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余飛
01
合肥,人口超千萬了
合肥,終于如愿以償,加入人口千萬城市俱樂部了。
3月10日,安徽省統計局公布了《2024年安徽省人口變動情況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
第一,安徽省去年年末常住人口6123萬人,較2023年增加2萬人。
2萬人的增量雖然不多,但扭轉了2023年人口下跌的局面。
安徽的喜訊不僅于此,前段時間本號就寫過,安徽2024年的汽車出口量超越上海,登頂中國汽車出口第一省。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各地海關
第二,省會合肥常住人口1000.2萬人,成功突破千萬,較2023年增加了14.9萬人。
隨著合肥加入,中國常住人口超千萬的城市數量,擴容至18個。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各城市統計局;深圳、杭州、長沙、合肥為2024年數據,其余為2023年數據
合肥終于如愿以償了。
合肥對于人口的執念,由來已久。早在2023年,合肥就官宣過,其實際管控人口超過千萬。
2023年8月份,合肥公安數據統計:
截至2023年7月底,合肥實有人口1234.4萬人,其中戶籍人口805.3萬人,流動人口429.1萬人。
當然,實有人口和常住人口是兩個概念,實際管控人口包括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
而常住人口是指這座城市當年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是衡量城市人口規模的最有效指標。
這幾年,合肥的常住人口增量非常顯著,2023年合肥常住人口增量高達21.9萬人,位居全國第一。
2024年的14.9萬的增量,在目前公布數據的城市中,位居第二,僅次于深圳。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各城市統計局
過去三年,合肥通過出色的增量,常住人口規模先后超越了南京、寧波,其常住人口規模已經位居長三角城市第四位,僅次于上海、蘇州、杭州。
02
合肥,為何這么強
除了人口競爭力強之外,合肥另外的一個喜訊是,其新能源汽車產量超越上海,位居全國第二,僅次于深圳。
合肥統計局披露的數據顯示,2024年,新能源汽車產量突破百萬輛、達137.6萬輛,增長84.5%。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合肥市統計局
同期的上海,新能源汽車產量122.46萬輛,同比下降4.8%。
來源:上海統計局
合肥為何這么強悍?
在去年年末分析合肥新能源汽車產量超越上海的時候,本號就著重分析過這個問題。
合肥這些年的逆天發展速度,既有掌舵人的慧眼獨具,也有時運之緣故。
縱觀合肥過去幾十年的發展,用“逆天改命”四個字形容,再恰當不過。
安徽籍作家張恨水在其游記《京滬旅行雜志》中有過一段合肥解放時的描述:
城區面積僅5平方公里,人口不足6萬,一條馬路三盞燈,一個喇叭全城聽,小河流穿城而過,一座小樓才兩層。
新中國成立后,在安慶、蚌埠、蕪湖、合肥四個城市的選擇中,合肥最終勝出,成為了安徽省會。
老牌省會安慶,由于地處長江,而建國初期不安定的因素,讓很多人擔心如果把省會設在安慶這樣一個和沿江戰略重鎮,并且在南京與武漢之間,一旦戰事再起,極有可能被敵軍一日連下兩個省會城市。
蕪湖、蚌埠當時的條件其實比合肥更好,但蕪湖離南京太近,而蚌埠在歷史上一直被視作南京的北大門,都面臨著與安慶相似的困境,同時也為了“去南京化”,所以合肥最終勝出。
合肥后來的發展并沒有多大亮色,和鄭州一樣,都被視作小縣城。
真正的起勢,是進入21世紀。
2005年合肥“工業立市”的戰略出臺之后,就開始尋找新的產業發展路徑。
成功的第一步,是綁定了京東方。2007年,在金融危機中煎熬的京東方尋求地方政府融資支持,合肥在一片爭議聲中,合肥承諾拿出當年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投資京東方建設國內首條液晶面板6代線項目——“合肥之變”自此開啟。
投資京東方,是合肥豪賭的開始。
合肥市政府投入60億,戰略投資者投入30億,如未能引入戰略投資,剩下的85億在合肥政府的支持下貸款解決。而當年,合肥市財政收入才300億。
投桃報李,后來的京東方活得非常不錯,產業鏈條不斷升級,成長為了全球屏幕顯示產業上的龍頭企業,同時帶動70多家配套企業到合肥發展,使得合肥成為全球最大的顯示產業基地之一,并輻射整個半導體行業。合肥因此站在了屏幕顯示產業的制高點。
同時,由于當年接收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這所國內和國際排名均非常高的大學,給合肥帶來了一大堆基礎科研設施,還給合肥帶來了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頭銜,量子計算機已經成為合肥響亮的名片。
