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圖書館電子書服務
編著者:謝強 主編
ISBN:978-7-5013-7593-6
定價:88.00元
裝幀開本:平裝16開
出版時間:2024年12月
圖書館業務指南叢書
內容簡介
閱讀是人類獲取知識、啟智增慧、培養道德的重要途徑。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電子書閱讀成為人民群眾普遍使用的閱讀方式。我國各級各類圖書館都在不同程度地開展了電子書服務。《公共圖書館電子書服務》一書總結了國內外圖書館的電子書服務現狀,分析了公共圖書館電子書服務的業務流與數據流,創新性地構建出針對公共圖書館普遍適用的電子書服務模式和電子書服務平臺體系架構,從而為各級公共圖書館在電子書內容建設、服務平臺搭建、服務方式創新等方面提供理論與實踐參考,有利于提高公共圖書館電子書服務的規范性、有效性和創新性。
主編簡介
謝強,研究館員,長期從事數字圖書館建設與服務工作,參與國家數字圖書館工程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全國智慧圖書館體系等項目的設計與建設,曾主持國家社科基金、文化和旅游部智庫項目等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項目。
前 言
閱讀是人類進步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早在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向全世界發出“走向閱讀社會”的號召。1995年,其更是確定每年的4月23日為“世界讀書日”。在我國,全民閱讀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推進全民閱讀已經進入國家戰略層面。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開展全民閱讀活動”,2014年首次將“倡導全民閱讀”寫入政府工作報告,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進一步提出“倡導全民閱讀,建設學習型社會”。近年來,“倡導全民閱讀”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從不缺席。2020年10月,中央宣傳部印發《關于促進全民閱讀工作的意見》。202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深入推進全民閱讀,建設‘書香中國’”。而書籍是人們閱讀愿望的載體,閱讀總是和書籍相關聯的。在歷史長河中,書籍本身的制作材質經過多次演變,從甲骨、玉石、絲帛、羊皮、竹簡木牘,直到紙張,把人們的閱讀需要提高到閱讀享受。20世紀90年代,我國實現與國際互聯網的全功能連接,互聯網時代開啟,網絡閱讀迅速興起。2009年1月,3G牌照的發放標志著我國正式進入3G移動通信時代,同時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和電子書閱讀器等小巧便攜的數字設備也相繼面世。2013年,4G通信網絡大規模投入建設和商用,能夠傳輸高質量圖像及視頻。隨著2019年開啟5G商用元年,5G應用逐漸迎來導入期。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國民閱讀行為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數字閱讀理念的開放化與平等化,內容的數字化、智能化,數字閱讀方式的網絡化、泛在化,形態的多載體化、融媒體化,效能的便捷化、分享化,服務的融合化、互動化,滿足了任何用戶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任何方式獲取任何內容的閱讀需求。數字閱讀迅速興起并成為日常工作和生活的重要部分,電腦、手機、電子書閱讀器等可上網數字信息設備躋身主流閱讀媒介。截至2023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10.79億,其中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9.8%,我國網民也已經變成同時擁有多個裝備,通過多種形式獲取信息的數字雜食者(Digital Omnivores)。用戶閱讀行為習慣的改變,使公共文化信息以用戶需求為導向、注重內容的知識提煉與信息整合、借助開放的網絡環境為用戶提供更加個性化的閱讀服務成為必然。在此背景下,電子書作為一種重要的數字信息資源,其形成、發展、利用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
