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 真實故事計劃(ID:zhenshigushi1),作者:鄭彩琳,編輯:羅方丹
擁有2000萬粉絲的兒童網紅“瑤一瑤”在家長引導下摔倒,討論持續至今。近年來,越來越多父母開始將孩子曝光在流量下以獲得收入。父母成為孩子的雇傭者,孩子作為父母的生產工具,這種關系正越發普遍。
直播間吆喝帶貨、鏡頭前瘋狂進食、無防護冒險……當一些父母意識到,可以靠將孩子放置在鏡頭前來吸引流量時,“曬娃”變成了“啃娃”,危險和爭議成為吸引眼球的籌碼。流量裹挾下網紅兒童的權益,成為一道難題。
被變現的童年
4歲女孩“瑤一瑤小肉包”摔倒了。
在一條鄉間小路上,女孩瑤瑤和經常玩耍的哥哥一前一后,雙手叉腰走路。突然哥哥從后面伸出腿,一把將正在走路的瑤瑤絆倒。瑤瑤摔倒在水泥地上,放聲大哭。
看到女兒在鏡頭前摔倒,瑤瑤的母親沒有立即將她扶起,而是在鏡頭外哈哈大笑。
有網友在評論區提醒,哥哥類似這樣的玩笑開過好幾次,很危險。母親回復稱,“因為上次瑤瑤這樣我沒拍到,我說讓這個輕輕的弄,但是小孩子不會是我教的。”
視頻截圖 | “瑤一瑤肉包”被鄰居哥哥絆倒
瑤瑤母親的回答,迅速在網上形成輿論漩渦,被網友認為有“虐童引流”的嫌疑。
這不是網紅萌娃圈的第一次“摔倒”。
近年來,一些父母意識到可以通過在網上展示孩子來吸引流量。在一些情況下,危險和爭議成為吸引眼球的籌碼,“曬娃”變成了“啃娃”。
直播間吆喝帶貨、鏡頭前瘋狂進食、無防護冒險……原本應當保護孩子的父母成了孩子受到傷害的來源。一些孩子在鏡頭前被迫表演,承受著心理壓力,甚至面臨身體上的危險。父母成為孩子的雇傭者,孩子作為父母的生產工具,這種新型關系也變得越發普遍。
2020年8月,3歲女童佩琪曾因“吃播”成為小網紅,在父母不斷加塞食物下,她的體重一度飆至70斤。
在做“吃播”前,一歲半的佩琪和普通嬰兒無異,她喜歡在電視機前看著屏幕里的動畫手舞足蹈,和其他孩子一樣哭鬧玩耍。直到父母將她狼吞虎咽的視頻放到網上,佩琪意外走紅,單條視頻的最高播放量超過55萬。
發現流量密碼后,佩琪的媽媽時常讓女兒在鏡頭前進行吃播,通常以炸雞、漢堡、可樂、泡面、烤肉、烤腸等高熱量食物為主,并附上浮夸的視頻標題:“食量驚人”“6個包子只夠塞牙縫”“幾秒吃完”……
偶爾,佩琪也會在吃播視頻前,請求自己的父母“別弄了,別再加了”。父母一邊口頭答應,一邊又將薯條、炸雞加滿她的盤子。
長期的暴飲暴食,讓佩琪的腿形、胳膊出現明顯變形,她經常站不穩,走路變得搖搖晃晃。伴隨不斷加大的食量,佩琪的體重很快漲到了70斤。父母并沒有對此表示擔憂,反而繼續加大她的食量,并在網絡上宣布:“馬上突破100斤!”
圖 | 3歲的佩琪早期吃播畫面
網友指責父母將孩子當作賺錢工具,佩琪的媽媽將責任推給丈夫,埋怨他不務正業,沒有承擔起家庭的經濟責任。
美國心理學家、行為主義心理學流派的開創者約翰·華生(John B.Watson)曾提出一個理念:“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我可以把ta培養成任何一種人:醫生、律師、商人、領袖,或者是乞丐與盜賊。”
基于行為主義心理學的教育方法曾在歐洲的三四十年代流行。其背后邏輯是通過外界的刺激,將人通過機械化訓練變得優秀。在行為效率至上的判斷標準下,情緒和情感,則被視為阻礙效率的無用之物。
與華生的行為主義理論類似,一些“網紅萌娃”的父母引導幼童做出特定的反應來換取自己的獎賞。在還不完全理解“直播”與“賣貨”意義的年紀,一些孩子們已懂得如何在鏡頭前討好觀眾,以進一步討好父母。
一條視頻顯露出4歲的瑤瑤取悅母親的努力。畫面中,寬敞的馬路上,瑤瑤歡快地跑著,突然一個踉蹌摔倒在地,然后抬起頭,眨了眨眼,問鏡頭后的媽媽:“媽媽,你喜歡嗎?”
