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虞爾湖
出品 | 潮起網「于見專欄」
自2017年黨的十九大召開后,國家對反腐的力度不斷加大。反腐倡廉之風也吹向了民營企業。近些年,騰訊、美團、字節等企業相繼展開反腐“大片”。其實不光互聯網領域,在其他賽道反腐行動也在轟轟烈烈上演。
近期,玻尿酸巨頭華熙生物啟動內部反腐。董事長趙燕在總裁辦公會上表示,此前公司管理寬松,內部滋生諸多惡習,所有貪腐人員無論職位高低,必須在3月底之前交代問題,提交辭呈,若超過時間未主動交代的,將移交司法部門,不做內部處理。
對于大型企業而言,敗象的產生往往不是因為外敵,而是內賊。之所以華熙生物下大決心,開始對自己下狠手,原因就在于持續下滑的業績。2024年華熙生物營收和凈利潤分別下滑了11.6%和72.27%。那么此次內部大變革能讓華熙生物找回速度嗎?答案或許并不樂觀。
“兩連降”背后隱憂重重
2019年11月,華熙生物成功敲開了科創板大門。上市當天股價收盤85.1元,漲幅高達78%,市值突破400億元大關。在隨后的兩年里,華熙生物備受投資者寵愛,2021年7月股價一度飆至313元/股,市值更是一舉來到1500億元。
不過在此之后,華熙生物在股市中卻沒有迎來第二個高峰,反倒進入了下跌模式。截至2025年3月7日,華熙生物收盤股價48.12元,市值僅為231.78億元。
都說股價是上市公司未來業績的陰晴表,華熙生物在二級市場失寵很大原因在于高開低走的業績。2022年營收63.59億元,凈利潤9.71億元,均達到了歷史最佳。
然而步入2023年,華熙生物明顯有些疲軟乏力,營收60.76億元,同比下滑8.21%,凈利潤縮水至5.93億元,倒退至2019年水準。業績“雙降”這一情況也延續到了2024年。
上月27日晚,華熙生物發布2024年業績快報,營收進一步收窄至53.71億元,凈利潤更是創下2016年以來最差成績,僅為1.64億元。對于利潤大幅“變臉”,華熙生物給出的解釋為因管理變革咨詢費用激增、供應鏈智能化投入以及對存貨、商譽進行了減值。
這個說法言外之意就是公司大方向沒有問題,正在進行戰略調整和優化,然而真實情況果真如此嗎?
去年6月,華熙生物旗下抗衰品牌夸迪創始成員枝繁繁在各大社交媒體平臺發布視頻,稱遭遇了職場霸凌,以“名譽權侵權”為由正式起訴老東家華熙生物。此前夸迪官方客服號在經銷商群里發布消息稱代理商付了貨款未發貨,是因為貨款在枝繁繁手中。
枝繁繁的發聲一石激起千層浪,引發了美妝界的廣泛關注。隨后華熙生物發表聲明做出回應,稱因為高速發展的歷史原因,公司在人員引入時出現過魚龍混雜的情況,個別員工表現出無原則無理想、做一吹十的作風,與企業文化格格不入。
雙方各執一詞,誰對誰錯外界不得而知,不過據國內知名化妝品商業媒體“聚美麗”發文稱,近期枝繁繁已經被采取法律措施,案件正在審理中。枝繁繁事件的發生說明華熙生物內部管理早已問題重重。
當陽光下發現了一只蟑螂,在看不見的角落里早已泛濫成災。2023年10月,華熙生物不惜花費重金聘請全球知名IBM管理咨詢團隊進行變革梳理。管理人員不作為的背后本質上還是說明華熙生物的戰略發展出現了問題。
進軍C端,難度大于想象
在生物材料賽道,華熙生物有一個大名鼎鼎的名字:玻尿酸大王。近十年來“她經濟”崛起,醫美行業也扶搖直上。被譽為“保濕之王”“上帝黏土”的玻尿酸更是被捧上了神壇。
早在2007年華熙生物就已經是全球最大的透明質酸生產商,是全球唯一一家擁有三種不同切割類透明質酸酶的企業。雅詩蘭黛、蘭蔻、珀萊雅、寶潔等全球知名日化企業都要從華熙生物采購玻尿酸原料。
而且玻尿酸的作用不僅用于美容,在醫療、保健領域同樣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換言之,華熙生物做的是一門“悶聲發大財”的生意。那么如今這門好生意,怎么就走向了下坡路呢?答案在于C端業務的萎靡。
2008年華熙生物踏足醫美領域,2012年推出了國內首款獲得CFDA批準的注射用透明質酸鈉凝膠“潤百顏”,不過彼時華熙生物更偏重于專業醫療市場。
