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你好呀,我是二寶媽小月娟~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家庭教育的深刻闡述。
家庭教育是孩子人生最初的港灣,也是孩子遠航的起點。
正如《傅雷家書》中所說:“父母于子女的教育,其首要任務便是培養其健康的人格。”
而家庭教育的三個關鍵:陪伴、閱讀和習慣;便是培養孩子這一健康人格的三大基石。
01.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是陪伴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也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陪伴是無可替代的,更是與孩子心靈上的溝通和交流。
陪伴不僅是物理上的在一起,而是要放下手機,關掉電視,和孩子一起玩耍、聊天、閱讀,分享他們的喜怒哀樂,參與他們的成長過程。
2017年,我為了能多掙些錢,逃避緊張的婆媳關系,把剛3個多月的兒子放在老家,外出到杭州工作,當我工作6個月回家時,他已經遠離我,不讓我抱。
那時我才發現,再多的錢也買不來與孩子的感情,買不來那些缺失的陪伴。
作家劉墉曾說:“孩子的成長過程,是一個由依賴走向獨立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父母的陪伴是他們最堅實的后盾。”
在陪伴中,我們可以更好的了解孩子的性格、興趣和需求;及時的給予引導和鼓勵,幫助解決孩子的問題,培養孩子的能力。
美國兒童發展研究會的數據顯示:每天有效陪伴超過90分鐘的孩子,社交能力與情緒管理能力較同齡人高出47%。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02.閱讀是父母最劃算的投資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讓孩子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
閱讀不僅能豐富孩子的知識,還能培養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對孩子和父母來說,閱讀是一種最劃算的投資,它不用花費太多的錢,卻能帶來無盡的財富。
良好的閱讀習慣讓孩子終身受益,得閱讀者得天下,閱讀不僅讓孩子考出好成績,更讓孩子從閱讀中體會人生。
當我有了對老大教育的反思后,在老二出生后的第5個月,每日給她讀繪本故事。
每當在我讀繪本的那5~10分鐘里,是小小的她最安靜的時候,直到現在她依然在每天睡前必聽一個睡前故事。
現在我發現,她說的一些名詞或四字詞語,有些我沒有向她解釋過,她依然能用得恰如其分,我想這就是閱讀的力量。
想讓孩子愛上閱讀,建議父母可以這樣做:
1.創造閱讀角
在家中為孩子創造閱讀角,可以為孩子置辦小書架/柜,選擇他年齡段感興趣或必須閱讀的書籍。
在家里的各個角落,如沙發、梳妝臺、洗手間等放上書籍。
讓閱讀無處不在,讓孩子隨時隨地閱讀。
2.親子共讀
在睡前或兩個人的獨處時間,可以與共讀一本書,小一些的孩子家長更適合指讀,不僅讓孩子清楚讀到哪兒了,還可以讓孩子逐漸認字。
親子共讀,不僅可以增進親子關系,還能讓孩子對閱讀產生更大的興趣。
3.父母以身作則
父母以身作則,在家中減少使用時機的時間,晚飯后可以與孩子在讀書角一同讀書,以身作則的影響孩子。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03.教育從培養好習慣開始
葉圣陶先生說:“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需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
習慣是一種強大的力量,影響著我們的行為,決定著我們的人生。
良好的習慣,是孩子成功的基礎,教育,從培養好習慣開始。
父母可以從孩子的日常生活著手,培養他們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
比如:讓孩子養成早睡早起,保持規律的生活作息;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讓他們學會自己穿衣、洗漱、整理書包等。
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如按時完成作業,認真聽課,積極的思考等。
好習慣的養成,需要父母的耐心引導和持之以恒的堅持。好的習慣將伴隨孩子一生,讓孩子終身受益。
同時,父母自己要以身作則,孩子最容易模仿的是大人的行為,當我們擁有這些好習慣時,孩子會更容易接受并養成這些習慣。
最后的話
“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而家庭教育中的陪伴、閱讀和習慣,便是那搖動的樹,推動的云,喚醒孩子靈魂的力量。
家庭教育的這三個關鍵,不僅照亮孩子的成長軌跡,更是家庭教育的精神傳承。
正如在《園丁與木匠》書中感悟到的那樣:“最好的教育,永遠是父母帶著愛意的在場、智慧的點撥與溫柔的堅持。”
最后,相信我們的孩子會越來越好,我們的家庭和人生會越來越幸福。
作者介紹:我是小月娟,90后二胎寶媽,終身學習者。專注女性成長及育兒干貨。
關注我,育兒路上,我們一路同行一起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