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無錫的陳先生遇到了一件糟心事。去年4月份他在江陰某二手車公司花了75萬購買了一臺“寶馬官方認證”的寶馬M5雷霆版二手車。今年2月,陳先生發現自己的車輛存在一些問題,于是將車輛開至寶馬4S店檢查,被告知發動機需要大修,維修費用將超過38萬。由于寶馬官方認證二手車可享受1年質保服務,當陳先生提出車輛應當享受質保時,卻遭到了拒絕。
真假官方寶馬認證二手車
根據陳先生的描述,寶馬4S店拒絕質保的原因有兩個:第一,陳先生的車輛超過了保修手冊中規定的保養周期,即1年或1萬公里,而陳先生拿到車輛至第一次保養,經歷了9個月10300公里,比保修手冊規定多了300公里;第二,當車輛亮起保養提示燈,提示陳先生去保養的時候,陳先生通過長按BC按鍵進行了復位,保養提示燈就消失了。4S店方面就此懷疑,陳先生在外面做過保養,因此拒絕質保。
隨著調查的深入,有媒體發現陳先生與江陰某二手車公司簽訂的車輛轉讓協議書,并非是寶馬官方認證二手車的合同。首先,這份車輛轉讓協議書上沒有任何寶馬官方認證二手車的標識;第二,這份合同上明確寫明了,“此車過不了第三方檢測,前部與左右都有事故,氣囊未彈出,更換雙燈、機蓋、水框、保險杠、右后葉子板、縱梁鈑金”。很顯然,這輛二手車此前經歷過大事故,是不符合寶馬官方認證二手車標準的。
陳先生知道江陰這家二手車公司和無錫一家寶馬官方授權4S店是一個老板開的,在江陰這家二手車公司,到處可以看到寶馬官方二手車認證的宣傳。出于對寶馬官方認證二手車的信任,陳先生在江陰這家二手車公司購買了這輛車。
而寶馬M系列的車型,并非是所有寶馬官方授權4S店都可以銷售的,還需要特別授權。無錫這家寶馬4S店,雖然有寶馬官方認證二手車的授權,但并沒有拿到M系列車型的授權,也無法銷售M系列的二手車。
陳先生訴求只想把車修好
聊到這里,陳先生所遇到的問題就比較清晰了。陳先生買車的江陰某二手車公司,并非是寶馬官方授權認證的門店,也沒有資格銷售M品牌的官方認證二手車。該公司以官方二手車的名義將一臺有過大事故的寶馬M5雷霆版賣給了陳先生,導致了車輛在發生發動機故障的情況下,無法享受官方質保。
面對這一欺詐行為,有網友指出,陳先生可以主張“退一賠三”,但陳先生表示已經聯系律師進行洽談,只要把車修好就行了。這樣的說法,令很多網友不解。陳先生通過留言表示,他購買的這臺車是滿配車型,選配了40萬,包括13萬的碳陶瓷剎車和8萬的寶華韋健音響,市面上非常稀缺,基本見不到第二臺。并且他對車輛進行了一定的改裝,包括全套的M performance parts改裝件、GM進氣、3D design改件等,花了10多萬元。陳先生是寶馬M Power的忠實粉絲,這臺M5一直是他的夢想,所以不想出掉這臺車。因此,只希望能夠把車修好。
就目前的情況而言,非寶馬官方二手車是無法享受到廠家1年質保服務的。高昂的發動機維修費就需要陳先生自行承擔,這顯然是陳先生無法接受的。那么問題來了,就目前的現狀,陳先生是否可以要求江陰這家二手車公司承擔車輛相關的維修費用呢?這家江陰二手車公司,在銷售陳先生這臺車的時候,是否存在違規行為呢?
