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為什么這么偏心眼?
戰國四大公子——齊國的孟嘗君、趙國的平原君、楚國的春申君,還有魏國的信陵君,個個都是當年響當當的人物,名頭大得不得了。可翻開《史記》一看,前面三個老老實實叫“孟嘗君傳”“平原君傳”“春申君傳”,偏偏魏公子無忌的傳記叫“魏公子列傳”。這“公子”兩個字聽起來親切,跟另外三個高高在上的“君”比起來,差別不是一點點。司馬遷這老哥到底咋想的?我今天就來好好扒一扒,看看魏公子有啥特別的地方,能讓他在書里這么出挑。
出身比比看,魏公子不算最硬朗
先聊聊這四位的出身,畢竟家底厚不厚,直接決定起步高不高。孟嘗君田文,齊國宗室出身,他老爹田嬰當過齊國相國,家里有錢有勢,田氏在齊國是大姓,根基深得像廣州老城區的百年大屋。平原君趙勝更厲害,趙武靈王的兒子,王室血統正宗,趙國那時候雖然不如以前風光,但好歹也是三晉之一,底子硬得很。春申君黃歇,楚國貴族,家里也有田有地,楚國地盤大,資源多,黃歇從小就是含著金鑰匙長大的。
再看看魏公子無忌,魏昭王的小兒子,娘不是正房,排行老五,家里地位不算高。魏國那時候已經被秦國打得七零八落,公元前275年丟了河東,公元前273年又被揍得割地求和,國力早就比不上齊、趙、楚。按出身來說,魏公子在四人里頭算不上頂尖,家世沒啥拿得出手的光環。既然這樣,司馬遷為啥偏偏給他開了個“公子列傳”的專場?光靠出身肯定不行,咱得往后看。
功績擺出來,魏公子干得最猛
要說這四位誰干的事最硬核,魏公子絕對有一手。公元前257年,秦軍圍了趙國邯鄲,趙國撐不住了,派人向魏國求救。魏王派了晉鄙帶10萬大軍去支援,可這老哥到了前線不敢動,怕秦軍回頭找麻煩。魏公子急了,眼看趙國要完蛋,他干脆豁出去,拿自己家當砸錢募兵,還干了件大事——“竊符救趙”。他從魏王那兒偷了兵符,殺了晉鄙,帶著魏軍加上各國援軍,硬生生把秦軍打退,解了邯鄲的圍。這仗打得漂亮,不光救了趙國,連魏國自己也喘了口氣。
翻翻史書,這仗的影響不小。秦昭王氣得牙癢癢,可又拿魏公子沒辦法。據《史記》記載,這次合縱有六國參與,魏公子等于當了一把臨時盟主,聲望一下子沖到頂點。比比其他三位公子的功績:孟嘗君最出名的“雞鳴狗盜”,是靠門客幫他從秦國逃回來,腦子活絡,可沒啥大場面。平原君抗秦那會兒,靠毛遂自薦弄來援兵,可惜后來趙國還是被秦國滅了,功勞沒留多久。春申君幫楚考烈王上位,弄了個“楚國中興”,可晚年昏招頻出,楚國也沒翻身。
拿數據看,魏公子這次救趙,直接影響了戰國局勢,拖了秦國統一進度好幾年。孟嘗君救自己一命,平原君救趙國一時,春申君救楚國一陣,份量都不夠重。司馬遷寫《史記》愛寫大事,魏公子的“竊符救趙”這種硬核操作,估計讓他眼睛一亮。別的不說,光這膽子就夠讓人佩服,換成別人,誰敢偷兵符殺將軍?
人品聊聊看,魏公子最貼地
四大公子都養門客,號稱禮賢下士,但魏公子這事兒做得有點不一樣。他家門客三千,啥樣的人都有,瘸子、賣漿的、看門的,他都不嫌棄。有個叫侯嬴的,七十歲了,還是個看城門的,魏公子聽說他有本事,親自上門請教。侯嬴不肯露面,他就站在門口等,后來還請侯嬴當車夫,自己下車推車,感動得侯嬴死心塌地幫他出主意。《史記》里寫得細,侯嬴獻計“竊符救趙”,全靠這交情撐起來的。
孟嘗君也養三千門客,可他有點挑眼。有回門客送他個矮子,他嫌棄人家長得不好看,差點趕出去,后來還是門客幫他逃命才改了態度。平原君更小氣,趙國挨餓那年,他不肯多開倉放糧,門客跑了一半,毛遂都差點走人。春申君倒是大方,三千門客養得風生水起,可他管不住自己,晚年想立私生子當王,名聲爛了街。
魏公子不光對門客好,連魏王派來監視他的人,他都請喝酒聊天,搞得對方不好意思告密。有回他跟門客吃飯,有人說他壞話,他照樣笑呵呵請人喝酒。這人情味兒,別的公子比不了。司馬遷寫人愛寫細節,魏公子這些小事,硬是把他的性子寫活了,別的公子傳里可沒這么多生活味兒。像孟嘗君逃秦那段,寫得跟傳奇故事似的,平原君傳里趙國挨餓他還小氣,春申君傳里晚年昏庸得一塌糊涂,哪有魏公子這么鮮活?
