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寒士懷壯志
回溯到春秋時期,彼時的周王室已然威風不再,往昔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的盛景早已煙消云散。各諸侯國猶如脫韁的野馬,為了爭奪有限的土地、寶貴的人口以及象征著至高權力的霸主之位,展開了一場又一場激烈殘酷的爭斗。烽火連天,硝煙彌漫,百姓深陷于水深火熱之中。
在這樣動蕩不安的大環境下,蹇叔出生于一個極為普通的家庭,家境貧寒到甚至難以維持基本的生計。然而,生活的困苦并未磨滅他對知識的強烈渴望和對未來的美好憧憬。他憑借著超乎常人的毅力,在艱難的條件下飽讀各類詩書典籍,無論是治國理政的方略,還是行軍打仗的韜略,他都爛熟于心,一顆年輕的心更是懷揣著宏偉遠大的抱負,只盼能有朝一日施展才華,為天下蒼生謀福祉 。
宋國結緣遇知音
但無奈世道太過混亂,戰火隨時可能蔓延至身邊。為了尋得一方安寧之地,潛心鉆研學問,等待時機一展宏圖,蹇叔背井離鄉,輾轉來到了宋國。在這片土地上,命運之神悄然降臨,讓他結識了同樣懷才不遇、郁郁不得志的百里奚。
兩人初次相見,仿佛是命中注定的知己,彼此之間的交談猶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他們常常在簡陋的茅屋中,就著一盞昏黃的油燈,一壺濁酒,幾碟簡單的小菜,對著浩瀚的星空,熱烈地探討天下大勢。從三皇五帝的遠古傳說,到夏商周的興衰更替;從各諸侯國的政治格局,到未來天下的走向,他們暢所欲言,見解之深刻、分析之透徹,令人嘆為觀止。他們對彼此的才華和見識惺惺相惜,那種相見恨晚的情感,如同熊熊燃燒的烈火,溫暖了兩顆在亂世中漂泊的心 。
應召入秦展宏圖
時光流轉,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百里奚在歷經諸多坎坷后,迎來了人生的重大轉機。秦穆公聽聞百里奚的賢能之名,不惜以五張羊皮的代價,巧妙地從楚國將其贖回秦國,并委以重任。
百里奚深知自己的才能與蹇叔相比,尚有很大的差距。于是,他懷著對秦國的忠誠和對老友的信任,毫不猶豫地向秦穆公極力舉薦蹇叔。他在秦穆公面前,對蹇叔的才能贊不絕口,將蹇叔描述為一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對天下局勢了如指掌,且料事如神、有著經天緯地之才的奇人。秦穆公本就求賢若渴,對人才有著超乎尋常的敏銳嗅覺,一聽百里奚如此推崇蹇叔,頓時眼前一亮,內心充滿了期待。他立即派遣使者,帶著豐厚無比的禮物,不辭辛勞,千里迢迢奔赴宋國,誠心誠意地邀請蹇叔出山,共襄秦國大業 。
蹇叔見秦穆公如此誠意滿滿,又念及與百里奚的深厚情誼,更重要的是,他看到了秦國這片土地上蘊藏著的巨大潛力,以及實現自己政治抱負的希望。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他毅然決然地答應了秦穆公的邀請,踏上了前往秦國的征程。當蹇叔抵達秦國后,秦穆公親自出城迎接,以示對他的敬重。一番深入交談后,秦穆公對蹇叔的學識和見解大為贊賞,當即拜蹇叔為上大夫,讓他與百里奚一同肩負起處理秦國國家大事的重任。自此,蹇叔正式登上了秦國的政治舞臺,開啟了他為秦國殫精竭慮、奉獻一生的光輝歷程 。
力阻伐鄭諫君言
在蹇叔為秦國效力的漫長歲月里,有一件事最能淋漓盡致地展現他的遠見卓識和非凡智慧,那便是他極力勸阻秦穆公伐鄭的這一歷史事件。
