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富不愧是首富,不僅一出手就賺了筆上千億的收入,還留下了最核心、最賺錢的資產,果然,97歲的他依然是那個“最有錢的男人”。
文丨金融八卦女作者:月月
· ··
97歲香港首富,開始急著回籠資金了?
最近,李嘉誠旗下的上市公司長和搞了個“世紀大甩賣”,一口氣賣掉了其覆蓋亞歐美洲23個國家的43個港口,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巴拿馬港口公司90%股權。這筆買賣的交易價格也非常驚人:
總價值高達228億美元(約合1380億元)。
有人調侃說,“首富賤賣資產,挨了一悶棍”;也有人說,“李超人金蟬脫殼,賺了筆大的”……吃瓜群眾圍觀之余,發現這背后還有一群“神秘大佬”在操盤:
買方是美國資本貝萊德及其全球基礎設施投資合伙企業(GIP),還有地中海航運旗下碼頭投資公司(TiL);而促成這筆港口交易的“紅娘”,據說是頂級投行高盛。
換句話說,貝萊德帶著一群“土豪朋友”,在高盛的牽線搭橋下,悄咪咪地完成了這場震驚全球的港口大甩賣。
那么問題來了,李嘉誠急著賣港口套現,到底圖個啥?
1.
/“不賺最后一個銅板”的首富,
賣港口大賺上千億! /
眾所周知,李嘉誠向來熱衷低買高賣,又信奉“不賺最后一個銅板”,而這次出售的港口生意,正是他的頂級商業操作之一。
時間回到1979年,李嘉誠大手一揮,收購了和記黃埔,一腳踏進了港口生意的大門。
乘上了全球經濟的東風,尤其是中國崛起為“世界工廠”的黃金時代,那之后的幾十年,港口業務賺得盆滿缽滿,港口也一度是首富商業帝國的基石。
但港口生意的紅利正在逐漸消退,摩根大通最近就潑了一盆冷水,在研報中指出巴拿馬港口的貢獻簡直可以忽略不計——2024年上半年,該區域EBITDA(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連集團總值的1%都不到,吞吐量也只占了港口業務的3.9%。
說白了,巴拿馬港口看似是“世界上最貴的收費站”,但其實只是一個“打醬油”的角色。
財華社的估算也差不多,截至2024年6月,港口及相關服務給長和貢獻了9.05%的收入,13.81%的EBITD和18.95%的EBIT(息稅前利潤)。
所以別說巴拿馬港口了,現在整個港口業務對于李嘉誠家族的生意而言,貢獻都不算高。再加上大國貿易摩擦、全球貿易萎縮、經濟不景氣等因素,港口業務正在變成一塊“燙手的山芋”。
而相比一個不怎么賺錢,還有可能隨時隨地讓自己陷入麻煩的生意而言,或許大規模的現金在當下顯得更為重要。
根據公告,如交易順利完成,在取回股東貸款后,長和可回籠逾190億美元(1482億港元)。這也是中國香港史上單筆盈利的最高記錄。
有媒體報道,按照當前匯率計算,190億美元相當于1476.49億港元,按照18.95%的EBIT計算,相當于長和港口業務25年的收入。
市場是逐利的,在這筆交易前,長和的股票連續7年都在下跌,但消息宣布當日股價大漲22%。所以首富從來不是“割肉”,而是落袋為安。
這波操作下來,超萬億總資產的長和,凈負債率預計將從23.6%降到18%以下,手里的現金更是超過2500億人民幣,迎來了史上最有錢的時候。
歷史是相似的,早在1999年,李嘉誠就曾上演過類似的商業運作。
那時,他在英國的電訊業務Orange,已經在倫交所和納斯達克上市,是英國電訊業務中市場中的“老三”。
而歐洲的兩大電訊巨頭——沃達豐與曼內斯曼,正為了爭奪龍頭地位打得不可開交。
老大和老二打仗,老三打也打不過,跑也不能跑,咋辦?李嘉誠干脆做了個局——誰買下Orange就可以坐地成為真正的老大,激發兩大電訊巨頭競買Orange。
最后趕在互聯網泡沫破裂、電訊公司暴跌之前把買賣做成了,一把賺了1180億港元的溢利。
值得一提的是,李嘉誠這次賣港口,還留了一手“王炸”——國內的那些優質港口,比如香港、鹽田碼頭等,一個都沒賣!
首富不愧是首富,不僅一出手就賺了筆上千億的收入,還留下了最核心、最賺錢的資產,果然,97歲的他依然是那個“最有錢的男人”。
2.
/賣中藥、賣房子、賣股票……
李嘉誠正在瘋狂回籠資金? /
其實,出售港口業務,只是李嘉誠家族資本布局新動向的冰山一角。這些年,每當提起李嘉誠,基本離不開“賣賣賣”。
2025年剛開年,李嘉誠旗下的和黃醫藥就扔出了一顆“重磅炸彈”——以6.0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5億元)的價格,賣掉了上海和黃藥業45%的股權,買家是上海醫藥與私募基金金浦健服。
要知道,二十多年前,首富可是有一個讓“中藥國際化”的夢想,還緊鑼密鼓的在2001、2003、2004年,分別與內地藥企上海醫藥、同仁堂、白云山合資成立公司。
結果現在呢?中藥業務逐漸淪為“棄子”。從2021年起,李嘉誠就開始剝離中藥相關資產,出售了白云山和黃的全部股權,套現約1.69億美元現金。
不光中藥,從香港到內地,李嘉誠在房地產上也開始“打折大甩賣”。
2024年3月,李嘉誠開始打折處置位于上海中環的高端房產項目,直接打85折拋售73套房源,總值約8億元。
到了4月,長實集團長實集團的Blue Coast樓盤更是“骨折價”銷售,人均身家千萬的富豪大排長龍買房,12小時就賣光,一天回款75億港元!
