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爐香燼漏聲殘,剪剪輕風陣陣寒”——王安石筆下烤火的場景,倒像極了北京烤鴨爐前躍動的火焰。而在南京秦淮河畔,“夜市賣菱藕,春船載綺羅”的市井煙火里,總飄著斬鴨攤子上的鹵香。一只鴨子跨越長江黃河,竟在南北兩座古城里活出了截然不同的“鴨生”。對于北京烤鴨和南京烤鴨,很多朋友都不知道它倆之間有什么區別?接下來菜衛衛給大家全方位介紹它倆的區別,這也是我剛剛知道的,看完漲知識!
北京烤鴨與南京烤鴨的區別:
第一個,歷史的區別
元朝宮廷畫師倪瓚在《云林堂飲食制度集》里記載的“燒鴨法”,被視作南北烤鴨的共同祖先。朱元璋定都南京時,御廚改良出“燜爐烤鴨”,朱棣遷都帶走了手藝,在北方干燥氣候里發明了掛爐烤法。留在南京的老師傅守著祖宗傳下的燜爐技藝,把烤鴨做成了家家戶戶的日常菜,至今保留著明朝祭祀用“鴨血粉絲”的傳統。故宮檔案記載,乾隆二十年的全鴨宴要用掉八百只鴨子,而南京夫子廟的老字號,至今保持著每天現宰三千只鴨子的紀錄。
第二個,鴨種的不同
北京烤鴨:經過百年選育的白羽填鴨,通過特殊填飼法使得鴨體皮下脂肪層均勻增厚,形成豐腴肥美的肉質基底,這種鴨種胸肌發達、皮脂比高達1:3。
南京烤鴨:選用江南水系的湖澤麻鴨,以天然螺螄、魚蝦為食的散養方式,使得鴨肉肉質獨特的鮮甜底蘊,這種鴨種體型精瘦,肌肉纖維緊實富有彈性。
第三個,工藝的區別
北京烤鴨用的是棗木、梨木等果木明火,講究"三斤鴨子兩斤炭",果木明火能把爐溫頂到280度,鴨子離火苗僅30厘米,烤制時每隔十分鐘就要轉動鐵鉤,讓鴨皮均勻受熱,靠柴火的熱量把鴨皮逼出蜂窩狀脆層。
南京的陶土燜爐像個大蒸籠,松木暗火把爐壁燒到泛白后撤去明火,爐溫始終控制在160度左右,老師傅會在爐壁潑水制造蒸汽,讓鴨肉在“桑拿”里浸透香氣,這做法讓鴨肉烤出來比北方的嫩上三分。
有老師傅做過測試:同樣4斤的鴨子,北京技法能烤出1.2斤油,南京技法只出0.6斤油,但肉質含水量高出18%。
第四個,刀法的區別
看北京師傅片鴨是種享受,講究“柳葉條”刀法,柳葉刀上下翻飛,六分鐘片出九十片。前胸片90片,每片長8厘米、寬1.5厘米,每片必須連皮帶肉薄如蟬翼。
南京的斬鴨刀法則充滿市井智慧斬鴨刀長七寸,前脯切菱形塊,后腿剁拇指條,鴨脖必須保留完整皮肉。
更絕的是吃法差異:北京用空心荷葉餅卷鴨肉,面皮氣孔能鎖住鴨油;南京直接澆鹵汁配米飯,鹵子必須帶鴨油封味。有個冷知識:北京烤鴨的甜面醬要加15%蜂蜜水調和,而南京鹵汁里必放一勺熱鴨油提香。
第五個,口感的區別
北京烤鴨的口感:咬開北京烤鴨那琥珀色脆鴨皮,先是聽到"咔嚓一聲"的碎裂聲,接著是融化的脂肪裹著棗木香沖進口腔。再用剛蒸好的空心荷葉餅卷起鴨肉,山東章丘大蔥的辛甜與河北保定面醬的咸鮮在口腔形成三重奏。
南京烤鴨的口感:南京烤鴨的暗紅色鴨皮韌中帶酥,咀嚼時能品出淡淡煙熏味,澆上鹵汁的鴨肉與蓬松的南京香米飯堪稱絕配。
有美食博主做過實驗:將兩地烤鴨冷藏后復熱,北京鴨皮會失去70%的酥脆度,而南京鴨肉二次加熱后反而更入味。
第六個,吃法的區別
北京大爺吃烤鴨講究“三三制”:三兩鴨肉卷餅,三兩鴨皮蘸糖,三兩鴨架熬湯。而南京大媽買菜時習慣“斬個前脯”,鴨油炒青菜香飄整棟樓,鴨骨頭熬湯下面條是孩子的最愛。數據顯示,北京游客人均烤鴨消費283元,而南京居民日常買鴨人均僅花42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