衰退,根本看不清APP上的小字
- ? 42.3%所謂的"適老化應用"就是把字體放大了而已,核心功能依然復雜得要死
- ? 89%的電信詐騙受害者是60歲以上的老人
這哪是什么數字化轉型啊,分明是科技公司以"效率至上"的邏輯,在搞系統性的棄老!
算法霸權的三重絞殺
1. 技術暴力
上個月去杭州出差,聽說當地一家中醫院全面取消了現場掛號。結果那天,掛號機前癱坐著好幾位痛哭的老人。
年輕人3秒鐘就能掃碼預約,老人卻在經歷一場殘酷的"數字達爾文主義"篩選 —— 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
想想看,老人們面臨的是什么:
- ? 在家:智能家電不會用
- ? 出門:公交不會掃碼
- ? 看病:醫院不會網上掛號
- ? 購物:不會手機支付
這些對我們來說再簡單不過的操作,卻成了老人融入現代社會的高墻。
2. 數據歧視
有個朋友在某外賣平臺做數據分析,他告訴我一個驚人的發現:給老年用戶推送高價店鋪的成交率反而更高!
為什么?因為老人誤以為"貴=質量好",算法就利用這種認知差異進行精準收割。
這種數字鴻溝讓老人成了智能化時代的"局外人",不僅影響他們的正常生活,還加重了子女的養老負擔,更嚴重的是,它侵害了老人的基本權利,造成新的社會不公。
3. 代際剝削
短視頻平臺上的"養生騙局"吸走老人的退休金,電商平臺的"助農直播"誘導他們沖動下單,再加上子女不得不充當"人肉說明書" —— 這場"數字啃老"早就超出了技術范疇。
我采訪了一位90后教師李蕊彤,她苦笑著說:"自從爺爺奶奶換了智能手機,我就成了他倆的'首席智能產品顧問'。每次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解決各種APP問題。"
這種角色反轉,讓很多年輕人既有責任感,又感到壓力山大。
破局需要一場認知革命
前幾天看到某科技公司高管在采訪中反問:"老年人為什么不用智能手機?"
我當時就想起去年在德國養老院看到的一幕:那里的ATM機專門配備了老花鏡、放大鏡和求助按鈕。
真正的文明,不是淘汰走得慢的人,而是為所有人鋪路。
我覺得有三條路可以破局:
- 1.技術適老不是施舍
日本有個《高齡者設計指南》,強制要求APP保留"老人模式"基礎入口。我們工信部和中國殘聯也在做互聯網應用適老化改造,截至去年底,已有2577家老年人常用的互聯網應用完成改造。
但說實話,這遠遠不夠。很多所謂的"適老化"就是把字體放大點、按鈕變大點,核心功能該復雜還是復雜。
- 2.政策需要牙齒
我覺得應該把適老化改造納入企業社會責任評估,不達標的就限制市場準入。同時,線上線下要結合,繼續保留人工服務、面對面的服務方式,確保老年人基本權益不受侵害。
- 3.重建數字親情
上海推行的"代際學習中心"就很棒,當孫子教爺爺用手機時,技術冷漠自然就消融了。天津河西區下瓦房街社工站的"手機課堂"采取"12+N"模式,不僅教會老人使用智能設備,還促進了鄰里關系和諧?????????????????????????????????????????????????????????????????????????????????????????????。
去年在甘肅敦煌,艾力見過一群七旬老人組成的"手機自救小組",他們用放大鏡一幀一幀研究操作視頻,筆記本上畫滿了歪歪扭扭的流程圖。看到那一幕,我突然意識到,這些老人不是科技的敵人,而是數字文明的試金石。
有位71歲的劉軍阿姨告訴我,她堅持自己學習醫院自助掛號系統:"我們老年人眼慢手也慢,跟不上年輕人節奏。但我的態度很堅決:一定要自己操作。"
如今,她不僅能獨立完成掛號繳費,還因此和兒子有了更多共同話題。
檢驗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就看它如何對待跟不上時代的人。
當1.4億老人還在算法的迷宮里跌跌撞撞,我們是不是該捫心自問:今天在他們身上省下的產品經理工時,未來會不會變成刺向我們自己的刀?
因為老去,是我們共同的宿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