公元前 628 年,一代霸主晉文公不幸去世。這一消息如同重磅炸彈,瞬間在各諸侯國之間引發了巨大的震動,各國諸侯們紛紛心懷鬼胎,蠢蠢欲動,都企圖在這風云變幻的局勢中謀取最大的利益。秦穆公也不例外,他敏銳地察覺到,晉文公的離世或許是秦國向東發展、擴充勢力范圍的絕佳契機。在他看來,鄭國一直以來都是秦國向東擴張道路上的一塊絆腳石,如今晉國國君新喪,國內局勢尚不穩定,無暇顧及秦國的行動。而鄭國自身實力相對較弱,又缺乏強大的外援,此時若出兵攻打鄭國,定能輕而易舉地將其拿下。一旦成功占領鄭國,秦國不僅可以獲得大量肥沃的土地和豐富的資源,極大地增強自身的國力,還能在諸侯中樹立起更高的威望,提升秦國在春秋亂世中的地位 。
于是,秦穆公在心中暗自盤算已定后,便迫不及待地將秦國的將領們召集到一起,興致勃勃地宣布了他出兵攻打鄭國的計劃。將領們聽后,大多都被即將到來的勝利沖昏了頭腦,紛紛表示贊同,認為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然而,蹇叔在聽聞這個計劃后,卻憂心忡忡,內心充滿了憂慮。他深知此次出征鄭國,看似機會難得,實則暗藏巨大的危機。于是,蹇叔趕忙進宮求見秦穆公。見到秦穆公后,他神色凝重,言辭懇切地說道:“主公啊,萬萬不可貿然出兵攻打鄭國啊!您想想,咱們秦國與鄭國之間相隔千山萬水,路途遙遠得難以想象。若要出兵攻打鄭國,軍隊需長途跋涉數千里之遙。一路上,不僅要翻越高山峻嶺,穿越茂密叢林,還要面臨惡劣天氣的考驗和糧草補給的難題。士兵們在如此漫長而艱辛的行軍過程中,勢必會疲憊不堪,體力和精力都會受到極大的消耗,戰斗力也將大打折扣。而且,如此大規模的軍隊行動,想要做到神不知鬼不覺,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一旦鄭國得知我們的軍事行動,提前做好充分的防備,我們的軍隊即便抵達鄭國,也將面臨一場艱難無比的攻堅戰,勝算將變得微乎其微。退一步講,就算我們運氣極佳,真的僥幸將鄭國成功拿下,可鄭國與我們秦國相距甚遠,我們又該如何有效地統治和管理這片新占領的土地呢?到那時,周邊的其他諸侯國,尤其是一直視秦國為潛在威脅的晉國,又怎會眼睜睜地看著我們在他們的勢力范圍內擴張地盤呢?他們必定會想盡一切辦法來干涉和阻撓我們,我們將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這對秦國來說,無疑是一場巨大的災難啊!” 蹇叔這一番肺腑之言,可謂是情真意切,分析得頭頭是道,入木三分 。
然而,此時的秦穆公早已被即將到手的勝利沖昏了頭腦,滿心滿眼都是攻打鄭國后可能帶來的巨大利益,根本聽不進蹇叔的逆耳忠言。他認為蹇叔是年紀大了,過于謹慎和保守,對局勢的判斷過于悲觀。他覺得晉國剛剛經歷國君更替,國內人心惶惶,自顧不暇,根本無暇顧及秦國對鄭國的軍事行動。而鄭國此刻孤立無援,正是秦國一舉拿下它的最佳時機。于是,秦穆公不顧蹇叔的再三勸阻,一意孤行,大手一揮,毅然任命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三位將領,率領浩浩蕩蕩的秦國大軍,滿懷信心地向著鄭國進發了 。
崤山慘敗終悔悟
蹇叔望著出征的秦軍隊伍,心中的憂慮愈發沉重,他仿佛已經預見到了這場戰爭的悲慘結局。在秦軍出發的那天,他不顧眾人異樣的目光,拖著年邁的身軀,來到城外。看著漸行漸遠的軍隊,他再也抑制不住內心的悲痛,放聲痛哭起來,嘴里不停地念叨著:“我看著你們出發,卻看不到你們回來了啊!” 蹇叔的這一番痛哭流涕,在旁人看來,或許是一種不吉利的預兆,但在他心中,這是對秦軍命運的深深擔憂和無奈嘆息。他深知,自己的勸阻未能改變秦穆公的決定,秦軍此去,必將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劫難 。
