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經病變及各種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變而導致下肢感染、潰瘍形成和(或)深部組織的破壞。中醫一般將糖尿病足歸屬于“脫疽”范疇,多認為其是寒濕之邪侵襲機體,瘀阻脈絡,氣血不暢,甚或痹阻不通所致,其中瘀血是核心。現代醫學對糖尿病足的后期治療,往往需要進行截肢,給患者造成較大的心理負擔。中醫藥的介入可以促進潰瘍的愈合,極大地降低患者的截肢率。現試舉一例中醫治療糖尿病足典型醫案。
患者是一位85歲的老年男性,面色黃黑,體型中等,脊背佝僂,入院時精神不佳,頗愛睡覺。入院診斷為:糖尿病伴有多種并發癥、痛風、下肢動脈閉塞等。患者在2020年因自飲大量果汁后出現左足第五趾潰瘍,接受住院治療,診斷為“2型糖尿病足病”,予降糖、抗感染、止痛、改善循環等對癥治療,未見明顯好轉,后行左足第五趾切除術。
2021年11月,患者右足大趾外側面出現破潰,瘡面色白,無滲血滲液,局都皮溫無改變,疼痛不明顯。患者未予重視,自行消毒處理后,瘡口逐漸擴大。患者入院前2天因無明顯誘因,突然瘡口疼痛加重,行走不利,遂來就診。
雙下肢動脈彩超示:雙下肢動脈硬化并彌漫性斑塊形成,右側脛后動脈管腔狹窄(中-重度),余下肢動脈管腔輕-中度狹窄。
刻證:患者精神可,左足第五趾缺如,右足大趾外側面1.0×1.0×0.5(cm)潰瘍,瘡面色白,無滲血滲液,局部疼痛,右足二趾內側面干揭皸裂,色蒼白,右足趾底部皮膚皸裂起皮干燥,伴足底疼痛,右膝關節疼痛明顯,無局部紅腫熱,伴雙下肢酸痛乏力,活動后加重,休息時緩解。偶有胸悶,偶有口干多飲,無怕冷怕熱、發熱惡寒,無頭暈頭痛,無心悸氣促,無惡心嘔吐,無腹痛腹瀉,納眠可,長期便秘,大便3日1次,小便色黃。舌暗紅,中后部苔黃厚干,脈弦滑。
辨證:陽證、里證,伴瘀血。
處方:桂枝茯苓丸合四妙散加減。
藥用:桂枝15g,茯苓30g,丹皮15g,桃仁15g,白芍20g,赤芍15g,薏苡仁30g,黃芪30g,川芎15g,牛膝15g,生甘草12g。2劑,水煎服。
服藥期間,患者大便1日1次,舌苔變薄,但根部仍黃厚干,潰瘍面較前稍好轉,疼痛減輕,脈沉弦略滑。擬先以祛濕清熱為主,方去黃芪,改薏苡仁為35g,加黨參20g、熟大黃10g、法半夏10g。并予三黃降糖片、清熱祛濕顆粒等中成藥,外用黃柏溶液、聚維酮碘膏、康復新液清洗患處。
5劑后,患者右足潰瘍收口,腳上干燥死皮脫落,疼痛明顯緩解,可下地自由行走。服藥期間,解數次黑便,1日1次。患者對治療效果滿意,出院時帶上藥5劑,以鞏固療效。
糖尿病足屬中醫脫疽范疇,其病機為正氣虛弱,寒濕之邪侵襲,瘀阻脈絡所致。但筆者臨證發現,屬于陰證的患者固然存在,屬于陽證的患者也有相當數量。屬于陰證的患者,補陽還五湯、真武湯、黃芪桂枝五物湯等方俱可辨證使用;屬于陽證的患者,多兼有瘀血、濕毒,故于清熱基礎上,活血兼利濕是其重要的辨治核心,桂枝茯苓丸、桃核承氣湯、抵當湯等方均是可選用的療效確切之方。其中桂枝茯苓丸不僅可用于實證、陽證,虛證、陰證亦可使用。桂枝茯苓丸證患者除諸瘀血癥候外,還可能出現心悸、覺有氣上沖感、心下悸動等,并多伴有腹直肌攣急或下腹部壓痛。若患者伴有便秘、舌紅苔黃等,則多加大黃以瀉熱活血;若患者舌苔黃膩,患處有拘緊、牽扯感,則多加薏苡仁、大黃,且赤白芍同用以取解凝之效;若身體壯實,肌膚甲錯,瘀血明顯者,可合用抵當湯;若見肌膚不榮,肌肉柔弱,瘡口難收,瘡面色淡者,可加用大量黃芪,并配川芎、當歸等藥,以活血補血通經,托瘡生肌,促進傷口愈合。
本文摘自中國中醫藥網,作者翟惠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