母親用疑惑的語氣反問:“喜歡什么?”
瑤瑤笑著回答:“喜歡這樣打滾呀。”在視頻中,瑤瑤還問母親:“我假假地摔倒,你開心沒?”
為了讓孩子能更早在明星市場分一杯羹,一些父母不惜花重金給他們整容塑形。有數據表明,在整形率排名前端的日本、韓國,近兩年整容群體年輕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2022年,韓國將整形手術的年齡下限進一步降低,半數整形醫院表示愿為小學生整形。在日本,家長帶小學女兒去整容也變得越來越平常。
在由《VICE World News》播出的一檔關于日本整容文化的紀錄片中,一位年輕的媽媽帶著9歲的女兒去醫院割雙眼皮,以讓她在競爭激烈的童模圈脫穎而出。
一位韓國專家指出,孩子的體型、臉骨等還未定型,如果過早整容,身體發育可能受到影響,是不健康的做法。在訪談中,媽媽哭著在鏡頭前說:“我很抱歉她(女兒)不是天生就擁有雙眼皮。”如果可以選擇,她認為女孩越早變美越好。
在整容過程中,女兒因驚慌而大聲哭泣,但母親并未讓醫生停下。
更極端的案例在早些年已出現端倪。2016年11月,一張照片讓8歲的范小勤一夜成名。因為長相酷似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馬云,這個來自江西農村的男孩迅速成為網絡焦點,被網友稱為“小馬云”。走紅后,代言、直播、拍電影,“小馬云”商業邀約不斷。
第二年秋天,范小勤的父親范家發將兒子交給一位來自河北的“老板”劉長江。從此,范小勤成了“小馬總”。他的社交平臺賬號充斥著光鮮亮麗的生活片段:參加電視節目、走時裝秀、上下學有專車接送,身邊還有一位保姆悉心照料。他的第一次生日被安排在與馬云同一天,長條餐桌旁坐滿了大人。
圖 | “小馬云”生日當天
夢幻般的網紅生活并未持續太久。2021年,劉老板因涉嫌非法雇傭童工被網友舉報,迫于輿論壓力,他將范小勤送回了江西農村。
回到老家的范小勤,重新變回衣著臟亂的農村男孩。他對“錢”毫無概念,看到一張百元鈔票,只會說:“兩個鴨蛋。”
養成失格
“網紅萌娃熱”背后,是巨大的商業利益驅動。父母之外,經紀公司、培訓機構包括整容機構,都得以在產業鏈中分一杯羹。當孩子成為“造星游戲”中的棋子,童年被壓縮成一段段短視頻,他們的未來也被綁在了流量的戰車上。
根據第三方數據顯示,“瑤一瑤小肉包”的廣告報價為1~20秒視頻40萬元,21~60秒視頻50萬元,60秒以上視頻55萬元。根據廣告報價計算,該賬號一年內廣告收入或超1650萬元。
與過早為家庭帶來收益相對比,瑤瑤比同齡孩子更晚入學。當其他孩子在幼兒園咿咿呀呀學習時,瑤瑤正配合母親拍攝短視頻。
在社交平臺上搜索“小吃播”“網紅萌娃”,會發現大量風格相似的視頻。幾個月大的嬰兒到四五歲的孩子,都可以被推上“主播”的位置,以超量進食、賣萌撒嬌等為賣點,吸引觀眾關注。這些賬號的直播界面中往往充斥著各種兒童用品的購物鏈接,如圍兜、座椅、餐具等。
在商業利益驅動下,孩子的成長被異化為一種可量化與變現的資本。
2019年4月,一位童模遭母親腳踹的視頻在網絡熱傳。視頻中,一個3歲左右的女孩拿著籃子往前走,后面跟著給她拍照的一男一女。突然,小女孩被身后的白衣女子狠狠踢了兩下,向前踉蹌好幾步。
據媒體報道,被踹女孩妞妞是一名童模,當日正在給網店拍攝服裝,而踹她的正是她的母親。在事件熱度持續高漲后,童裝商家發表聲明稱,踢人者確為小女孩親生母親,并與對方解除合作關系。隨后,一個微博賬號為“@妞妞媽-201009”的用戶,自稱是視頻中小女孩母親,在網上公開發表道歉。