蹇叔的哭聲很快傳到了秦穆公的耳朵里,秦穆公頓時勃然大怒。他覺得蹇叔在這個關鍵時刻說出如此喪氣的話,簡直是在擾亂軍心,影響士氣。于是,他派人狠狠地斥責了蹇叔一頓,憤怒地說道:“你這老頭子懂什么!你都這么一大把年紀了,等軍隊凱旋而歸的時候,你墳上的樹恐怕都已經長得粗壯無比了!” 面對秦穆公的斥責,蹇叔心中滿是苦澀,但他深知,自己無法改變秦穆公的想法。更讓他痛心疾首的是,他的親生兒子也在出征的秦軍隊伍之中。蹇叔強忍著內心的悲痛,拉著兒子的手,老淚縱橫,語重心長地對兒子說:“兒啊,為父深知此次出征兇多吉少。晉國必定會在崤山一帶設下埋伏,截擊我們的軍隊。崤山那地方,地勢險要,有兩座山陵尤為關鍵。南面的山陵是夏后皋的陵墓,北面的山陵則是當年文王躲避風雨的地方。你們行軍途中,定會在這兩山之間遭遇晉軍的埋伏。兒啊,你一定要多加小心,千萬要保護好自己啊!” 兒子望著年邁的父親,心中滿是不舍和擔憂,但軍令如山,他也只能含著淚,跟隨大軍踏上了未知的征程 。
秦軍一路向東,浩浩蕩蕩地行進著。當他們抵達滑國境內時,意外地遇到了鄭國的商人弦高。弦高是個極為聰明機智且深愛著自己國家的人。他一眼便看出秦軍的來意不善,極有可能是沖著自己的祖國鄭國而去。這一發現讓弦高心急如焚,他深知,若鄭國毫無防備,必將遭受滅頂之災。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弦高急中生智,想出了一個絕妙的計策來挽救鄭國。他當機立斷,將自己精心裝扮成鄭國國君派來的使者,同時挑選了十二頭肥壯的牛,作為獻給秦軍的禮物。隨后,他帶著這些禮物,大搖大擺地朝著秦軍的方向走去 。
當弦高見到秦軍將領孟明視等人時,他滿臉堆笑,態度極為恭敬地說道:“各位將軍,一路辛苦了!我們鄭國國君聽聞貴軍即將路過我國,心中十分惶恐,特意派我前來表示慰問。我們鄭國雖是個小國,國力有限,但也會竭盡全力為貴軍提供所需的物資和幫助。如果貴軍打算在鄭國停留幾日,我們鄭國定會妥善安排,讓貴軍吃好喝好,休息好;如果貴軍只是路過,那我們也衷心祝愿貴軍一路順風,旗開得勝!” 孟明視等秦軍將領聽了弦高的這番話,心中頓時一驚。他們原本以為此次出征攻打鄭國的計劃十分隱秘,鄭國毫無察覺。可如今看來,鄭國不僅已經知曉了他們的行動,還派使者前來犒勞,這說明鄭國必然已經做好了充分的防備。在這種情況下,若貿然進攻鄭國,秦軍必將陷入一場苦戰,勝負難料。于是,孟明視等將領經過一番商議后,決定放棄攻打鄭國的計劃 。
但他們又覺得,此次出征,若就這樣空手而歸,實在是心有不甘。此時,他們恰好身處滑國境內,而滑國國力弱小,防守松懈。于是,秦軍將領們一合計,決定順手將滑國滅掉,以彌補未能攻打鄭國的遺憾。他們指揮秦軍迅速行動,對滑國發動了突然襲擊。毫無防備的滑國根本無力抵抗強大的秦軍,很快便被秦軍攻破城池,慘遭滅國。秦軍在滑國大肆劫掠一番后,帶著從滑國搶奪來的大量財物和戰利品,心滿意足地踏上了返程之路 。
然而,秦軍將領們萬萬沒有想到,他們的一舉一動早已被晉國密切關注著。晉文公剛剛去世,晉國新君晉襄公即位不久,正急于在諸侯面前樹立威信,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而秦國此次企圖趁晉國國喪之機,出兵攻打鄭國,擴張勢力范圍,這一行為無疑嚴重威脅到了晉國在中原地區的霸主地位。晉襄公與晉國的大臣們經過一番緊急商議后,決定在秦軍返程的必經之路 —— 崤山設下埋伏,給秦軍來個迎頭痛擊,以維護晉國的尊嚴和霸主地位 。
崤山,地勢險要,宛如一道天然的屏障。這里兩邊都是高聳入云的大山,中間僅有一條狹窄崎嶇的小路蜿蜒而過,是打伏擊戰的絕佳地點。晉襄公派遣了晉國的精銳部隊,早早地埋伏在崤山的各個險要之處,只等秦軍自投羅網。當疲憊不堪、滿載而歸的秦軍進入崤山的埋伏圈時,晉軍將領一聲令下,埋伏在四周的晉軍如猛虎下山般,從四面八方沖了出來,將秦軍團團包圍。秦軍士兵們被這突如其來的襲擊打得措手不及,頓時驚慌失措,亂作一團。他們在狹窄的山谷中,根本無法組織起有效的抵抗,只能被動挨打 。
