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車宛如一場風暴,正以摧枯拉朽之勢重塑市場格局。憑借創新性的策略與極具沖擊力的價格,小米向傳統汽車行業巨頭發起凌厲攻勢,這股強大的沖擊力量,是大多數人此前始料未及的。
接下來,小米汽車或許即將開啟“出海”征程,向全球市場全力擴張。按照以往的經驗,初期小米汽車大概率會將目光投向歐洲、東南亞等相對成熟的市場,而后進一步拓展至北美、南美以及中東地區。
主攻高性能汽車市場
長久以來,許多人對小米極力營銷小米SU7賽道表現的做法感到不解,超強性能真的是普通民眾購車時最為關注的要素嗎?難道SU7的定位是超級跑車。
2月27日,雷軍高調宣布高配版SU7 Ultra定價52.99萬元,相較2024年10月公布的價格大幅下降35%。發布會上,雷軍表示降價旨在讓更多跑車愛好者能夠擁有這輛“夢想之車”。但實際上,雷軍瞄準的目標客戶群體是寶馬5系、奧迪A6、奔馳E級車的車主。
短短一到兩年間,小米汽車驟然出現在保時捷、路特斯、特斯拉、奔馳、寶馬等老牌車企面前,打得傳統大廠一時間手足無措。
新車發布僅10分鐘,SU7 Ultra大訂數量便突破6900輛。無論這一數據是否存在水分,小米汽車都已然證明了自身的成功。小米向市場有力地展示了其作為實力強勁顛覆者的形象,在高端市場展現出極高的接受度。當小米在高端細分市場積極角逐時,這份自信尤為關鍵,未來它必將更加重視智能化、工程質量以及駕駛性能。
市場咨詢機構Canalys在報告中指出:“小米汽車的崛起,向全球汽車制造商和汽車技術供應商揭示了一個重要趨勢:他們絕不能小覷中國企業。那種認為中國企業依賴政府支持與補貼、依靠不正當貿易手段獲取競爭優勢的陳舊思維模式,應當被徹底摒棄。”
作為汽車市場的新貴,小米汽車通過關鍵技術投資和戰略合作,迅速成為最受矚目的品牌之一。充分借助成熟的中國電動汽車供應鏈,是其成功的關鍵所在。
Canalys認為:“在智能設備市場,科技企業積累了豐富的成功經驗,無論是創新、生態系統構建、品牌塑造還是市場營銷,這些經驗均可移植到汽車市場,乃至高端汽車市場。只要能快速推出符合市場預期、極具吸引力的產品,便能在價值鏈中占據有利地位,小米的成功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超越Model 3,劍指Model Y
曾幾何時,特斯拉Model3在中國電動汽車市場風光無限,如今卻已被小米SU7超越,且Model Y也即將迎來挑戰。中國電動汽車品牌眾多,但最終有望成為“特斯拉殺手”的,或許非小米莫屬。
2020年,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實現Model 3量產,頭6個月產量約5萬輛,成績斐然。2024年,小米SU7電動汽車正式量產,在量產的第一年,小米汽車一鳴驚人,銷量成功超越Model 3在中國的成績。
今年1月,特斯拉在中國售出8000輛Model 3,而小米SU7的交付量高達22000輛,且這一增長趨勢仍在延續。
緣何如此?很簡單,小米SU7起步價比Model3低20000元,電池容量更大,續航里程超出10%,并且還配備了許多特斯拉所沒有的科技功能,例如抬頭顯示屏。
SU7正在替代Model 3,還有一個重要指標——等待時間。在中國,盡管SU7產量已超Model 3,但預訂后,消費者收到Model 3需等待1-3周,而SU7則需31-34周,足見SU7的熱度遠超Model 3。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看,SU7過長的等待時間在一定程度上對特斯拉有利,部分缺乏耐心的用戶可能會轉而選擇Model3。
小米SU7采用結構電池包,電池成為底盤的一部分,特斯拉Model Y采用了相同設計,而Model 3卻無此配置。Model Y是特斯拉最暢銷的車型,而中國市場又是全球最為重要的電動汽車市場。SU7已然顛覆Model 3的市場地位,即將推出的YU7預計將對Model Y構成威脅,特斯拉必須高度重視,否則其市場地位岌岌可危。
按照規劃,YU7將于今年夏天投產,預計產量將迅速提升。正因如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小米可能會成為真正的“特斯拉殺手”。
