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還看到一則票房新聞,說奉俊昊的科幻新片《編號17》,雖然以1910萬美金,成為上周末北美的票房冠軍。
但本片如今全球僅僅收到5330萬美金的票房,相比影片的投資,還是有很大差距的。
因為,這部籌備多年的科幻大片,僅投資就1.18億美金,加上差不多8000萬的營銷宣傳費用,影片預計要到2.75億美金左右的總票房,才可以實現收支平衡。
以當下的票房表現,尤其是北美觀眾評級只有B級,感覺壓力還是非常大的。
作為《寄生蟲》捧得奧斯卡之后,奉俊昊導演時隔六年的科幻大作,這部《編號17》,我們當然都是寄予厚望。
而從實際的影片質量來看,這雖然不是爛片,只是,以奉俊昊自己的作品標準來看,這在他的作品中,排名可能也得是偏后一些的。
而內地票房預期不到兩千萬,豆瓣評分也僅有7.2分的評價,同樣說明,這部電影可能確實與預期有一定的差距。
作為這樣一部科幻大片,又是奉俊昊籌備多年的作品,僅是這樣的表現,確實有些讓人失望。
當然,片中還是能看到很多熟悉的內容,比如,影片仍然是一部基于現實背景的荒誕故事,而探討的主題也仍是奉俊昊一直以來就特別熱衷的社會與階級的話題。
《編號17》雖然是科幻片,且有原著小說作為基礎,但他作品的主題還是一如既往的。無論是《寄生蟲》還是更早的《雪國列車》,其實都有一個階級主題,以及對資本主義不平等的批判。
就像這《編號17》,通過馬克·魯法洛與羅伯特·帕丁森角色的對比,其實同樣有一個資源分配巨大不平等的話題。
甚至,以“耗材”形式存在的米奇,作為隨時都可犧牲的勞動力,致力于服務精英階層,也算是把底層牛馬給極致化了。
這一方面是延續了奉俊昊導演作品的一貫主題,另一方面也是給了影片一個荒誕喜劇的氛圍,這也算全片最亮點的地方了。
而影片在前半部分去講這部分的時候,其實還算相對有趣的。
而在后面的部分,就多少有些混亂,或者說是無趣的。起碼,作為觀眾的我,是不太能搞懂這部分主要吸引我的地方在哪里。
一方面,你會發現影片會有非常明顯的政治隱喻,馬克·魯法洛的角色基本就是一個科幻版的川普,而人與外星大蟲子之間的矛盾與和諧,其實也可以與美國的族群和移民政策做個呼應,同樣的政治細節還有非常多。
總之,由于這部分在政治訴求上過于刻意,反倒削弱了影片的趣味,有點為了諷刺而諷刺了,劇情倒是沒那么有趣了。
就好像托妮·科萊特在片中的那個角色,她這個角色是非常夸張和荒誕的一個角色,會讓人想起之前《雪國列車》當中的蒂爾達·斯文頓,都是以非常有特點的荒誕式形象與表演,去增加影片的諷刺味。
但這樣的收效到底如何,其實都有待商榷。起碼以當下的觀感,每次都會感覺被這種荒誕的角色削弱了影片的的現實感,整部影片會更浮夸、更飄一些。
其實一直有種感覺,奉俊昊的電影土壤還得是韓國,而且還得是更現實一些的題材適合他。
無論是《殺人回憶》,還是《寄生蟲》以及《母親》,他的這類作品總是很出彩,而且很有落腳點,會覺得很精彩、很本土化,且更有社會意義。
而他之前的幾部國際化的科幻大片,就都差那么點意思,包括這次的《編號17》,以及之前的《雪國列車》或者是《玉子》,其實排名都相對靠后。
感覺每當奉俊昊離開了他自己的國家之后,作品就總是缺了些著力點。雖然仍然玩得非常瘋,視聽上也很多想法,但除了熱鬧與荒誕之外,總有一種故事太懸浮,離我們太遠的感覺。
也就是說,我們并不能真正進入這樣的故事,對角色也缺少認同感。
能看,但也確實很難留下太深的記憶。
而關于影片的票房表現,我看到一些說法是由于影片在藝術和商業上都有些錯位。
喜歡主流電影的觀眾,其實更喜歡一些簡單有趣,包括更多大場面的科幻片,這部影片其實并沒有提供特別多這方面的內容,甚至會有些深了(尤其是克隆體引發的一些哲學含義),而且原著又不是大IP,對普通觀眾確實吸引力有限。
而對于另一部分喜歡看到深度的觀眾,這些荒誕與喜劇的內容,又會讓他們覺得有些過于商業化,太淺了。
總之,就是那種兩頭不靠的片子,加上投資又那么高,票房回收確實就很大壓力了。
而之前看采訪,奉俊昊導演說他的下一部要拍動畫片的深海生物的故事,不知又會如何呢?
可以的話,還是希望可以回歸他自己擅長的領域吧,那些應該會更得心應手一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