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特朗普在3月4日宣布將中國輸美商品關稅提高至20%時,他或許未曾料到,這場“關稅大棒”會演變成一場全球性的反美浪潮。中國在24小時內連出三記重拳——對美農產品加征15%關稅、將15家軍工企業列入出口管制名單、向WTO提交訴訟并獲165國支持。
這一系列動作不僅精準打擊了美國政治經濟的“七寸”,更意外點燃了全球多國積壓已久的反抗情緒。短短一周內,墨西哥、加拿大、歐盟27國等33個經濟體相繼對美采取反制措施,這場始于中美的貿易摩擦,正升級為一場動搖美國全球霸權的“去美元化起義”。
中國的連環打擊
中國此輪反制的核心邏輯是“以彼之道還施彼身”。針對特朗普的農業州票倉,中方對雞肉、小麥、玉米等農產品加征15%關稅,直接沖擊美國中西部傳統支持區。布魯金斯學會研究顯示,受影響行業中63%的就業崗位位于2024年投票給特朗普的縣,僅德克薩斯州哈里斯縣就面臨3.3萬個崗位流失風險。
更致命的是,中國同步切斷對萊多斯公司等15家軍工企業的關鍵材料供應,包括鎢、碲等稀有金屬,這些材料占美戰機復合材料的70%和導彈制導系統的核心成分。這種“農業+軍工”的雙線打擊,讓特朗普在選民基本盤和國防安全領域同時陷入被動。
從“美國優先”到“美國孤立”
中方是推倒多米諾骨牌的第一擊。墨西哥率先宣布對美鋼鐵、汽車零部件加征25%關稅,加拿大緊隨其后,對美農產品實施對等報復,兩國直言“不再接受經濟殖民”。更戲劇性的是歐盟的轉向——法國總統馬克龍公開呼吁“做好美國背叛盟友的準備”,德國總理朔爾茨則推動歐盟啟動對美數字服務稅反制,連長期親美的英國也批評特朗普“加劇全球經濟動蕩”。
這場反美浪潮甚至蔓延至地緣政治邊緣地帶。格陵蘭島自治政府總理埃格德公開拒絕特朗普的收購企圖,強調“格陵蘭屬于格陵蘭人”;巴勒斯坦哈馬斯組織暫緩與美對話,變相抵制其“加沙計劃”。33國的集體行動,本質是對美國單邊主義的清算——當特朗普用關稅脅迫盟友、用制裁顛覆規則時,他忘記了一個真理:霸權的基礎不是武力,而是共識。
美元霸權已現裂痕
貿易戰背后,一場更危險的貨幣革命正在醞釀。中國聯合沙特、阿聯酋推進石油人民幣結算,2024年人民幣占中東能源交易份額從3%躍升至17%;俄羅斯與印度啟用本幣互換機制,繞開SWIFT系統完成200億美元貿易結算。就連美國傳統后院也出現松動——巴西總統盧拉公開倡議南美洲共同貨幣,直言“依賴美元等于自殺”。
這種“去美元化”并非偶然。美聯儲激進加息導致全球流動性緊縮,而美國濫用金融制裁(如凍結俄資產)徹底摧毀了美元信用。國際清算銀行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央行外匯儲備中美元占比跌破55%,為1995年以來最低,而人民幣升至6.8%。當特朗普還在吹噓“關稅能讓美國再次偉大”時,美元體系的根基已悄然出現了裂痕。
紙老虎現形記
特朗普的困境不僅來自外部圍剿,更源于內部斗爭。共和黨參議員格雷厄姆公開質疑“關稅能否讓工廠回流”,得克薩斯州農民沖擊國會山抗議“特朗普背叛農業”,而民主黨則趁機推動《反貿易戰受害農民救助法案》爭奪中間選民。這種分裂在資本市場體現得更為赤裸——納斯達克指數單周暴跌7%,巴菲特罕見發聲警告“貿易戰將摧毀美國經濟根基”。
更深層的危機在于產業空心化。臺積電亞利桑那工廠因人才短缺延期投產,英特爾獲得85億美元補貼卻俄亥俄州投資建設芯片工廠的項目完成時間從 2025 年推遲到了 2030 年,而且截至 2024 年,英特爾在 43 家中國科技新創企業中持有股份,暴露出美國制造業復蘇的恐怕是不切實際的幻想。正如國內專家指出:“美國既無足夠技工支撐工廠,也無耐心培育產業鏈,關稅戰只是一劑加速衰落的毒藥。”
總結
當33國的反制清單堆滿白宮辦公桌時,特朗普終于體會到了“孤立”的滋味。這場全球起義的本質,是對美式霸權的集體覺醒,世界正在用行動宣告:單極時代結束了。
中國的角色,恰如二戰后的美國,既是舊秩序的挑戰者,也是新體系的建設者。不同的是,中國選擇用WTO訴訟而非航母艦隊、用供應鏈韌性而非軍事同盟來重塑規則。當深圳的無人機生產線為巴西農場提供植保服務,當華為為埃及、南非等國家提供完整5G解決方案,這種“去武器化”的崛起,或許才是霸權最恐懼的顛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