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的中國芯片產業深度觀察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也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今年的全國兩會,“人工智能+”是其中備受關注的熱點話題。
今年以來,國產大模型DeepSeek憑借開源模式和成本優勢,迅速“出圈”。已經布局人工智能的中國互聯網企業百度、阿里巴巴、騰訊、字節跳動等,不斷宣布旗下AI大模型、應用的新動作。
“杭州六小龍”的崛起,也令地方政府和投資人將注意力投向輕資產的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熱起來之后,半導體似乎冷了下去。由于DeepSeek并沒像美國公司那樣靠堆疊GPU“大力出奇跡”,使用體驗又不比美國大模型差,因此爆發初期一度嚴重下挫英偉達股價。
這也引發業內的思考,人工智能熱了,半導體真的要冷下來了嗎?
兩會相關提議
近年政府工作報告,一貫鼓勵和培育人工智能和半導體產業。
在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2024年高技術制造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8.9%、7.7%,新能源汽車年產量突破1300萬輛;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0.9%、10.4%。創新能力有新提升,集成電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領域取得新成果。
報告還提到,激發數字經濟創新活力。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將數字技術與制造優勢、市場優勢更好結合起來,支持大模型廣泛應用,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手機和電腦、智能機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終端以及智能制造裝備。
國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研發的人形機器人“天工”
今年兩會期間,一批代表分別就人工智能、半導體發展獻言獻策。
全國人大代表、中信重工董事長武漢琦希望推動“芯片+操作系統+應用”一體化協同。
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建言“對做國產算力芯片的企業和使用國產芯片訓練大模型的企業給予資金專項支持,在國家公共算力上給予資源傾斜,加速基于國產算力的大模型算法創新”。
全國人大代表、小米集團董事長雷軍就人工智能終端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以及AI換臉擬聲違法侵權問題提出了具體建議,旨在推動人工智能技術的健康發展和社會應用。
全國人大代表、廣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馮興亞提出,車規級芯片自主可控是汽車產業發展的關鍵。
全國政協委員、京東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曹鵬提出,應該加強異構算力建設,通過高效整合CPU、GPU、FPGA等多種高性能計算資源,實現算力資源的優化配置與最大化利用,從根本上降低智能計算的成本。
數據顯示,目前中國人工智能企業數量超4500家,核心產業規模已接近6000億元人民幣,產業鏈覆蓋芯片、算法、數據、平臺、應用等上下游關鍵環節。
新一輪競爭即將揭幕
2025年開年,DeepSeek的火爆改變了中國科技的風向。地方政府和投資人紛紛將目光投向人工智能,半導體產業顯得“冷清”不少。
其原因大概有三點。一是AI更接近C端市場,投資少,回報快。二是AI應用范圍更大,投資的選擇也多。三是半導體產業的布局大致確定,經過過去幾年的反復挖掘,投資機會不算太多。因此,投資方轉換賽道也是在所難免。
尤其“杭州六小龍”的崛起,引發了多個地方政府的調研和學習狂熱。調研和學習背后免不了有一個反思:為什么深度求索沒有長在自己的責任田里?
培育和引入人工智能將成為地方政府比較重大的產業戰略調整。除了上文提到的AI在投資市場的優勢,還有一個主要優勢是杠桿作用大:輕資產,大潛力,高回報,廣帶動——無論是成長性、行業影響力和社會影響力,都不會比“國之重器”差。這比一門心思的“砸錢”給重資產項目要“劃算”多了。
在吉利汽車寶雞制造基地焊裝廠拍攝的自動化焊接線/鄒競一 攝
像汽車制造、半導體制造,都屬于重資產項目。
經過了五六年的研究和磨合,地方政府已經對這兩個行業的情況摸到了門道,能“看得比較準了”;但中國的產業發展形勢日新月異,目前的挑戰反而是如何量化人工智能相關的輕資產項目,這對地方政府的專業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而且,人工智能產業特征和半導體產業特征不太一樣。前者更接近互聯網,后者屬于制造業。因此,制造業有優勢的地區,在人工智能競爭中不一定有優勢;而半導體產業薄弱、互聯網氛圍濃厚的地區,搞人工智能反而容易“上馬”。
地方的優勢和劣勢沒有絕對值。關鍵還是夯實基礎,找準趨勢,清醒謀劃,在一個優質的地基上培育新的產業生態,來適應人工智能時代的新競爭。
AI芯片機會來了
AI火了,AI芯片也成了最熱的硬件項目之一。
目前來看,一切和AI沾邊的領域,像云服務、自動駕駛、智能制造、健康醫療、可穿戴設備、具身機器人等等都炙手可熱,而這些產品的開發,依然離不開芯片的支持。
根據報道,深度求索為了契合自己模型的需求,已經啟動造芯計劃。巨頭英偉達計劃在2025年上半年推出人形機器人芯片,以增強深度學習和機器視覺等功能。
一些特種領域,如安防、可穿戴、工業視覺等應用領域,也都有專用的AI芯片需求。
從目前的態勢來看,AI至少不再是一個漂浮在半空中的技術了,其將進入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激發很多意想不到的需求。這些需求會刺激更多的專屬芯片制造,可能有一種場景、就需要一種AI芯片。
圖源:圖蟲·創意
所以,AI芯片相關的芯片創新領域蘊藏著巨大的機會。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哪個產業的競爭力大,哪個產業就面臨被“圍堵”的風險,也就面臨著“缺芯”甚至“斷芯”的風險。中國的AI芯片自立自強的任務也是更加緊迫的,關鍵環節、重點企業更需要資金和政策的長期穩定支持。
中國半導體產業正在進入并購整合階段,這和中國金融業乃至工業的步調都是一致的:做大做強才能化解內部過度內卷和低水平競爭,優化資源配置,從而進入優質發展、高速發展的良好狀態。
作者 | 榮智慧
編輯 | 向由
值班主編 | 張來
排版 | 八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