特斯拉的真正勁敵
以往,汽車廠商發布電動汽車時,總愛對標特斯拉,紛紛宣稱要成為“特斯拉殺手”,媒體也大肆宣揚。
然而,這種宣揚往往被市場視為一種調侃。實際上,無論是性能、產量還是盈利能力,這些品牌與特斯拉都相去甚遠,沒有一家能夠真正對特斯拉造成實質性威脅,更遑論“扼殺”特斯拉。
小米卻是個例外!現實正不斷印證一個觀點:特斯拉已然落后。因為外資背景,特斯拉被消費者視作高端品牌,但如今卻因自身發展問題,品牌聲譽受損,其高端、獨特的光環正逐漸褪去。
與此同時,中國汽車制造商生產的電動汽車品質日益提升,部分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地位和聲譽甚至超越了特斯拉。
面對這一形勢,特斯拉汽車開始借鑒一些在中國汽車上備受歡迎的設計元素,例如新款Model Y的外觀與小鵬汽車極為相似,在消費者眼中,這種相似性使得特斯拉不再獨具特色。
今年,小米汽車將進一步壓縮特斯拉在中國的市場空間,這幾乎已成定局。下半年,特斯拉極有可能推出定價更低的車型,但中國入門級電動汽車市場早已是紅海,新車恐只能蠶食自身原有市場份額,難以成為新的增長點。
保時捷不再高枕無憂
小米SU7 Ultra定價52.99萬元,設計與標準版本大致相同,但增加了諸多運動套件。單從外觀來看,它與保時捷Taycan極為相似。在看似普通的車身之下,SU7 Ultra隱藏著一套三電機驅動系統,綜合馬力高達1548匹。小米SU7從0加速到60mph僅需1.98秒,小米方面還宣稱,SU7創下了量產四門轎車的最快速度紀錄,最高時速可達217英里。
作為對比,保時捷Turbo GT的綜合動力為1019馬力,從0加速到60mph需2.1秒,最高時速190英里,定價23萬美元。若是入門級Taycan,僅有402匹馬力,起步價99400美元。
無論從哪個角度比較,小米SU7 Ultra都足以與保時捷一較高下,且在價格上優勢明顯。
2024年,作為保時捷旗艦電動汽車,Taycan全球銷量為20836輛,同比下降49%,而小米SU7僅在中國就售出13.5萬輛。
在中國市場,小米SU7已對保時捷的地位構成沖擊,但在歐洲和美國,保時捷依舊是行業標桿。消費者青睞保時捷,主要是看重其賽車運動基因,但這種青睞還能持續多久?
福特CEO吉姆?法利(Jim Farley)公開表示,試駕SU7后深受震撼,甚至不想歸還試駕車輛。
倘若小米SU7能夠在全球范圍內銷售,性能不遜色于保時捷,價格卻低一半,保時捷無疑將流失大量車迷客戶,畢竟并非所有人都對品牌絕對忠誠。
當德國豪車遇上中國自信
不知你是否留意到,當我們談論小米SU7時,關注的焦點往往是美國和德國汽車,具體而言,就是特斯拉和德國豪華品牌汽車,日本、韓國汽車幾乎不在討論范圍之內。
小米的崛起,不僅是汽車產品的成功,更是小米品牌的飛躍。隨著小米品牌影響力的提升,德國品牌的市場地位會繼續下滑。Inside China Auto網站創始人馬克?雷恩福德(Mark Rainford)表示:“就在不久前,西方品牌還代表著高品質和可靠形象。”言下之意,這一時代已然過去。
2023年,大眾汽車在中國的銷量同比下降9.5%,奔馳下降7%,寶馬大幅下降13.4%。2019年,德國汽車在中國的市場份額約為26.2%,此后持續走低,2023年降至18.7%,且這一下降趨勢仍在延續,暫無逆轉跡象。
2024年,保時捷在中國的交付量減少24%,這只是德國汽車在中國市場整體下滑的一個縮影。
美國三大汽車制造商通用汽車、福特和克萊斯勒也感受到壓力,它們均表示,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對其盈利造成重大影響。
全球知名金融服務提供商CIB(Natixis Corporate & Investment Banking)經濟學家Gary Ng指出:“中國消費者如今逐漸認可中國企業能夠生產出優質汽車,且這些汽車可以被視為高端產品。”或許正是消費者心態的這種轉變,使得定價52.99萬元的SU7 Ultra能夠如此暢銷。
所謂的心態變化,本質上就是中國消費者日益增強的自信!(小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