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明代·張瑞圖
在明代書壇,張瑞圖是一位很特殊的書法家。他的書法,在外在形態、筆墨形式上,與黃、倪、王、傅有許多相近之處,呈現出趨同的審美追求。但內涵的個性、氣質、情感、格調,卻各下相同,甚至存在很大差異。
張瑞圖存世作品即甚多,以行、草為主。今天,我們欣賞的《草書千字文》是其宏幅巨制。此卷末署款“天啟癸亥書于都中,張長公瑞圖。”
02
張瑞圖·《草書千字文》
天啟癸亥三年(1623年)時,張瑞圖在京任職,尚未入內閣,此卷為五十四歲所書,風格已趨成熟,然仍保留學孫過庭和蘇軾的某些筆法。
全篇字與字之間連筆不多,而運筆之氣貫通,以顯示其放逸之勢:各字大小變化不大,主要靠結體的欹側反正、緊密開張、左右輕重、上下錯落,來顯現起伏跌宕:字姿呈方形的整體結構,又時出奇險之態,點畫通過粗細、干濕、疏密、方圓的變化,表現出跳蕩之勢;全幅呈字距緊密、行距寬疏的布局,然緊密字距中,時用舒緩的筆法和揖讓的結體來調節,寬疏行距中,又時以出格之字和破直之勢來調節,從而達到了密而不窒、疏而不空的效果。這些都體現了張瑞圖典型書風的主要特色。
然此卷筆法多用圓潤中鋒和厚重筆道,少勁利峻峭之勢;轉折處多婉轉,并非每轉必折,每折必勁,也少側鋒偃筆;在奇異結體中仍時見瀟灑秀麗之字,狂放而未失于怪誕。這些特點表明孫過庭書所具的流潤和法度之影響尚未完全消褪,蘇軾渾厚凝重的筆法仍在起作用,北朝碑學之痕跡尚下顯著。因此,這卷《草書千字文》反映的是張瑞圖轉變時期書風,對了解他的書法發展演變軌跡具有重要參證價值。
03
全卷欣賞
圖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