公益性文化機構尤其是圖書館,在引導全民閱讀、建立學習型社會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國各級各類圖書館都不同程度地開展了電子書服務。然而,隨著技術和社會的快速發展,電子書服務的不均衡現象日益突出,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隨著電子書的發展,內容為王逐漸成為共識。多數圖書館在電子書資源建設方面面臨挑戰,電子書內容成為圖書館電子書服務的瓶頸。目前大多數圖書館數字資源以商購電子書數據庫為主,偏向用戶認可度較高的某些知名數據庫產品,輔以少量自建的電子書資源。各圖書館在電子書資源建設中,發展不均衡的情況十分突出。數字資源的采購數量,受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較大,經費充足的圖書館同時收集了中外文電子書資源,而經費不足的圖書館只能通過試用資源來彌補電子書資源的不足;在數字資源的來源方面,采購渠道較為單一,資源同質化現象嚴重,多數資源均來自幾大主流出版社和數據庫供應商,如超星電子書、萬方等數據庫。
第二,電子書揭示力度不夠。大部分圖書館電子書隱藏在電子資源導航中,并且以獨立庫的形式存在,不方便用戶查找。對電子書的整合力度不夠,例如資源關聯關系、知識圖譜、大數據分析等的利用欠缺,在用戶個性化、知識化、智能化需求日益強烈的今天,這種揭示力度遠遠不能滿足用戶的需求,同時導致電子書的利用率不高。
第三,電子書格式標準不統一。尤其是PC端和手機端,不同的電子書服務平臺存在多種閱讀軟件和多種電子書格式,無法形成統一的標準,導致資源重復利用率低,不同平臺之間交互困難,用戶在不同終端之間無法形成統一的閱讀進度,從而增加用戶使用的不便性和閱讀成本。同時,電子書格式不統一還會帶來其他連鎖負面效應,如信息傳播受阻,電子書格式的不兼容,制約了其內容的廣泛共享;版權管理的弱化,由于沒有統一的格式標準,對電子書版權的監管形同虛設,這也是當前電子書存在嚴重侵權問題的原因之一;不利于共贏發展,由于各個電子書生產商都堅持自己的電子書格式,各自的市場規模都難以得到拓展。
第四,電子書服務模式不成熟。國內還沒有比較統一成熟的電子書服務模式。盡管國外電子書服務模式比較成熟,但在借閱方面仍存在種種限制,如借閱期限、借閱副本、版權限制等。
本書圍繞新的技術和社會環境下公共圖書館電子書服務這一重要議題,首先界定了本書研究的電子書范疇,對電子書的發展歷程、特征與分類、相關技術和標準規范等進行了全面的調研,系統梳理了國內外電子書的發展現狀,以及國內公共圖書館的電子書服務現狀。其次,本書通過研究圖書館電子書服務的業務流和數據流,創新性地構建出圖書館普遍適用的電子書服務模式,設計出一套完整可擴展的圖書館電子書服務平臺體系架構,從而為各級各類圖書館在電子書內容和平臺搭建方面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參考,有利于整體提升圖書館電子書服務能力,助力圖書館電子書服務的健康、科學、可持續發展。再次,本書在現有版權政策環境下,建設性地提出圖書館電子書版權授權政策建議,最大限度地獲取電子書版權授權,豐富圖書館電子書館藏資源,減少服務限制。最后,本書通過研究數字出版和新媒體技術發展趨勢,對圖書館電子書服務進行預測性研究,為圖書館電子書服務的可持續及發揮圖書館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作用提出建議。
本書內容主要分為以下八個部分:
第一章,電子書概述。對電子書的發展歷程、概念與特征、格式與分類、標準和評估等進行了全面的調研,界定了本書研究的電子書的范疇。
第二章,電子書服務涉及的關鍵技術。梳理了圖書館開展電子書服務涉及的相關技術,為后續電子書服務模式構建和平臺搭建提供技術基礎。
第三章,國內外電子書發展現狀。調研對比了中國、美國、韓國、日本、歐盟五個國家和地區的電子書發展情況,總結我國電子書發展存在的問題。
第四章,國內公共圖書館電子書服務典型案例。本章通過文獻計量分析法,大體掌握國內圖書館電子書服務現狀。選取圖書館電子書服務的典型案例,分析其服務特點、平臺架構和存在的問題,為后續服務模式和平臺搭建提供借鑒。
第五章,公共圖書館電子書服務模式。本章站在電子書服務的全局,從電子書的服務主體、服務對象、服務渠道、服務方式及支撐電子書服務的技術、人員、標準規范,全方位地構建出一套圖書館電子書服務模式。該服務模式既汲取了商業電子書服務模式中的可取之處,與商業電子書提供商開展合作,形成優勢互補;又充分體現了圖書館特色,以圖書館為主體,深度挖掘館藏資源,建立元數據和本地及異地對象數據的有效鏈接,以社會組織和商業機構作為補充,在版權范圍內征集或采購讀者需要的電子書資源或數據庫,采用高普及率和高認知度的開放格式整合不同出版商、不同數據庫、不同訪問平臺上的電子圖書,構建一套統一檢索、統一調度及統一揭示的電子書服務體系,形成覆蓋全社會的信息與知識網絡,通過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廣播電視網,經由PC、手機、平板電腦、數字電視、電子書閱讀器等終端,為普通公眾、特殊群體(殘疾人、老年人、留守兒童等)及黨政軍讀者提供線上線下聯動的全方位、立體化、智能化的電子書服務。