根據《廣告法》和《未成年人節目管理規定》,未滿10周歲的未成年人被明確禁止作為廣告代言人。然而,童裝模特是否屬于廣告代言人,在法律上仍存在模糊地帶。上海申浩律師事務所律師張玉霞曾在媒體采訪時指出,雖然模特和代言人在法律定義上有別,但從立法精神來看,相關規定顯然不希望10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過多參與商業活動。
有專家指出,在《未成年人保護法》中,家庭教育是監護職責的核心組成部分。因此,有必要加強法制宣傳,幫助父母和監護人深刻認識到自身的責任與義務。北京盈科(杭州)律師事務所律師甘海濱曾公開表示,盡管政府部門、公檢法機關以及婦聯等社會組織在保障兒童權益方面承擔著重要職能,但由于兒童權利保護的特殊性和復雜性,相關糾正措施往往難以立竿見影。
在一些極端情況下,父母甚至將孩子推向更危險的境地。根據2014年德國《明鏡》周刊報道,菲律賓宿務島東部的濱海小城科爾多瓦,一些家庭為了擺脫貧困,強迫自己的孩子參與網絡色情表演,將他們的身體作為牟利工具。當地因此成為網絡兒童色情業的重災區。
報道中描述了一段公開的視頻內容:三名未成年女孩——年齡分別為11歲、9歲和3歲——赤身裸體地躺在一間破舊小木屋的床上,面對電腦攝像頭進行淫穢表演。視頻進行到三分多鐘時,她們的母親出現在畫面中,也一起參與進來。
據兒童權利相關組織成員統計,在菲律賓有成千上萬年齡7~17歲的兒童參與到網絡色情行業,全球有75萬人通過網絡購買此類視頻。
圖源《明鏡周刊》 | 菲律賓科爾多瓦,一名女孩拿著平板展示如何與“朋友”聊天??
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第34條規定,各締約國有責任保護兒童免受一切形式的性剝削和性侵犯。這一條款為全球范圍內的兒童權益保護奠定了法律基礎。基于網絡的兒童性剝削也在近年得到注意。聯合國大會第74屆會議的“預防犯罪和刑事司法”議程,曾通過一項重要決議——《打擊網上兒童性剝削和性虐待》。決議敦促各會員國加強對此類犯罪的打擊力度,并呼吁各國根據國內法律框架和適用的國際法,通過司法協助、引渡等途徑深化國際合作,確保將犯罪者繩之以法。
利用孩子進行牟利的父母是否應該被剝奪監護權,以防止未成年人權益的進一步受損?北京盈科(杭州)律師事務所律師甘海濱認為,要有效防止侵害兒童權益的行為發生,必須構建一個多層次、全方位的保護體系。這一體系應以家庭為基礎,政府為主導,社會力量為補充,司法為保障。
其中,父母和監護人的意識與行動至關重要。因為,在政府和社會的支持與監督,司法保障的屏障之前,家庭原本是兒童成長的第一道防線。
不被透支
2024年1月,一位在Instagram上擁有超過4650萬粉絲的俄羅斯網紅謝爾蓋·科森科(Sergei Kosenko)發布了一條視頻:在俄羅斯極端雨雪天氣中,他將自己2個月大的兒子,在沒有任何防護措施情況下拋向空中。
嬰兒背部著地,墜落在厚厚的雪堆中,發出一聲悶響。
視頻截圖 | 謝爾蓋·科森科在雪地上摔2個月大的嬰兒
隨著輿論發酵,俄羅斯有關部門迅速介入調查。莫斯科巴斯曼區法院對科森科下達了逮捕令,要求將其引渡回俄羅斯接受指控。法院還下令凍結他在俄羅斯的資產,包括43個銀行賬戶中的2.06億盧布(約合人民幣1700萬元)。
官方聲明中提到,盡管積雪起到了緩沖作用,孩子并未受傷,但這并不能證明科森科完全沒有犯罪意圖。法院認為,這種危險行為對嬰兒的生命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
俄羅斯有關部門將科森科列入通緝名單,其罪名是企圖故意對未成年人造成嚴重身體傷害,及未能履行撫養未成年人的職責。