律馳駕道觀點
合同中明確披露事故信息是否可以排除欺詐行為的深入探討
一、欺詐行為的構成要件
欺詐行為在法律上通常需要滿足以下要件:
欺詐故意:經營者具有主觀上的欺詐故意,即明知或應知其行為會使消費者陷入錯誤認識。
欺詐行為:經營者實施了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行為。
消費者因欺詐行為陷入錯誤認識:消費者因經營者的欺詐行為而產生了錯誤的認識或判斷。
消費者因錯誤認識作出意思表示:消費者基于錯誤認識作出了購買、接受服務等意思表示。
欺詐行為與消費者的損失存在因果關系:消費者的損失是由經營者的欺詐行為直接導致的。
二、本案關鍵矛盾與欺詐要件的分析
宣傳與合同內容沖突
二手車公司以“寶馬官方認證二手車”名義進行宣傳,但合同內容卻明確載明車輛存在重大事故。這種宣傳與合同內容的沖突,是本案的核心矛盾。
欺詐故意
若二手車公司明知車輛不符合寶馬官方認證標準,卻仍然以“官方認證”進行宣傳,則表明其具有欺詐的故意。
欺詐行為
二手車公司在宣傳中使用“寶馬官方認證二手車”的表述,若未同時明確告知車輛實際不符合認證標準,則構成欺詐行為。
消費者因欺詐行為陷入錯誤認識
消費者可能因對“官方認證”的信賴,而忽視了合同中關于事故條款的嚴重性,從而陷入錯誤認識。
消費者因錯誤認識作出意思表示
消費者基于“官方認證”的信任,決定購買該車輛,即因錯誤認識作出了意思表示。
欺詐行為與消費者的損失存在因果關系
若消費者因信賴“官方認證”而購買了存在重大事故的車輛,并因此遭受了經濟損失,則這種損失與二手車公司的欺詐行為存在因果關系。
三、合同披露對欺詐認定的影響及本案的特殊性
合同條款清晰且消費者充分知情的情況
若銷售方在簽約時明確告知消費者該車不符合寶馬官方認證標準,且消費者明確知曉“官方認證”宣傳與實際車輛狀況的差異,則可能排除欺詐。因為此時消費者并未因欺詐行為陷入錯誤認識。
合同條款與宣傳存在誤導性關聯的情況
在本案中,二手車公司以“寶馬官方認證二手車”名義宣傳,但車輛實際不符合認證標準。盡管合同中有事故條款,但若未明確說明“該車因事故喪失官方認證資質”,則可能構成欺詐。因為消費者可能因對“官方認證”的信賴而忽視了合同中的事故條款,從而陷入錯誤認識并作出購買決定。
四、本案是否構成欺詐的商榷
在本案中,二手車公司在合同中明確披露了車輛的事故信息,這一行為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其沒有故意隱瞞車輛狀況的意圖。然而,要全面判斷其是否構成欺詐,還需結合欺詐的全部要件進行分析:
欺詐故意與行為
二手車公司是否明知車輛不符合官方認證標準卻仍然以此進行宣傳?這是判斷其是否具有欺詐故意的關鍵。
消費者因欺詐行為陷入錯誤認識
消費者是否因“官方認證”的宣傳而忽視了合同中的事故條款?這是判斷消費者是否因欺詐行為陷入錯誤認識的關鍵。
消費者因錯誤認識作出意思表示
消費者是否基于“官方認證”的信任而決定購買該車輛?這是判斷消費者是否因錯誤認識作出意思表示的關鍵。
欺詐行為與消費者的損失存在因果關系
消費者的損失是否是由二手車公司的欺詐行為直接導致的?這是判斷欺詐行為與消費者損失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的關鍵。
綜合考慮以上要素,本案是否構成欺詐還有待商榷。盡管合同中披露了事故信息,但若銷售方通過虛假宣傳掩蓋車輛不符合認證標準的關鍵事實,且消費者因此陷入錯誤認識并作出了購買決定,同時這種錯誤認識與消費者的損失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則銷售方仍可能構成欺詐。
關注律馳駕道,一路馳車無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