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我們或許已許久未曾靜下心來,聆聽大自然最純粹的聲音。今天,讓我們跟隨一本新書的指引——《尋找 <詩經> 中的濕地植物》,穿越千年的時光隧道,回到那個草木蔥郁、鳥語花香的古老世界,一同探尋那些被《詩經》溫柔包裹的濕地精靈。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對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進行了細致而傳神的描繪。透過《詩經》可以窺見當時人們的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祀與宴會,也可以考證天文、地理、動物、植物等博學知識。
人類自古逐水而居,生長于河流之濱,湖泊之畔的多姿多彩的濕地植物,記載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承載著人們的悲歡離合。其中,對濕地植物的細膩描繪,如同一幅幅生動的生態畫卷,緩緩展開在我們眼前。“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秦風·蒹葭》)這簡短的六字,不僅勾勒出了秋日濕地的蒼茫景象,更讓“蒹葭”(蘆葦)這一濕地植物,成為了跨越時空的情感符號。
而《尋找 <詩經> 中的濕地植物》一書,正是由崔麗娟、夏舫等著者傾心撰寫。崔教授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與對古典文學的熱愛,將《詩經》中的濕地植物與現代植物學知識巧妙融合,帶領我們一邊品讀古詩之美,一邊認識那些至今仍在我們身邊默默生長,卻往往被忽視的濕地生命。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周南·關雎》)不僅是對愛情的美好比喻,也是對水中荇菜這一濕地植物的生動寫照。它告訴我們,即便是最平凡的水草,在古人的眼中也能化作情感的寄托,成為連接人與自然的橋梁。
書中不僅有詳盡的植物形態特征介紹、生長習性和生長環境分析,還附有高清植物照片,讓每一種植物都鮮活起來,仿佛觸手可及,更有濕地植物的用途介紹。書中特別將國畫中的詩經濕地植物列出供讀者鑒賞,并在“技”“藝”“食”多方面展現文化底蘊,在文化中辨識植物,在植物中傳承文化。
《尋找 <詩經> 中的濕地植物》不僅是一次對古代文學的探索,更是一場關于自然、文化與科學的深度對話。它讓我們明白,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永遠不會過時。在這個春天,不妨讓我們手持這本書,走進自然的懷抱,親自去尋找那些《詩經》中提到的濕地植物,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共鳴與溫暖。
愿讀者能在書中尋覓草木之靈,感受草木之情!
注:圖文經化學工業出版社 授權使用。
來源:“自然之友”微信公眾號
排版:沈 丹
編輯:林雪琪
審定:李紅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