未成年兒童在父母引導下成為網紅,這一趨勢也引發各國對兒童權益保護的關注。許多國家通過立法和監管措施,確保兒童網紅的活動不會對其身心健康造成負面影響,同時防止他們被父母過度利用。
來自俄羅斯南部小城的女孩納斯塔西婭·拉津斯卡婭(Anastasia Radzinskaya),藝名像娜斯佳(Nastya),剛出生時就被診斷為腦癱。 醫生曾擔心她可能永遠無法說話。為了記錄她的治療和成長過程,她的父母開始將她的日常生活拍成視頻,上傳到社交媒體上。
起初只是簡單的家庭記錄:像娜斯佳和爸爸尤里(Iurii )一起玩耍,在充氣城堡上蹦跳,或和家里的貓嬉戲。然而,隨著像娜斯佳的笑容和活力感染越來越多的人,她的視頻頻道迅速走紅。
2018年,一段像娜斯佳和父親在寵物動物園游玩的視頻成為爆款。視頻中,父女倆隨著風靡全球的兒童歌曲《Baby Shark》跳舞,擠假奶牛,吃冰淇淋,畫面溫馨。這段視頻的觀看次數高達7.67億次,成為了像娜斯佳頻道中最受歡迎的內容之一。
這也讓她背后的媒體公司迅速崛起。僅在2018年6月1日至2019年6月1日期間,像娜斯佳就為家庭帶來了1800萬美元的收入。
如今,像娜斯佳擁有7個YouTube頻道,總訂閱人數超過1.07億,視頻總觀看次數達到420億次。2019年,她在《福布斯》收入最高的YouTube明星排行榜上位列第三,收入來源包括廣告、贊助內容、商品銷售以及巡演等。
圖源Facebook | 像娜斯佳的父母分享女兒的照片
網紅與其它職業收入的巨大差異,讓越來越多的美國兒童將自己的興趣轉移。根據2023年8月哈里斯民意調查的一項研究發現,8至12歲的兒童對成為YouTube主播的興趣是成為宇航員的三倍。
為了防止未成年所賺得的錢早早落入父母的口袋,2023年9月27日,伊利諾伊州成為美國首個通過立法保護網紅兒童權益的州。該法明確規定父母在社交媒體所發布的內容中,兒童出現的時間超過30%,有權獲得相應比例的收入分成。
法案還要求,如果內容每次觀看的利益超過10美分,父母就必須將收入的一部分存入信托基金,供孩子在18歲或成年后取用。兒童出鏡時間越長,存入的比例越高。
例如,如果兒童在視頻中出現的時間占總時長的50%,那么收入的50%應存入信托賬戶。此外,法律還賦予未成年人起訴父母或其他成年人的權利,以確保其收入得到妥善保護。如果父母未按規定存入,孩子有權提起訴訟。
伊利諾伊州的立法并非孤例。從2023年開始,俄亥俄州、賓夕法尼亞州、加利福尼亞州等也推出了類似的“兒童網紅保護法案”。馬里蘭州的法案則更進一步,不僅保護兒童的收入,還保護其隱私,賦予孩子“被遺忘權”:法律允許兒童在成年后要求父母刪除與其相關的內容。
在數字化時代,兒童在線隱私與安全逐漸成為一個重要議題。2024年6月3日,美國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ITIF)發布了一份關于如何在美國保障兒童在線安全的報告。報告提出了十項聯邦政府應采取的措施,包括更新《兒童在線隱私保護法》(COPPA)規則、通過全面的聯邦隱私立法、增加對照片AI年齡估算的研究資金等。
被指控后不久,謝爾蓋·科森科的律師向當地媒體澄清,將嬰兒扔進雪地的視頻實際上是用假人拍攝的,并通過剪輯技術制作完成。但俄羅斯有關部門并未因此撤銷對他的指控,仍然將他列入通緝名單。如果罪名成立,謝爾蓋·科森科可能面臨最高10年的監禁。
真實故事計劃(ID:zhenshigushi1)每天講述一個從生命里拿出來的故事
-每日教育新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