經過一場慘烈無比的戰斗,秦軍全軍覆沒,幾乎無人生還。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三位秦軍將領也不幸被晉國俘虜。消息傳到秦國后,秦穆公猶如遭受了晴天霹靂,整個人都陷入了極度的震驚和悔恨之中。他這才如夢初醒,想起了蹇叔當初苦口婆心的勸阻,心中懊悔不已。他深知,正是因為自己的剛愎自用,不聽蹇叔的忠言,才導致了這場災難性的失敗,讓秦國的軍隊遭受了如此慘重的損失 。
秦穆公懷著沉痛的心情,親自穿上素服,來到城外,迎接那些僥幸逃回來的少數殘兵敗將。他對著這些將士們,痛哭流涕,滿懷愧疚地說道:“都是我不好,不聽蹇叔的話,才讓你們遭受如此巨大的災難,這一切都是我的過錯啊!” 秦穆公的這一番自責和懺悔,讓在場的將士們無不為之動容,他們感受到了國君的真誠和對這場失敗的深刻反思 。
輔秦復興留英名
崤之戰的慘敗,給秦國帶來了沉重的打擊,讓秦國的國力受到了極大的削弱,也讓秦國在諸侯中的威望一落千丈。但這場慘敗也猶如一記警鐘,徹底喚醒了秦穆公。他深刻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和不足,明白了在治理國家和決策重大事務時,不能僅憑自己的主觀意愿,而應該廣泛聽取大臣們的意見,尤其是像蹇叔這樣有遠見卓識的賢能之士的建議 。
在崤之戰后,秦穆公痛定思痛,更加倚重蹇叔和百里奚等大臣。他虛心地向他們請教治國理政的方略,積極采納他們的建議,努力整頓秦國的內政和軍事。蹇叔并沒有因為秦穆公當初的固執己見而心生怨恨,他始終懷著對秦國的忠誠和對國家發展的責任感,一如既往地盡心盡力輔佐秦穆公 。
在整頓內政方面,蹇叔幫助秦國制定了一系列合理的政策。他建議秦穆公減輕百姓的賦稅負擔,讓百姓們能夠安居樂業,專心從事農業生產。同時,他還注重發展秦國的商業貿易,鼓勵商人往來于各國之間,促進秦國經濟的繁榮。在軍事方面,蹇叔協助秦穆公重新訓練士兵,提高軍隊的戰斗力。他親自制定了嚴格的軍事訓練計劃,注重培養士兵的戰斗技能和團隊協作精神。他還對秦國的兵器制造進行了改進,使秦國軍隊的裝備更加精良 。
此外,蹇叔還積極為秦國開展外交活動出謀劃策。他深知,秦國要想在諸侯紛爭的亂世中立足并發展壯大,必須與周邊國家建立良好的關系。于是,他建議秦穆公與一些實力較弱但地理位置重要的國家結盟,共同對抗晉國等強國的威脅。同時,他還通過巧妙的外交手段,緩和了秦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緊張關系,為秦國贏得了相對穩定的外部環境 。
在蹇叔和百里奚等大臣的共同努力下,秦國逐漸從崤之戰的陰影中走了出來,國力也慢慢恢復并發展壯大。秦國的百姓們生活逐漸安定下來,軍隊的戰斗力也得到了顯著提升。在后來與晉國的多次交鋒中,秦國逐漸扭轉了局勢,取得了一些優勢。秦國在春秋時期的政治舞臺上逐漸站穩了腳跟,為秦國日后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蹇叔的一生,是為秦國奉獻的一生。他將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精力都投入到了秦國的發展事業中。他經歷了秦國的起起落落,見證了秦國從一個相對弱小的國家,在諸侯紛爭的亂世中,一步一步崛起,逐漸成為春秋時期的強國。他的智慧和謀略,不僅在當時為秦國指明了前進的方向,也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