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艾青山
編輯| 劉漁
3月6日 ,全球便利店巨頭Seven & i控股公司(7-11母公司)宣布了包括首位外籍CEO任命、北美業務分拆上市、大規模資產剝離在內的五項重大戰略調整。
可以說,而這次的五項 戰略調整的背后,既是Seven & i對此前加拿大便利店集團ACT收購要約的回應,也是其在市場競爭中地位動搖的自救之舉。(詳見《》)
Seven & i控股公司此次宣布由獨立董事Stephen Hayes Dacus接替現任CEO井阪隆一,這是公司67年歷史上首次由外籍高管擔任最高領導職務。
據公司公告顯示,現年64歲的Dacus此前曾擔任沃爾瑪日本子公司西友CEO和優衣庫母公司迅銷集團高管。這一人事變動背后,也說明公司正在從傳統日式管理向全球化治理轉型的決心。
在業務重組方面,Seven & i開始"三箭齊發":
首先,公司計劃在2026年下半年啟動美國7-11(SEI)的獨立上市。SEI目前在美國擁有約13000家門店,貢獻了集團超過70%的合并營業收入,是公司最重要的海外業務板塊。
其次,公司與貝恩資本達成協議,以8147億日元(約395億人民幣)的價格出售包括伊藤洋華堂在內的31項非核心業務。 這筆 交易采用"公司分立"方式進行,完成后Seven & i將保留35.07%股權,貝恩資本持股60%,創始的伊藤家族持股4.93%。
第三,承諾在2030財年前實施總額高達2萬億日元(約970億人民幣)的股票回購計劃。
這些變革的備受,是公司與日俱增的經營壓力。
據Seven & i 2025財年前三季度(2024年3月-2024年11月)財報顯示,公司便利店業務營收達7.66萬億日元,占總營收的84.4%,是最主要的收入來源。
然而,日本國內便利店營業利潤同比下降8%至1829億日元,海外業務更是大幅下滑32%至1569億日元,業績壓力凸顯。
此前,加拿大便利店巨頭Alimentation Couche-Tard(ACT)曾提出470億美元收購要約。而Seven & i在此次公告中也表示,將繼續與ACT保持建設性接觸,評估相關收購提案的可能性。說明Seven & i還在糾結。
根據美國全國便利店協會數據,Seven & i目前在美國便利店市場占據8.5%的門店份額位居第一,而ACT以3.8%的占比位列第二,這意味著收購案將面臨反壟斷審查。
在便利店競爭格局變化的背景下,Seven & i 公司在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個重要市場遭遇了增長瓶頸。
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2023年中國便利店TOP100》數據,7-11在中國的門店數量僅為3906家,遠落后于本土品牌美宜佳的3.3萬余家和日系對手羅森的6000多家。(詳見《》)
一方面,由于7-11未在中國設立統一的總代理,導致各區域特許經營管理混亂、監管不到位;另一方面,其本土化程度不足,似乎也難以適應中國消費者快速變化的需求。此外,高企的運營成本和互聯網新零售的沖擊,也讓傳統便利店經營雪上加霜。
在日本本土市場,7-11同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最新財報顯示,盡管通過持續擴張保持了門店數量的領先,但7-11的客單價出現0.1%的下滑,日本業務銷售額更是下降1.8%。
相比之下,競爭對手羅森和全家便利店在客流量和客單價兩項關鍵指標上均保持增長態勢。
有日本分析人士指出,在日本經濟從通縮轉向通脹的關鍵時期,面對原材料成本上漲,7-11傾向于降本保利,而羅森和全家則選擇專注中高收入客群。在實際工資停滯的環境下,這種策略差異導致7-11逐漸失去了部分高粘性客戶。
從更宏觀的視角來看,Seven & i的轉型挑戰,也更折射出全球便利店行業在數字化浪潮和消費升級背景下的深層變革。 面對社區團購、即時零售等新物種的崛起,傳統便利店不得不重新思考其在零售生態中的定位和價值。
這家曾經定義便利店行業標準的零售巨頭,正在經歷重新定義自我的關鍵時刻。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供參考,文內信息或所表達的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請讀者謹慎作出投資決策。
稿件內容溝通:禾苗 15601300818 (微信同號)
更多內容請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