同時,引進電子書相關新技術,培養專業人才,研究制定電子書產業標準規范及績效評估體系,為電子書產業的良性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第六章,公共圖書館電子書服務平臺。本章通過研究電子書服務的業務流和數據流,并引進移動互聯網和云計算等新技術,結合本書提出的電子書服務模式,設計了基于新媒體的圖書館電子書云服務平臺。平臺采用云架構,整合電子書服務相關的完整業務流程,包括電子書資源的采選、組織、發布和服務,實現數據資源和計算資源的優化管理和利用,為機構和個人提供電子書資源的發布和訪問平臺,實現地理上和物理上分布的異構電子書資源的統一檢索和獲取,實現資源的共建共享;支持多網融合、多屏合一的電子書服務,能夠大大擴展電子書服務范圍,提高電子書服務體驗效果;平臺引入自反饋機制,利用大數據技術對用戶閱讀行為進行分析,為電子書資源采選、組織發布和服務方式提供反饋,從而不斷修正電子書服務各個環節,為電子書服務良性發展保駕護航;平臺預留標準接口,建立相應標準規范,能夠較為便捷地與電子書產業鏈其他角色及平臺對接,從而形成與出版商、電商及作者分工合作、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市場化、商業化的經營模式,推動圖書館電子書產業的發展。
第七章,公共圖書館電子書版權授權研究。本章列舉了公共圖書館電子書版權授權面臨的種種問題,梳理了電子書著作權的授權流程、模式,總結了各國電子書版權保護的經驗與啟示,并在現有版權政策環境下,提出圖書館電子書版權授權對策建議,最大限度地獲取電子書版權授權,豐富圖書館電子書館藏資源,減少服務限制。
第八章,總結和展望。本章對圖書館電子書服務進行預測性研究,為圖書館電子書服務可持續發展及發揮圖書館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作用提出建議。
各章主筆具體如下:第一章由季士妍、劉金哲主筆;第二章由謝強、牛現云、魏達賢主筆;第三章由劉術華、郭麗霞主筆;第四章由童忠勇、郭麗霞、劉術華主筆;第五章由謝強、劉術華、牛現云主筆;第六章由童忠勇、劉金哲、魏達賢、郭麗霞主筆;第七章由方志達、李華偉主筆;第八章由謝強、季士妍主筆。全書由劉術華、郭麗霞、牛現云負責統稿和修改。
本書的撰寫出版得到了各級領導、有關專家、圖書館界同人的大力支持和幫助,尤其是在面向全國公共圖書館進行問卷調研的過程中,各調研館同人給予了積極且充分的反饋,在此表示衷心感謝。
由于社會不斷發展變化,新技術和新設備也將更加廣泛地應用到電子書領域。本書雖然力求資料翔實、數據準確,但是疏漏之處在所難免,敬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謝 強
2023年7月于北京
內頁欣賞
左右滑動查看內頁
目 錄
前 言 ( 1 )
第一章 電子書概述 ( 1 )
第一節 電子書的定義及發展 ( 1 )
第二節 電子書區別于傳統圖書的特征 ( 7 )
第三節 不同維度的電子書分類 ( 9 )
第四節 五花八門的電子書格式 ( 11 )
第五節 國內外電子書標準研究 ( 14 )
第六節 電子書的功能 ( 22 )
第二章 電子書服務涉及的關鍵技術 ( 26 )
第一節 生產及描述相關技術 ( 26 )
第二節 顯示相關技術 ( 30 )
第三節 大數據及云計算技術 ( 35 )
第四節 網絡技術 ( 41 )
第五節 人工智能技術 ( 51 )
第六節 版權保護技術 ( 52 )
第三章 國內外電子書發展現狀 ( 58 )
第一節 美國 ( 59 )
第二節 日本 ( 61 )
第三節 韓國 ( 63 )
第四節 歐盟成員國 ( 64 )
第五節 中國 ( 66 )
第四章 國內公共圖書館電子書服務典型案例 ( 77 )
第一節 國家圖書館 ( 77 )
第二節 上海圖書館 ( 81 )
第三節 深圳圖書館 ( 83 )
第五章 公共圖書館電子書服務模式 ( 85 )
第一節 總體概況 ( 85 )
第二節 服務主體 ( 86 )
第三節 服務對象 ( 94 )
第四節 服務渠道 ( 97 )
第五節 服務方式 (105)
第六節 服務支撐 (109)
第七節 服務評價 (118)
第六章 公共圖書館電子書服務平臺 (125)
第一節 體系架構 (125)
第二節 數據流、業務流 (127)
第三節 功能模塊 (129)
第四節 平臺運營 (149)
第七章 公共圖書館電子書版權授權研究 (153)
第一節 電子書面臨的版權問題 (153)
第二節 電子書著作權授權分析 (155)
第三節 各國電子書版權保護的經驗與啟示 (159)
第四節 解決電子書使用版權授權的對策建議 (162)
第八章 總結和展望 (165)
■ 文章來源: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圖書館學編輯室
供稿 | 張亞娜 編輯 | 楊洋
監制|張頎
審核 | 弘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