結局有不同,魏公子最悲壯
這四位的結局,差別大了去了。孟嘗君老死齊國,公元前279年左右,算善終,齊國那會兒還撐著,他沒啥遺憾。平原君死在公元前251年,趙國還在,可沒幾年就被秦國滅了,他也沒能扭轉大局。春申君最慘,公元前238年被門客李園刺殺,楚國沒多久也完蛋,他死的窩囊,連累了名聲。
魏公子結局最特別。救趙后,魏王怕他功高震主,派人盯著他。他干脆不回家,跑到趙國天天喝酒,公元前243年醉死在那兒。可你看《史記》咋寫的,他死后,趙國人把他葬得風風光光,魏國人也念他好,連秦國都忌憚他幾分。孟嘗君、平原君、春申君的死,沒掀起啥波瀾,魏公子的死卻帶著一股悲壯味兒。
司馬遷自己被漢武帝整得挺慘,寫魏公子的時候,估計有點同病相憐。魏公子這結局,不光是慘,還帶著點不服輸的勁兒。別的公子要么平穩收場,要么窩囊收場,魏公子硬是留了個讓人忘不了的背影。《史記》里寫他“日夜為樂飲酒”,連死都帶著點灑脫,這味兒別的公子傳里找不著。
“公子”和“君”有啥區別
“君”這字兒聽著高大上,像個官銜,冷冰冰的,帶著距離感。“公子”就不一樣了,親切得多,沒那么重的權勢味兒。司馬遷給魏公子用“公子”這稱呼,可能覺得他跟其他三位不太一樣——不是靠家世擺譜,也不是一輩子高高在上,而是憑本事和人品闖出來的。
再翻翻《史記》,魏公子傳有快6000字,孟嘗君傳4000多字,平原君傳3000多字,春申君傳才2000多字。篇幅多,故事也多,像“夷門監者”“侯嬴獻計”“竊符救趙”,一件件寫得活靈活現。其他三位,事跡多是大綱式,孟嘗君逃秦、平原君抗秦、春申君輔楚,點到為止,沒啥細節。司馬遷這老哥,手下留情的時候不多,偏偏在魏公子這兒多費了筆墨。
還有個小細節,魏公子傳里提到他“日夜為樂飲酒”,連死都帶著點灑脫。孟嘗君傳里沒這種生活味兒,平原君傳里趙國挨餓他還小氣,春申君傳里晚年昏庸得一塌糊涂。魏公子的故事,讀著像個人,不是個冷冰冰的“君”。他跟侯嬴喝酒聊天,跟門客推車拉關系,這些小事兒別的傳里壓根兒沒寫。
魏公子的影響力
魏公子死后,后人咋看他?唐朝詩人王維寫過“信陵君救趙”,夸他仗義。宋朝蘇軾也提過“竊符救趙”,說他是亂世里的真英雄。別的公子也有名,可沒這種長久的影響力。孟嘗君的“雞鳴狗盜”聽著像笑話,平原君的毛遂自薦出彩歸出彩,可惜趙國沒保住,春申君晚節不保,后人提他都搖頭。
魏國后來咋樣?公元前225年被秦滅了,可魏公子救趙那年,硬是讓魏國多喘了30多年氣。趙國那邊,邯鄲解圍后撐到公元前228年才丟都城。魏公子這一仗,等于給兩國續了命,別的公子沒這手筆。司馬遷寫《史記》,可能就看中了這點——魏公子不光是個貴族,還真干了點大事。他救趙那年,魏國軍隊10萬,秦軍號稱20萬,他硬是帶著雜牌軍打贏了,這魄力不是誰都有的。
細節
魏公子“竊符救趙”這事兒,過程挺曲折。他先找魏王要兵,魏王不給,他就跑去找大姐魏夫人借兵符。魏夫人給了,他拿著兵符去找晉鄙,結果晉鄙不肯交兵,還懷疑兵符是假的。魏公子沒辦法,叫門客朱亥拿錘子砸死了晉鄙,才奪了兵權。這段《史記》寫得緊張,像看戲似的,別的公子傳里沒這種刺激勁兒。
孟嘗君逃秦那段,靠的是門客裝狗叫、偷雞鳴,逃命是逃命,可沒啥英雄氣。平原君抗秦,靠毛遂舌戰群儒,弄來援兵,可最后還是沒守住趙國。春申君輔楚,幫楚考烈王殺了不少人上位,可晚年被李園算計,死得太憋屈。魏公子這故事,讀著就是不一樣,帶著一股狠勁兒又有情義。
魏公子這“公子”稱號,到底是司馬遷隨手一寫,還是真有深意?他的故事擺在這兒,出身不高,功績不小,人品不賴,結局不凡。其他三位公子,各有各的精彩,可總差了點啥。翻開《史記》,魏公子傳讀著像個活生生的人,別的傳更像個流水賬。回頭再想想,司馬遷這偏心,也許不光是偏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