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你有沒有發現,國內越來越多的大廠開始“強制下班”。
有消息稱,從2月27日開始,大疆開啟了“不準加班”運動,強制員工晚上9點必須下班。
美的也開始提倡:各部門領導嚴格控制加班,規定18:20后不允許有人還在公司加班,同時也禁止了員工就餐后再返回工位繼續加班的現象。
上個月,國內另一制造業巨頭海爾也被曝出,公司要求強制雙休:海爾內部發布全面落實雙休制的通知,所有部門(包括研發、市場等)實行雙休,周六不準來公司,食堂也不提供飯食,特殊情況需要加班的,必須提前一周審批,工作日加班不得超過3小時/天。
那些曾以“狼性文化”為榮的巨頭們,為何突然集體舉起了“反內卷”的大旗?
1.“強制下班”的真相
這一場突然的人性化轉向,與其說是良心發現,不如說是一紙法案下的迫不得已。
2024年11月19日,歐盟理事會最終通過了《歐盟市場禁止強迫勞動產品條例》,宣布自2027年12月13日起,任何涉及“強迫勞動”的產品將被禁止進入歐盟市場。
此次的歐盟條例,如同一把懸于中國企業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這意味著今后任何涉及“強迫勞動”的產品不得進入歐盟市場,而“超長加班”可能被視作強迫勞動。
以空調為例,若一顆螺絲釘的供應商存在“強迫勞動”,整臺空調便可能被歐盟拒之門外。
更致命的是,該條例要求企業自證清白:從原材料開采到生產制造的全供應鏈環節均需合規。
如果有中國企業接到“強迫勞動”的調查通知,需在規定時間內提供詳細證據和信息來證明自身合規,這對企業的管理水平和信息收集能力是巨大挑戰。如果無法及時、有效回應,可能面臨產品被禁止進入歐盟市場等后果。
正是在歐盟條例禁止“強迫勞動”的影響下,國內越來越多的大廠開始重新調整上班時間,甚至出現了“強制下班”的現象。
2.新的貿易壁壘
這些“強制下班”的舉措看似披上了“反內卷”的外衣,實則是一場精密的“全球化合規成本”計算。
仔細觀察會發現,最近“強制下班”的企業,大部分背后都有歐盟出口業務。畢竟對于依賴歐洲市場的企業而言,這意味著生死存亡的抉擇。
數據顯示,大疆無人機在歐洲市場占有率超85%;美的的海外業務布局中,歐洲是重要市場之一;2024年上半年,歐洲市場占海爾智家海外整體收入的比例已超過20.5%。
歐盟條例的懲罰力度堪稱嚴苛,一旦違規產品不僅會被禁售,企業品牌聲譽更將遭受重創。這些企業若想保住“歐洲糧倉”,只能向歐盟規則低頭。
由此可見,中國企業的這場“反內卷覺醒”,本質還是全球化競爭下的被動轉型。
不過歐盟也并非大公無私,高舉人權大旗背后,實則暗藏貿易保護主義的禍心。當技術競爭難敵“中國智造”,勞工標準便成了新的貿易壁壘。
3.“蝴蝶效應”
時代的一粒灰,落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但這場博弈卻意外催生了中國打工人的紅利:996文化首次遭遇制度性瓦解,超時加班從“福報”變成“風險”。
然而這種“紅利”背后,更值得探討的是:為何中國勞動者的權益保障,需要靠歐盟條例來激活?
全球化時代,貿易規則與價值觀的博弈,正在重塑勞資關系的天平,而歐盟法案的影響遠未觸頂。
2026年6月,歐盟將發布強迫勞動風險領域或產品數據庫,中國勞動密集型產業恐成重點審查對象,從光伏、電池到服裝、玩具,任何依賴出口的行業都有可能卷入這場“合規浪潮”。
由此可以推測,未來幾年內,中國依賴歐洲出口的中小型企業,可能要面臨巨大的生存危機。除此之外,一旦美國等市場跟進類似法案,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壓力將幾何級放大。
一場由歐盟發起的“蝴蝶效應”,正在重塑中國企業的用工邏輯,有人擔憂此舉會削弱“中國智造”的成本優勢,但其實未來或許也并沒那么悲觀。
20世紀90年代,耐克因“血汗工廠”丑聞市值暴跌,最終通過供應鏈合規重塑品牌,反而獲得更高溢價。
今天的美的、海爾、大疆們,正在重演這段歷史。借此契機,中國制造或將由此迎來從“廉價勞動力”到“負責任供應鏈”的價值躍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