同樣的景象也在北京上演。去年10月,李嘉誠旗下位于北京東四環外的豪宅項目“御翠園”開盤,直接以7.6折的價格甩賣,特價房僅7.6萬元/平方米,比附近二手房的價格還低。
說起來,“御翠園”也是李嘉誠在北京的最后一個地產項目,作為“捂地大師”,這塊地兒他捂了二十多年,愣是沒動工,錯過了樓市最瘋狂的時期,結果等到市場下行、救市政策出臺后才開賣,落袋為安。
除了甩賣資產,李嘉誠父子也開始減持上市公司的股份。
2024年10月,李嘉誠、李澤鉅在一個月內4次減持郵儲銀行,累計減持約1.5億股;到了12月,父子倆繼續減持2082萬股,兩個月內套現超過8.2億港元!
有意思的是,去年年郵儲港股股價一路走高,有媒體報道,根據郵儲銀行H股的K線圖,李嘉誠的數次拋售均在股價的相對高位,可謂精準賣出、“股神附體”。
關鍵是,囤了這么多錢在手里,首富到底準備干啥?
3.
/大甩賣“舊愛”背后:
哪里有“錢途”,就往哪兒哐哐砸錢 /
作為香港頂級富豪,李嘉誠經商70年戰績彪悍,各種商業“神操作”,幾乎踩對了每一輪的經濟周期:
1999年,他危中覓機賣了Orange,一把賺了1180億港元,成就“千億賣橙”神話;
2015年,他眼疾手快剝離地產業務,比內地很多知名房企早5年抓住了樓市拐點;
2020年,以100億歐元拋售歐洲電訊塔,正好趕上了全球央行大放水前的資產價格高點;
就連金融圈里的頂級大佬,匯豐亞太區前總裁湊評價稱:
“他總是在別人看到風險的地方發現機遇,又在眾人追逐熱潮時嗅到危機。”
因此,這些看似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的“大甩賣”,其實正在傳遞一個隱秘的信號——李嘉誠家族正在逐漸退出傳統領域,把錢投到更有潛力的地方去。
當中藥業務成為“棄子”時,創新藥就成了首富的“新寵”,資金也從中藥流向創新藥開發。公告里也說得明明白白,賣掉的業務賺的錢,會用來搞內部產品的研發,推動核心業務戰略,比如新一代抗體靶向偶聯藥物(ATTC)。
目前,和黃醫藥已經有3款創新藥在國內獲批,分別為呋喹替尼、索凡替尼、賽沃替尼。
此外,在醫療科技領域,他還投資了活體神經芯片、細胞生物技術,還給香港大學醫學院捐了超聲波醫療儀器。
除了醫藥領域的布局調整,首富還將目光投向歐洲基建與能源領域。
2024 年8月,李嘉誠豪擲3.5億英鎊,買下了英國32個陸上風電場,押注歐洲能源轉型所帶來的紅利。
通過長江基建等平臺,首富家族持續在歐洲電力、能源資產方面攻城略地,比如持有加拿大西諾沃斯能源公司股份,控制英國約1/4電力市場。
不僅如此,他還和美國信貸公司Muzinich合作,搞了個10億美元的私募信貸基金,專門支持能源轉型。
當然,熱門的人工智能領域,首富也沒落下,反而一直在瘋狂加碼。
通過維港投資,從芯片、大數據、云計算到機器人、虛擬人技術,他幾乎把AI產業鏈投了個遍。
所以賣掉高風險資產,回籠資金,降低負債率,正是未來的投資儲備“彈藥”。
說白了,未來哪里有“錢途”,就往哪里哐哐砸錢。
4.
/結語 /
作為一位精明的商人,李嘉誠在商場上幾乎沒有失手過,不僅能抄底成功,也總是在峰頂逃生。
比如2013年時,李嘉誠曾頻繁拋售香港與內地的地產項目,其中包括不少地標建筑,如上海陸家嘴東方匯經中心、南京國際金融中心等,這些動作在當時引發了軒然大波。
李嘉誠多次接受媒體采訪,說“‘長和系’撤資是一個大笑話”。
幾年后回過頭再看,李嘉誠果然又踩中了經濟拐點,趕在樓市調控前緊急套現了數百億,網友又開始吹噓他的商業嗅覺,“連小區保安都知道房價要跌時,李超人已坐上私人飛機。”
但這次顯然與以往不同,商業與政治從來都是緊密相連,相互成就的。今年李嘉誠已經97歲了,人老了難免會犯糊涂,希望這次賣港口事件只是一次誤會,大家把話說清楚后,還是歡迎他繼續發光發熱,為股東賺更多的錢。
正如有媒體所言,李超人辛苦了一輩子,一定要守住晚節,別在大事上犯糊涂!否則就不是一句“在商言商”能解釋得清的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