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需要明確職場與職場價值這兩個概念的含義。
從廣義來理解,職場不僅包括工作場所,還包括了與工作、職業發展相關的社會活動、人際關系等。也就是說,職場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涉及到了個人與組織(企業)、個人與社會的復雜關系。
一個人的職場價值與他的能力、效率和互動效應有關。能力是基礎,效率來自運用能力創造價值的技巧與方法,互動效應可以使價值最大化。個人職場價值的體現包括:個人的專業技能、溝通協調能力、寫作能力、歸納總結能力、專業技能的寬度和深度、思考能力、規劃能力、做事態度以及工作投入(努力)等方面。
明確了以上兩個概念,似乎我們可以認識到,評價員工的職場表現,取決于其職場價值,職場價值包括眾多因素,而這些因素又可以繼續拆解、分析。
下面分析“職場的第一性原理是價值而不是努力”這個觀點存在的問題。
首先分析原觀點。其對于“職場的第一性原理是價值而不是努力”的核心解釋是“老板為結果買單,不為辛苦鼓掌”,其應用舉例“加班≠升職,先思考‘我的工作創造了什么實際收益’”。從核心解釋和應用舉例來看,這個觀點重點關注企業職場這個語境。
一、從第一性原理出發,職場價值可以繼續拆解分析,顯然價值并不是最基本的元素;另外,努力(工作的投入性)與價值不是一個屬類的概念,不能進行對比(注:概念關系錯誤,只有反對關系或矛盾關系的概念才能夠對比分析)。原觀點把價值與努力進行了對立,顯然不妥。
這種觀點,實際上是借助第一性原理的名義,過度強調價值在職場中的作用。涉嫌通過夸大或渲染,從而制造“職場焦慮”,也為企業老板的“短視”行為尋找借口。
二、這個職場與價值的表達方式有現實的合理性。
現實中,價值導向對于企業確實具有一定的意義。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依賴于實際收益和業績,企業老板必須關注工作成果。企業的盈利和持續發展,依賴于員工創造出來的價值,然后才有能力為員工提供更好的回報和發展機會。
比如,對于多數商業機構,確實存在“老板為結果買單”的現象。商業企業的目標是盈利,員工創造的經濟價值往往是最直接的考核標準(如銷售崗位的利潤業績、生產崗位的產量質量考核、技術崗的項目交付等)。
這個觀點在其應用中說明“加班≠升職”,并強調優先考慮實際收益,符合現代社會中企業對ROI(投資回報率)的重視,有助于引導員工關注工作成果的質量和效益,避免缺乏成效的無謂付出和低效的忙碌。
網上有這樣一個段子:“人世間最痛苦的事情,莫過于上班;比上班痛苦的,莫過于天天上班;比天天上班痛苦的,莫過于加班;比加班痛苦的,莫過于天天加班;比天天加班痛苦的,莫過于天天免費加班!”
三.這種觀點存在著局限性和不恰當的地方。
分析如下:
1.涉嫌錯誤利用“第一性原理”渲染“職場焦慮”,存在邏輯瑕疵。
第一性原理強調最基本的因素。職場本身是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職場價值除了上文分析的個人職場價值外,還應當想到一個企業創造價值依賴更多的其他因素,比如資源支持、團隊協作、企業文化等,企業的發展是多種要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2.過度強調顯性價值,忽略企業持續發展過程中的“隱性價值”因素。比如以下幾種因素:
- 組織內部的公民行為(OCB):老員工承擔的非職責內工作(如指導或幫助新員工),這種工作通常沒有直接收益,但是提升了團隊能力;
- 長期的價值儲備:基礎研究、人才培養等投入,雖然短期內難以量化其價值,但是對于企業的長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 風險控制同樣具有價值:合規風險管理等工作崗位不會產生直接收益,但必須明白的是,避免損失同樣重要。(注:很多企業不重視合規管理,是一個誤區。企業行為合規意味著企業可能最大程度“避坑”,即使受到無理處罰,在行政訴訟的時候勝訴的概率更大)
3.過度強調短期結果(實際收益),不利于企業管理和長期發展。
在職場中,除了直接的實際收益,團隊合作、溝通能力、職業態度等“軟實力”對企業和個人的發展也有重要影響。如果只關注短期結果,可能會忽視這些軟實力的培養和發揮,不利于個人的全面發展和團隊的團結協作,可能導致企業管理的失誤,影響到企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4.對企業管理的認識不夠全面,對努力的理解存在偏頗。
德魯克認為管理是“通過他人達成目標”。一個優秀的管理者會區分“辛苦”的性質——雖然重復性勞動的辛苦與突破性創新的辛苦價值不同,但是不能完全否認重復性勞動的價值。比如某些基礎性的工作需要大量重復性勞動(基礎科學研究的反復實驗等),這種重復性勞動很可能是創新性成果的重要基礎。
5.不適用于所有情況,特別是某些探索性較強的工作。
在研究性、探索性的工作中,實際收益的結果可能難以在短期內顯現,需要企業和員工持續性努力和投入。如果過于強調短期收益結果而忽視員工的努力,可能會打擊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力,不利于工作的持續推進。
結語:
這個表達的核心觀點在現實中雖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諸多不合理之處。特別是對短期實際收益的強調,存在著助推“職場焦慮”和導致企業老板“短視”的嫌疑。
以下職場價值評價的建議僅供參考:
1. 建立多維度的價值評估模型:
- 顯性價值:直接結果貢獻(銷售額/成本節約/生產質量/生產效率等考核體系)、
- 隱性價值:知識積累/基礎能力/團隊能力/風險規避
- 未來價值:基礎研究/持續發展
2.在多維度評價基礎上增加不同時期的動態評價:
- 新員工:70%努力用于能力建設,30%關注價值輸出
- 成熟員工:60%價值創造,40%經驗傳承與創新探索
3.不同崗位和不同企業階段的不同評價標準:
A[價值判斷標準] --> B{崗位類型}
B -->|執行崗| C[效率指標]
B -->|管理崗| D[團隊效能]
B -->|研發崗| E[創新突破]
A --> F{企業階段}
F -->|初創期| G[生存價值(顯性價值)]
F -->|成長期| G[綜合價值(隱性價值)]
F -->|穩定期| G[長期價值(未來價值)]
總之,在市場化組織中,企業的發展核心在于每一個員工的職場價值與企業管理的綜合運用。為了保障企業生存,應優先聚焦能產生可驗證價值的工作;隨著企業的發展,同時考慮長期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建立隱性價值的識別機制和員工長期價值的儲備。
避免那些可能造成“職場焦慮”和“短視”之類說辭的影響,才有可能保證企業在市場環境下走得更遠、更穩。
以上為個人觀點,難免偏頗,僅供參考。
歡迎留言討論,更歡迎點贊轉發。
第一性原理系列文章導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