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四川一女子剛生完孩子3個月,丈夫突然對她說:“咱們去旅游吧,”妻子欣然同意,沒想到,到了目的地,妻子傻眼了,誰料,正在這時,丈夫卻說:“我不想走了,你自己回去吧。”
2000年,四川甘孜塔公草原,海拔3800米,胡忠帶著妻子和剛出生不久的孩子,以旅行之名,來到了這里。
這地方景色雖然很美,但天氣極差,來到這里連呼吸都是困難的,妻子謝曉君十分不解,丈夫帶自己旅游為什么要選擇這么遠,環境還這么差的地方。
直到來到一所學校,謝曉君才知道了一切,塔公草原的福利學校,條件簡陋,校舍破舊,這些小孩雖穿得簡單,可眼睛里全是求學的渴望,這一幕,深深震撼了胡忠和謝曉君,胡忠跟媳婦兒說:”我不想回去了,我要留在這里。”
原來,這趟“旅行”,是胡忠精心策劃的“騙局”,胡忠以前是城里的化學老師,日子過得挺安逸的,直到看到一篇《百名孤兒期待教師》的新聞報道,扭轉了他生活的走向,那群孩子對知識的渴望,讓他覺得自己必須做點什么。
謝曉君看著丈夫特別認真的表情,心中滿是震撼,再次看向這個破爛不堪的學校和那些可憐的孩子們,盡管對丈夫的不舍,但更多的是理解,她不僅同意,還表示要和丈夫一起留下來,但孩子還小,還是先帶著孩子回去,等孩子長大一些再來。
高原反應、惡劣的氣候、簡陋的條件,這些都是胡忠面臨的挑戰,孩子們的成長過程中,長期沒得到好的教育,底子薄,有的連普通話說得都不利索,胡忠克服了重重困難,用耐心和愛心一點點感化著孩子們。
他教學生們讀書寫字,陪孩子們玩耍,照顧他們的生活起居,他既是老師,也是朋友,更是父親,孩子們親切地稱呼他“阿爸”。
謝曉君三年后辭了職,帶著三歲女兒,來到了高原,跟著丈夫一起加入了那里的支教行列,她對孩子們特別關心,給了他們很多溫暖,她輔導孩子們唱歌跳舞,教他們說普通話,還鼓勵他們大膽說話。
謝曉君一家分散在三個地方,女兒在寄宿學校就讀,他自己轉到了條件較差的木雅祖慶學校,而胡忠則留守在塔公草原。
胡忠和謝曉君的故事,并非一帆風順,這22年間,他們可真是歷經了數不清的艱辛和挑戰,高山地帶天氣多變,生活用品少,看病也不太方便,胡忠的身體也因為長期的高原生活而每況愈下。
但他們從未想過放棄,他們深知,對于這些孤兒來說,他們不僅僅是老師,更是親人,但他們知道,這里的孩子需要他們,再苦再難,也要堅持。
他們不僅教給孩子們知識,還傳遞了滿滿的愛和希望,在他們的努力下,孩子們逐漸變得開朗自信,對未來充滿了憧憬。
胡忠夫婦的故事感動了無數人,越來越多的志愿者來到高原,為孩子們送去知識和關愛。
那些曾經在胡忠夫婦的呵護下長大的孩子們,有的也成為老師,回到家鄉,將愛與奉獻的精神傳遞下去。
22年,胡忠堅守在高原,見證了一批又一批孩子的成長,他頭發都白了,臉上皺紋也多了,但他對自己做的決定從沒后悔過,他傾注了青春和熱血,給孩子們指引了前行的方向。
胡忠夫婦的堅守和付出,不僅改變了134個孩子的命運,也感動了整個中國,在一個充滿誘惑的時代,他們的選擇顯得尤為珍貴,彰顯了人性的光輝。
胡忠夫婦的奉獻精神,也感染了他們的女兒,她自小在孤兒院長大,特別疼愛那里的孩子們。
她體諒父母的決定,心里還挺自豪的,雖然不能經常和父母在一起,但她知道,父母的愛,不僅屬于她,也屬于這134個孩子。
偏遠地區的教育資源短缺,讓不少孩子錯過了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他們的經歷鼓舞了許多人關注偏遠地區的教育,努力給孩子們營造更佳的學習條件。
他們不搞花架子,不做驚世之舉,只是默默地耕耘和堅持,他們的故事,觸動了人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地方,也讓我們重新思考人生的意義。
胡忠夫婦的故事,并非孤例,在中國的偏遠地區,還有很多像他們一樣的支教老師,默默奉獻著自己的青春和熱血,他們用行動展示了教育的真諦,給孩子們的未來帶來了希望之光。
這些支教老師,來自不同的背景,有著不同的經歷,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用知識改變孩子們的命運,他們歷經重重難關,在不易的環境里堅持著,給孩子們帶去了學問和希望。
在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的速度越來越快,也讓更多的人關注到了偏遠地區的教育問題,許多人樂意投身于支教,為孩子們出一份力。
在未來的日子里,相信會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支教的隊伍中來,為孩子們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