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由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和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生態環境人工智能專業委員會聯合主辦的第三期 “美麗中國科普大講堂” 順利舉行。本次講座以“環境人工智能的思考、探索與展望”為主題,特邀清華大學碳中和講席教授、環境學院副院長、生態環境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生態環境人工智能專委會主任委員徐明教授作為主講嘉賓,深入探討人工智能在環境科學領域的應用現狀、挑戰與未來發展方向。講座由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秘書長助理陳永梅主持,通過光明網、微博、騰訊視頻號、科普中國APP、抖音、B站、騰訊會議、環??破?65視頻號等多個平臺同步進行,吸引了眾多環境科學領域的專家學者、從業者及公眾在線參與。
講座中,徐明教授首先闡述了人工智能的背景與需求。他指出,在國家大力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的當下,人工智能技術至關重要,尤其是在構建美麗中國數字化治理體系和綠色智慧的數字生態文明進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談及人工智能的分類與應用,徐明教授詳細闡釋了傳統人工智能(弱人工智能)和生成式人工智能(強人工智能)的差異。傳統人工智能多用于分類和回歸任務,像空氣質量預測、污染物識別等場景中都有它的身影;而生成式人工智能,以 ChatGPT 為典型代表,能夠生成文字、代碼、圖像等,處理更為廣泛的任務。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發展與挑戰也是徐明教授探討的重點。他提到,大語言模型如 ChatGPT、DeepSeek 發展迅猛,在自然語言處理、代碼生成等方面成績顯著,但仍存在 “幻覺” 問題,即生成虛假信息,亟待改進。
在環境領域的應用案例分享環節,徐明教授介紹了清華大學的 “天宮 AI” 系統。該系統融合生態環境專業知識庫和大語言模型,能進行環境標準智能搜索、合規性評價等工作,極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對于未來展望,徐明教授認為人工智能在環境科學領域前景廣闊,智能體系統和世界模型的應用將成為發展方向。未來人工智能有望自主理解并解決復雜環境問題,掌握多領域規律,助力人類更好地管理環境。
此外,徐明教授還分享了清華大學在人工智能輔助教學方面的實踐。通過構建知識點圖譜,為學生定制個性化學習路徑,自動生成學習材料和考試題,顯著提升了教學效率。
本次講座對人工智能在環境科學領域的應用現狀、挑戰及未來發展方向進行了深入剖析,全方位展示了人工智能技術在環境治理、科研、教學等方面的巨大潛力,為推動環境科學與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提供了重要思路與方向,引發了線上觀眾的熱烈討論與深刻思考。
編輯:白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