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楊瀾參觀梁思成紀念館,指著林徽因踩房梁的照片,忍不住問梁從誡:“你母親穿著旗袍,怎么敢爬上這么高房梁的?”梁從誡頓時臉色大變,只用7個字冷冷回復....
圖源網絡,侵刪
這張照片是林徽因在河北正定開元寺考察時拍下的,當時她與丈夫梁思成為了能測量到精準的數據,親自爬上房梁測量。
因為開元寺的建筑已經屹立了多年,經過日夜的風吹雨打,建筑早已經出現搖搖欲墜的狀況,別說站在屋內了,爬上房梁更是令人膽戰心驚。
這個房梁原本是由梁思成來爬的,林徽因擔心丈夫身軀龐大,上去不僅不方便還容易壓垮房梁,所以她主動爬上房梁,只為測量出精準的梁架數據。
盡管隨時有坍塌的風險,林徽因還是面帶微笑爬了上去,當梁思成看著站在高處如此自信的妻子時,一時沒忍住拍下了這張驚艷的照片。
從這張照片里,肉眼可見林徽因當時的那股自信,其一來自于對工作的滿足感,其二是對自己本身的自信。
在一檔綜藝節目上,楊瀾恰好看到林徽因的這一張照片,出于好奇脫口而出的問梁從誡:“這么高的房梁,你母親穿著旗袍是怎么敢爬上去的?”
很明顯這一問題對于梁從誡來說有冒犯意味,他的臉色也開始變得不悅,但他沒有當場爆發,而是給足了楊瀾面子。
他回復了七個字:“梁家機密,不外露!”
短短七字既表達了自己的不滿,又提醒了楊瀾,楊瀾也是見多了這樣的場面,當即反應過來,不再進行追問。
其實梁從誡之所以會因為這句話感到不悅,并不是因為他小題大做,而是在他心中母親雖是個女子,但無論在任何方面,都是優秀和偉大的。
楊瀾的話里包含了對母親的誤解,林徽因原本是正常衣著,也沒有要爬房梁的意思,只是因其丈夫體型大不適合爬老舊的房梁,怕塌方,她才自告奮勇上去。她上去以后丈夫看見這暖心又罕見的一幕,十分感動記錄了下來,原本這些行為無可指摘,但楊瀾的提問卻暗示了不當,且完全把背景信息抹去,導致聽眾嚴重誤解。
圖源網絡,侵刪
梁從誡不希望世人將重點放在女子的衣著上,而忽視了她的功跡和貢獻,同時他也希望,大家能注意到,他母親是為了國家的建筑事業,不惜舍身犯險。
現實中,確實很多人會因為對方是個女子,而將她曾經所做過的事跡給抹去。在梁從誡心中,他的父親和母親都是了不起的建筑大師,盡管林徽因在建筑領域的成果可能稍微遜色于梁思成,但梁思成成功的背后,絕對少不了林徽因的付出。
梁從誡曾透露,父親大多數的學術報告中都由母親來潤色,讓整個報告看起來更加完美,在梁從誡看來,“母親就是父親的眼睛”。
從1931年開始一直到1937年,林徽因和梁思成投身建筑行業,短短幾年時間里,跑遍了全國15個省份,上百個縣城,每日不停歇,只希望能為中國的建筑行業作出一份力所能及的貢獻。
他們與多名建筑同事,不斷在各地勘察實測古建筑,并一同繪制了近2000多座古建筑,如今還有許多古建筑之中,留有他們曾經的痕跡。
建筑事業,是林徽因與梁思成一生所堅持的,盡管條件在艱難,他們都從未舍棄過。
抗戰時期,林徽因和梁思成曾經歷了6年的無水無電生活,當時的狀況有多艱難,只有他們自己知道。盡管有朋友給他們推薦新的工作和住處,林徽因和梁思成卻覺得,此時正值國家落難的時刻,他們不應該為了自己的一時舒暢拋棄國家,所以林徽因和梁思成果斷拒絕了朋友們。
后面很長一段時間里,他們的生活環境不僅十分惡劣,健康狀況還很差。林徽因曾生一場大病。
梁從誡回憶道:“當時母親躺在床上,面色煞白,沒日沒夜的咳,當時瘦的身上只剩下骨頭,真的叫人心疼”。
但林徽因在這段時間,協助梁思成編寫了《中國建筑史》,整整11萬字,這一部書給中國建筑行業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林徽因夫婦二人的成就是不容忽視的,梁從誡也正是想提醒大家這一點,才會用七個字來霸氣回應楊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