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推薦的這部電影,很現實,現實到看完之后讓人脊背一陣陣發涼。不知道電影中場景在現實中,尤其是在中國廣大農村是否普遍存在?
當一場轟轟烈烈的葬禮,盡顯兒女的“孝順”,豈不知在這風光背后,藏匿的何止一地雞毛,簡直是滿地大便!
在電影中,85歲的老人郭林氏,在丈夫早逝的情況下靠”要飯“養育大了3對兒女。
而當她摔傷腿時,6個兒女非但不愿意照顧她,還想把她送進敬老院。
在兒女看來,這是實實在在為老人”好“。
但是敬老院床位緊張,郭林氏只能一邊在兒女家輪流借住,一邊等著敬老院中的老人死去騰出床位。
在兒女的冷漠對待中,老人最終得了“笑病”。
生活越悲傷,老人的”笑聲“就越刺耳。
以至于兒女認為老人拜菩薩拜瘋了,將老人送進牛棚居住。
終于,敬老院空出床位,老太卻自殺去世了,兒女們便給她辦了一場熱鬧的喪事。
因為老太太在這個年紀去世,不僅自己少受罪,也給兒女減輕負擔,是為喜喪。
據《清稗類鈔》,“喜喪”本指八九十歲、福壽兼備者的葬禮,儀式以“哀而不傷”為準則,體現對生命的尊重。
如今“喜喪”淪為掩蓋家庭矛盾的遮羞布,只要死者高齡,無論生前是否受虐待,皆可冠以“喜”名。
電影中葬禮的艷舞與麻木人群,正是對這種異化的辛辣諷刺。
導演張濤此前曾拍攝了一部同名短片,后來用原班人馬拓展成長片。并奪得了當年的FIRST青年影展的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
這部電影全部由非職業演員的出演,現實主義的布景、凝固的長鏡頭,讓電影在形式上看起來像一部紀錄片,但在內在的構建中,電影卻是非常劇情化的。
在這個日常鄉村的圖景里,殘酷并沒有刻意展現,反而用一種生活化的必然展現出來。
就像是影片結尾處那場鬧劇般的大腿舞葬禮,并沒有諷喻指向,只不過是鄉村喜喪的最普遍不過的景觀罷了。
對于這樣的一部關照社會現實的影片而言,導演做了大膽的嘗試,其結果也足夠有力。
這或許是在商業院線之外,我們所需要的一些微小的影像力量。
中國人是講究“孝道”,講究到一“孝”遮百丑,老人有啥想法不重要,重要的是兒女“為你好”。
晚年的老人,甚至不如兒童般自由。而在孝道的加持下,老年人往往連最后的自由也被剝奪殆盡。
這就是中國的現實,也是中國人引以為傲的”孝道“。
這不僅是一部電影,更是一面照見中國農村倫理危機的鏡子。
當孝道淪為表演,當死亡成為解脫,我們亟需思考:如何在現代化進程中重構倫理價值?
或許答案不在于否定傳統,而在于讓經濟保障與人文關懷并重。
讓每個老人真正“老有所終”,而非死于一場荒誕的“喜喪”。
最后講一個中國式小故事:
寺廟中,有一個住持,七名弟子,每日吃齋念佛,大家相安無事。
突然有一天,佛珠不見了,香客也不再上門。
住持問:“是誰拿走了佛珠?”
七個弟子面面相覷,都在猜測是誰偷走了佛珠。
住持對七個弟子說:“你們中有誰拿走佛珠,夜晚偷偷放在門外,我不會追究。”
可是七天過去了,佛珠沒有出現。
七個弟子埋怨的,唾罵的,憤怒的,傷心的,不一而足。
住持問:“到底,是誰拿走了佛珠?”
寺廟中的掃地僧站了出來。
住持問他:“是你拿走了佛珠嗎?”
掃地僧點點頭。
住持對其余六名弟子說:“佛珠被盜,香火不繼,你們下山吧,另覓他途。”
六名弟子離開后,住持問掃地僧:“你果真偷了佛珠?”
掃地僧說:“我沒偷。”
住持問:“既然沒偷,為何要站出來承認?”
掃地僧說:“佛珠被盜,人心惶惶,互相猜忌,如果我說是自己偷竊,猜忌就會消于無形,生活又會歸于寧靜。”
住持說:“我知道了。”他從身上取出那串佛珠,戴在掃地僧脖子上說:“我明天就去云游,你接任寺廟住持。”
《喜喪》2015
導演: 張濤
主演: 郁鳳云 / 王士蘭 / 李寶明
豆瓣 8.8 IMDb 6.8
前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