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專家總結說,不少上市公司都有個通病,上市前游刃有余,上市后卻力不從心,實際就是來賣公司的。
專家總算正確了一回,總結得太精辟了。
這是上市公司躍嶺股份上市10年來的利潤變化。
正如專家總結的前半句一樣,一步步從上市前的巔峰走到了上市后的“癲瘋”。
從階梯式下降的柱形圖來看,也許躍嶺股份的老板曾努力過,但結果是徒勞,于是,專家總結的后半句也就來了。
近日,躍嶺股份發布公告,創始人林氏家族不想努力了,宣布賣掉公司,全家大撤離。
根據公告內容,林氏家族一家六口合計轉讓24.56%的股權,并放棄剩余股份表決權,這一賣,林家人可以獲得約7.7億。
值得一提的是,這不是林氏家族第一次套現,此前全家就已合計套現了2.6億,加起來已經提走了10.3億。
當然,林氏家族的撤離是正確的選擇,躍嶺股份在股市折騰了10年,累計分紅也就1.7億,林氏家族滿打滿算也就分了8000萬。
簡單測算可得,如果單靠經營公司湊10.3億,需要128年,這筆帳,林氏家族算得很清楚,明明可以躺贏,干嘛還要努力。
林氏家族是臺州溫嶺人,創業之時敢闖敢拼不服輸,而如今卻又果斷干脆知進退,把民營老板的多面性展現得淋漓盡致。
浙江臺州溫嶺是一片民營經濟相當活躍的土地,上個世紀改革開放之初,就率先給本土的私營理發店頒發了“許可證”。
那是1979年,比溫州誕生全國第一張正式的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還早一年,而這之后,溫嶺的民營經濟就成了燎原之勢。
躍嶺股份的林氏家族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成了溫嶺民營經濟大潮中的一員。
不過,雖然趕上了潮水,但也不是任何人都有機會弄潮的,林氏家族的核心人物是大哥林仙明。
上個世紀70、80年代的農村,公社之下以生產大隊為單位,生產大隊最大的領導就是大隊書記,而林仙明20多歲就當上了溫嶺鳳城鄉丹山大隊的書記。
大隊書記有很大的權力,尤其70年代,上學、參軍等人生重要大事都要靠生產大隊推薦,而大隊書記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影響結果。
80年代,生產大隊繼續延續了幾年,直到1984年,國家才正式發文撤銷,而林氏家族的商業之路就是從1983年開始的。
1983年3月,林仙明與自家三個兄弟以及生產大隊的會計一共湊了1700塊錢,以生產大隊的名義開辦了一個五金鑄件廠。
彼時用集體企業的名義好處多,雖然已經允許私營經濟,但整體還是計劃經濟的體制,全國商品統購統銷的制度下,集體企業可以正大光明地跟著分桃子。
再者,當時大家還吃不準政策會不會一直不變,戴上集體企業的帽子,就像戴上了安全帽,至少多了一層防護。
其實不止是臺州溫嶺,彼時全國各地這樣的情況都很普遍,很多集體企業都是名義上的,實際上都是私人出資。
1985年,生產大隊沒有了,集體企業的帽子不能戴了,原來跟著計劃經濟分桃子的鑄件生意也就沒法做了。
不過,林氏家族跟上了另一個更好的風口,改革開放后我國摩托車工業發展迅速,市場摩托車需求和保有量都急速提升。
生產和維修摩托車都需要配件,林氏家族果斷把原來的鑄件廠改成了摩托車配件廠,并靠著生產摩托車零配件完成了第一桶金的積累。
而到了90年代中后期,隨著摩托車配件行業的競爭越來越激烈,林氏家族又一次果斷轉型,切入了汽車輪轂行業。
輪轂簡單說就是汽車輪子中間的那個鋼圈,這個汽車的關鍵部件我國起步相對較晚,90年代才陸續成立一大批生產企業。
1998年,林氏家族注冊了浙江躍嶺有限,就是現在躍嶺股份的前身,與中國眾多輪轂企業一起踏上了新風口。
從上面這張2013年的《中國汽車工業年鑒》可以看出,我國汽車及配件從90年代末到2013年經歷了一段爆發式增長期。
躍嶺股份及其同行輪轂企業們就是在這段時間里發展并壯大起來的,躍嶺股份也正是得益于這段黃金期的積累,于2014年成功登上A股。
不過,雖然上市了,但躍嶺股份并沒能在中國輪轂行業里面取得絕對優勢地位,當時行業的兩個巨頭分別是萬豐奧特、中信戴卡,兩者合計份額占比超過65%。
躍嶺股份雖說排名第四,但份額僅為3.84%,實際上和后面排名第5-10的競爭對手差距非常小。
當時就有媒體指出,躍嶺股份要想突破發展瓶頸,必須在公司治理結構上做出重大突破,也就是需去除家族企業色彩。
躍嶺股份家族色彩一直很濃厚,公司管理層中家庭成員占了巨大的比重,董事會也占了近一半的席位。
不過,林氏家族對此似乎并不在意,不但不去家族化,還進一步加深,二代接班人也相繼進入公司擔任重要職位。
截止目前,林氏家族仍包攬著躍嶺股份的董事長、總經理、副總經理,躍嶺股份基本就是林家人說了算。
家族企業的弊病是容不下不同的聲音,就像中世紀歐洲被教皇統治一樣,一切都宗教化,經濟、科學、文化都無法發展。
映射到躍嶺股份,過于深厚的家族氛圍導致了管理落后、思想封閉,結果就是公司行業地位及盈利能力的倒退。
根據某研究機構的統計數據,中國汽車輪轂行業集中度越來越高,前五名的份額總和已經達到了恐怖的87%,而前五的名單里并沒有躍嶺股份。
躍嶺股份的具體份額不得而知,但媒體對躍嶺股份在整個輪轂行業里的定為是“中小型企業,份額較少,競爭力較弱”。
這個定位是有依據的,從躍嶺股份和同行的業績數據對比就可窺一斑,差距太大了。
實際上,躍嶺股份從2020年就開始表現出疲態,當年首次虧損,2023年再次虧損,2024年預計扣非也可能虧損。
現在躍嶺股份所處的低端陣營已經陷入了同質化嚴重、價格競爭尖銳的泥潭,林氏家族有心無力,與其無謂掙扎,不如趁早套現。
于是,林氏家族全家果斷撤離。
回想改革開放40多年來,溫嶺的民營老板們以“敢闖敢拼不服輸”的精神把溫嶺打造成了“A股超級縣”。
在A股,溫嶺一個縣城就貢獻了10多家上市公司,全是民營,每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板,都是溫嶺人奮勇拼搏的杰出代表。
而如今,林氏家族的撤離,似乎代表著一種新的趨勢開始悄悄蔓延,老板們不再執著,而是樂于落袋為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