2016年再次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由B端轉向C端。先后發布了夸迪、米蓓爾、BM肌活、三森萬物等護膚品牌,產品涉及次拋精華、面膜、眼霜、水乳、頭皮護理等眾多領域。
2017—2020年功能護膚品收入由9516萬元增長至13.46億元,僅用了三年時間就超過了原料成為華熙生物的第一大業務。在隨后的兩年里,護膚品業務如同坐上了云霄飛車,帶領華熙生物沖上了新高度。
2022年功能護膚品收入46.07億元,營收占比72.45%,已經成為華熙生物的核心主力。然而好景不長,2023年護膚品業務遭遇了滑鐵盧,營收降至37.57億元。
出現這種情況,很多投資者早就有所預料。早期華熙生物能夠大獲成功,一方面是有原料產品的優勢,二是趕上了國內美妝賽道的紅利。如今護膚品業務走低,玻尿酸賽道擁擠只是表象,根本原因在于華熙生物還沒有足夠的C端經驗。
例如在產品內容上,別看華熙生物旗下品牌分門別類,專注在各個細分賽道。但很多產品功能相近,同質化非常嚴重。在發展戰略上,華熙生物想以B端原料為根,C端為芽,構建出一個完整的玻尿酸產業帝國。
但華熙生物卻忽略了一點,琳瑯滿目的子品牌只會消耗更多的養分,并不會讓這棵商業巨樹變得枝繁葉茂。況且在子品牌的打造上,華熙生物更傾向于網紅模式,依賴個人光環,不利于品牌的文化成長,和珀萊雅、丸美、資生堂等下游企業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業績回春還需尋找新風口
在上月發布的2024年業績快報中,華熙生物提及原料、醫療終端兩大業務都保持了穩定增長,護膚品業務受市場競爭加劇、產業周期波動等因素影響還在調整中。
也就是說2024年華熙生物的C端生意可能比預想的還要差。如果真如華熙生物所言,今年護膚品業務有望觸底,那么未來C端能夠帶來多大想象呢?
實際上,如今華熙生物所面臨的問題不是由B到C的業務轉型,而是缺少新的風口。玻尿酸雖然在C端領域應用范圍廣闊,但是經過十幾年的發展,賽道已經非常成熟。
對于華熙生物的影響有兩方面,一是競爭對手增加了。例如在醫用終端有愛美客、昊海生科,在日化領域有貝泰妮、敷爾佳,在原料端有福瑞達醫藥、阜豐集團等。
二是玩家激增后,玻尿酸產能過剩導致價格不斷下滑。2024上半年華熙生物綜合毛利率為74.52%,相較2019年下降了5.14個百分點。雖然毛利率還處于較高水平,但毫無疑問壓縮了盈利空間。
與此同時,無論是護膚市場還是醫美賽道,迭代速度非常快,一年一個樣。對于消費者而言,玻尿酸已經漸漸有些“審美疲勞”。簡而言之,華熙生物的商業路變窄了。所以尋找新方向才能解決業績之困。
其實近十年來,華熙生物一直在探索新領域。例如2015年和韓國Medytox公司展開合作,共同開拓肉毒素賽道。不過因Medytox產品“暴雷”不了了之。
2021年押寶功能性食品,推出了飲用水品牌“水肌泉”、口服液產品“美麗肌因”。然而這一舉動卻引來很多投資者的質疑,畢竟玻尿酸在食品領域的應用被很多人吐槽為“智商稅”。
2023年功能性食品收入0.58億元,還出現了22.53%的下滑。可見功能性食品的成長并非需要時間培養那樣簡單。實際上生物材料賽道,本質上比拼的是研發和前瞻能力。只有賭對了市場風向,才有獲得先機的可能。
2022年華熙生物以2.33億元收購益而康生物51%股權,入局重組膠原蛋白賽道。近兩年膠原蛋白熱度不斷,被譽為美妝界的下一個“玻尿酸”,市場規模有望在2027年突破1000億元。
不過值得擔憂的是,華熙生物想要再重組膠原蛋白市場掘金并不容易。2025年是重組膠原蛋白大年,從上游材料廠到下游品牌商都在摩拳擦掌。更何況巨子生物、錦波生物等企業享有先發優勢,華熙生物盡管有強大的產業鏈條優勢,但未來走勢依舊晦暗不明 。
結語
作為全球最大的玻尿酸原料生產商,華熙生物的實力毋庸置疑。然而正是因為地位超然,讓其商業野心不斷膨脹的同時內部也滋生了許多不良之氣。通過自查自糾可以正本清源,但超快速的發展也給華熙生物敲響了警鐘。
未來生物材料依舊是炙手可熱的賽道,不過隨著眾多玩家的入局,玻尿酸市場已經出現了“僧多粥少”的局面。華熙生物只有在技術上先下一城,提前布局新產業,才能在賽道中底氣十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