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賤問題是由于人情的重遠、輕近來的。人類的心理毛病,喜歡遠的事情、困難的事情,尤其是不易得到的事情,所以重難而輕易。越是困難越是拿不到的,越是感到名貴得很,外來和尚會念經,因為他難得請。所以說人情重難而輕易,輕視容易的東西。“重難而輕易”是古文,我給它加上“重遠而輕近”,重視遠大高遠摸不到的東西,輕視眼前容易得到的東西。
還有,我再給它加上“重死而輕生”,死了的人、古人都是好的,活著的人都差不多,沒有什么了不起。有些同學們常說,老師真了不起。我也跟他們開玩笑說:我現在沒有什么了不起,死后我有三千年大運,還有人給我修廟子,你們最好再投胎來做我廟子的管理人,可以借我的招牌發財了!人活著沒有什么稀奇的,死了就是好的。這個道理你懂了,你就知道了“卑高以陳,貴賤位矣”的道理。
所以“卦”沒有哪個叫作好的,沒有哪個叫作不好的,天底下的事也是一樣,希望而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大家看李商隱的詩,人到老了還有那個境界:“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如果兩個人結婚了,說不定到六十歲還打離婚官司呢!就沒有“此情可待成追憶”了。所以人類心理上貴賤的道理你懂了,像算命卜卦,便沒有什么可算、可卜的了。“善易者不卜”,《易經》道理懂了以后,不要算命,也不要卜卦,一切事情就都懂了。
——《易經系傳別講》
作者簡介:
南懷瑾先生(1918—2012)是享譽國內外的文化大師、國學大家,出身于溫州書香門第,自幼飽讀詩書,遍覽經史子集,對國學鉆研精深,體認深刻,于中華傳統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詣,更兼通諸子百家、詩詞曲賦、天文歷法、醫學養生等等,對西方文化亦有深刻體認,在中西文化界均為人敬重。自青年時代立下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志向后,南懷瑾先生講學六十余年不輟。他以“經史合參”的方法,講授儒、釋、道等傳統文化典籍,講解不受教派、門戶的限制,打通各家學說,縱橫古今中外,深入淺出,生動幽默,又每每與現代人的日常生活接軌,讓人受益匪淺,深受海內外各界各層次讀者的喜愛。
南懷瑾文教基金會,是由南師子女、社會賢達、眾多弟子共同發起成立,旨在求真、求實、求信的理念,與社會大眾共同分享南懷瑾先生的智慧。
內容簡介:
南懷瑾先生關于《史記》重要篇目以及司馬遷寫史之深意的講述,透徹而珍貴,對于現代人認知中國歷史乃至傳統文化的精深內涵具有重要參考價值。本書對于南師講述史記進行了系統化梳理,共分為三部分:第一章介紹司馬遷寫史的獨特奇絕之處;第二章對于史記重要篇目的解密闡述;第三章介紹現代人為什么要讀史。本書方便傳統文化愛好者更加深入地領會《史記》背后的深刻見解,更深層地領略讀史的重要意義,且能古為今用,提升智慧洞察力。
點擊“點贊”和“在看”
向更多人分享我們的文章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