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起事件,說穿了其實不僅僅是潘大娘的家庭悲劇,更像是一塊照妖鏡,把我們早已忽視的問題擺到了臺面上。
黑龍江綏化,有一戶普通的農家,其中有一位操勞了半輩子的母親。為了兒子能夠結婚,這對兩口子取出了他們全部的積蓄——21萬元現金,打算在節后去買房。
不過卻因為“藏炕洞防盜”這個習慣性的操作,竟被自家的女兒一把火燒成了焦黑的廢紙。
不少人第一反應是:怎么還有人把錢藏炕洞?
但真問題不是“藏在哪”,而是——為什么這么多人不敢把錢交給銀行?
現金儲蓄,還在農村普遍存在
這不是個案。潘大娘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后一個。
在很多農村家庭里,現金依然是“最有安全感”的資產形式。
不是不相信銀行,而是——怕卡丟了,密碼忘了,手續費多,取錢麻煩。更別提那些年紀大的,連ATM都不敢碰,手機銀行,更是“天書”。
其實對于一些老人來說,現金就像是他們心中的一份踏實,一種習慣,即便現代科技如此發達,他們依然更傾向于這種傳統的方式。
而更現實的,是他們怕錢“被卡住”。
有村民說得很直接:“銀行卡里的錢,能夠看得見,卻難以摸得著,反而不如放在家里讓人覺得踏實?!?/p>
于是這類“家庭保險箱”操作才屢見不鮮:在枕頭底下,在米缸里,在煙筒夾層,甚至在炕洞。
但問題是——防得了小偷,防得了詐騙,卻防不住“自家人一把火”。
防盜防騙防不掉,家中現金最大敵人是“意外”
這次事件,其實就是非常典型的那種“低概率但是卻有著高損失的風險”。它就像一顆隱藏在暗處的炸彈,隨時可能爆發,給我們帶來巨大的損失。
燒炕僅僅是家務活當中的一部分而已,不過卻成為了整個家庭資產鏈條之中的“關鍵因素”。
不是沒防備,而是沒有系統的“風險認知”。
一個看似穩妥的“藏錢方法”,在城市人眼里,其實早已落后;而且在不少農村人心中,它竟然仍然是“土辦法里的高招”。
這就暴露了另一個問題:金融知識和風險意識,在城鄉之間的落差,遠比我們想象的要深。
數字金融,誰來照顧“跟不上的人”?
城市早已,實現了“無現金社會”,但這場“數字化狂奔”,卻讓不少人,掉了隊。其中實現”可替換為“達成”;
比如像潘大娘,這種年過半百的農婦,面對復雜的APP頁面,驗證碼短信,銀行限額提示,根本無從下手。
她平日里忙于田間勞作,對于這些數字化的東西,實在有些難以應對。而且說真的,她之前從未接觸過這些,所以在面對的時候,難免會感到手足無措。
別說理財產品,而且連基本的轉賬、存款這兩件事,都變成了“心理負擔”。
這不是個別人的“固執”而是系統性的“斷層”。
而這個斷層背后所潛藏的隱患,才是最為令人擔憂的部分:當一代人由于不會去運用而產生畏懼進而不敢使用銀行,最終或許只能將自己束縛在較為原始的儲蓄模式里,假如一旦發生意外情況,這樣就會全盤皆輸。
金融普及的短板,誰來補?
這事之后,銀行實際上還是比較給力的;殘幣很順利地就兌換回了17萬元,如此一來,也算是挽回了一部分損失。
但如果沒有媒體介入,沒有綠色通道,大娘還能自己跑通流程嗎?
很多農村老年人,其實根本就不知道“殘幣能換”這回事而且對于“按比例兌換”更是一竅不通。
金融知識欠缺,服務信息存在差異,操作路徑不夠明晰——這些實際上才是真正令人感到憂慮的基礎層面的問題。
這不是一戶人家的悲劇,而是整個農村金融生態的裂縫。
你可以笑這事,“離譜”但你不能忽視背后那群人——他們攢一塊錢,需要干一個小時,卻能因為一把火,燒掉半輩子的心血。
他們不是沒錢,是沒選項;
不是不信銀行,是被時代落下了。
信息來源:新聞夜航2025年3月10號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