之后,合肥又抓住了時代風口的新能源汽車和芯片。
2019年一籌莫展的蔚來在尋求多個地方城市融資未果后,合肥拋來了橄欖枝,2020年蔚來汽車與合肥簽下對賭協議,蔚來汽車的中國總部落戶合肥,讓合肥順利抓住了時代風口。
在牽手蔚來之后,合肥也在不斷升級本土汽車品牌江淮的產業升級,江淮新能源汽車。
截至目前,合肥已相繼實施了江淮大眾新能源汽車、江淮蔚來新能源汽車、長安汽車二期等50多個新能源汽車相關產業項目,并集聚蔚來、江淮、國軒高科、華霆動力、巨一科技等上下游企業,形成了涵蓋整車、關鍵零部件、應用、配套的完整產業鏈。
合肥給未來的新能源汽車畫下的藍圖是:
到2025年,世界級汽車產業集群培育取得突破性進展,新能源汽車產值突破3000億元。新能源汽車產能達到150萬輛,新能源汽車產量占全市汽車總產量超過50%,占全國比重超過25%,培育一批國際知名品牌。
隨著新能源汽車產量大爆發,合肥又定下了新目標:
力爭到2027年,形成2至3家年產50萬輛整車企業,新增10家百億規模零部件企業,新能源汽車產能超300萬輛,集群營收超7000億元。
合肥已經成長為新能源汽車賽道上的重量級選手。
芯片方面,2017年,合肥市政府與兆易創新成立合資公司合肥長鑫,專攻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DRAM)芯片研發生產,并吸引了一大批上下游產業落戶。
2021年中國大陸城市集成電路競爭力排行榜中,合肥位列全國第六,而智能手表、彩電、筆記本電腦等終端產品產量也進入全國、全球前列。
產業助力經濟騰飛,產業助力人口擴張。
2015年,合肥GDP突破5000億元大關;時隔5年后的2020年,合肥GDP翻了一倍,成功躋身萬億俱樂部。
如今的合肥,與張恨水當年見到的合肥,有云泥之別:
市轄區面積1339平方千米,2024年GDP為13507.7億元,常住人口1000.2萬人。
合肥的風投模式,現在被很多城市學習。
03
借勢與強省會
除了成功的風投外,合肥的成功背后還有兩個主觀原因:
第一,懂得借勢。
這一點,我在之前寫江西的時候說到過,江西與安徽過去二十年發展上的差異,很重要的一點,是安徽懂得借勢,而江西錯失了。
安徽,在到處蹭熱度,既充分融入中部發展,更與長三角實現了捆綁。
2010年合肥、馬鞍山加入。2013年蕪湖、滁州、淮南加入。2018年,銅陵、安慶、池州、宣城加入。2019年,蚌埠、黃山、六安、淮北、宿州、亳州、阜陽加入。
至此,安徽全境順利加入了長三角。并且,在中央發布的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中,正式官宣。
此外,安徽還將自家的兩個城市蕪湖與宣城,加入了南京都市圈,借助南京的力量發展自家的城市。
同時,作為中部6省之一的安徽也在與中部通力合作。開啟了左右逢源的模式。
此外還有強省會模式,對于安徽來說,這無疑是正確的路線。
借勢之下的安徽,不斷賦能合肥,才有了如今的合肥。
第二,強省會發展模式。
中國內地城市大多都是走強省會模式,安徽也不例外,對于安徽來說,這無疑是正確的路線。
經過多年的強省會發展,如今的合肥,經濟首位度26.9%,也即超過四分之一的GDP被裝在了省會合肥。
而從老大與老二角度來看,合肥是蕪湖的2.7倍。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各城市統計局
強省會帶來的結果有二:
第一,引領全省發展。
數據顯示,2013年至2022年十年間,安徽排名上升三個位次,從十年前的第13位升至去年的全國第10,上升速度僅次于貴州。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各省市自治區統計局
第二,人口瘋狂流入省會。
這一點,我在去年分析長沙的時候就說過。2022年長沙常住人口增量第一,但湖南全省人口減少了18萬人,而且除長沙外的其他城市,全部在減少。
2024年同樣如此,只有長沙人口在增長。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各城市統計局
江西也是如此,全省只有南昌增量顯著。
安徽方面,合肥人口增長了21.9萬人,但2023年安徽人口首次進入了負增長,減少了6萬人。16個城市,4個增長,1個持平,11個減少。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安徽省統計局
由此可以看到,強省會基本都在虹吸全省人口。
不過,這并沒有什么不可以的。正如我不斷強調的,強省會和均衡發展模式,其實沒有好壞之分,只有適不適合。
比如內陸地區走強省會,主要是因為在改革開放之下,內陸地區根本難以招架沿海地區的發展速度,所以只能弱則核心,壯大省會。
原創不易,辛苦動一動你的小指頭,在文章右小角點個在看、點個贊。歡迎分享出去,讓更多的人看到。
轉載、廣告投放、加讀者群,加微信:593594349(備注來意,否則不通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