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術界,投稿學術期刊是每個科研工作者的必經之路。且由于學者們的研究領域和文章質量各不相同,所投稿的期刊分期也不盡相同。例如中科院分區(qū),就是由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制定,專門服務于中國國內的科研評估。
話句話說,中科院分區(qū)更像是一個國內版的期刊“黃金榜單”,它按照各類期刊影響因子劃分為4個等級,即4個區(qū),其中一區(qū)雜志質量最高,數量也更少。可一旦進入一區(qū),就相當于科研界的“高級別卡”,滿滿的含金量。
然而就在近日,江南大學物聯網工程學院物聯網工程專業(yè)2021級本科生盧靜怡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中科院一區(qū)TOP期刊發(fā)表了一篇高質量的學術論文。這一成就不僅體現了本科生個人科研能力的突破性成長,更折射出江南大學有能力、有實力為本科生科研提供肥沃土壤。
普遍來說,與研究生相比,本科生一作發(fā)頂刊常被視為一種“小概率事件”,但在江南大學這并不“稀有”。除了最近的本科生盧靜怡,該校此前還有21級本科生王明禮、21級本科生蔣奕……他們都曾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中科院一區(qū)TOP期刊發(fā)表研究成果。
而江南大學之所以能將本科生從“科研小白”推向國際學術舞臺,其導師制度的“個性化栽培”是主要原因之一。例如盧靜怡所在的物聯網工程學院,采用的就是“本科生科研導師制度”,即每位學生在大二時均可選擇加入由國家級人才、省特聘教授等組成的科研團隊,參與導師的科研項目,并通過盡早接觸科研,提高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科研興趣。
而盧靜怡就是在大二加入了趙順毅教授的課題組,依托國家級大創(chuàng)項目“管道缺陷自動檢測系統”,在算法優(yōu)化與工程實踐中積累了扎實的科研經驗。最終,該項目的后續(xù)研究成果成功發(fā)表在智慧建造領域TOP期刊《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中科院一區(qū),IF=10.6),同時申請了國家發(fā)明專利1項。由此可見這一培養(yǎng)特色的確能夠幫助學生在學術、科研和個人發(fā)展等方面取得顯著成就,為他們的未來成功奠定堅實的基礎。
同時,該校物聯網工程學院還通過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江蘇省物聯網工程綜合訓練中心等平臺,將實驗室資源向本科生全面開放,學生可以自主申請使用輕工過程先進控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設備,這種“早接觸、深介入”的模式,使得本科生科研不再局限于課本實驗,而是直面產業(yè)前沿問題,并進行創(chuàng)新性研究。
依托于獨特的本科生科研培養(yǎng)生態(tài),江南大學將學術資源、產業(yè)需求與教育創(chuàng)新深度融合,為學生打造了獨特的成長優(yōu)勢。這種培養(yǎng)模式不僅突破了傳統本科教育的局限,更在學術能力、職業(yè)發(fā)展、創(chuàng)新思維等方面賦予學生顯著競爭力。站在長足發(fā)展的角度來看,江南大學絕對是個絕佳的選擇。
關注“高考志愿說”,獲取更多關于大學的原創(chuàng)解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