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次條將刊錄連載李三翻譯的奧派著名學者金塞拉的《自由社會的法律基礎》。希望大家支持好書義務翻譯者,多打賞。 2024年全球新船訂單量定格在2412艘。其中韓國船企接單量同比驟降38%,日本跌幅更達41%,而中國船廠卻逆勢包攬71%市場份額。
這其中,日本企業的市占率跌到了10%左右。
曾幾何時,日本造船業是什么水平?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造船業簡直是在全球橫著走啊!市場份額直接突破50%! 什么概念?就是全球每兩艘新船,就有一艘是日本造的!那時候三菱重工、川崎重工、三井造船、日立造船,這些名字在全球航運界如雷貫耳,就像現在的"豐田""索尼"一樣,是日本制造的驕傲! 但現在呢?慘不忍睹啊!全球份額跌到10%左右,被韓國、中國遠遠甩在后面!這落差,慘不慘?那是相當慘!
到這里,你可能會問:這到底是為什么?很多人會說:這不是很簡單嘛,日本人工成本高啊,勞動力貴啊!但真的就這么簡單嗎?
如果我告訴你,背后還有一堆制度性的問題在作怪,你信嗎?
先回顧一下日本造船業的輝煌歷史,看看當年是多么牛氣沖天!
二戰后,日本百廢待興,但它的造船業起飛得特別快!到1956年,日本就超過英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造船國。再往后發展,1969年日本造船產量占全球的48.5%,到了1970年代中期,更是直接占據了全球50%以上的市場份額! 可好景不長啊!從1980年代開始,日本造船業就一路走下坡路。80年代末90年代初,韓國開始猛追; 到了2000年初,韓國把日本反超了; 2010年后,中國造船業的崛起又給了日本狠狠一擊! 你看看現在的局面:2023年全球造船市場份額中,中國占45%左右,韓國約32%,日本只有不到20%,而2024年則直接跌到了10%左右了。 而且還在持續下滑! 怎么說呢?真是"沒想到,沒想到啊"!
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最大的一個原因,你可能沒想到,那就是“防內卷”。
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后,日本政府出臺了《特定船舶整備調整法》,開始對造船企業實行嚴格的產能控制。
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呢?說是保護行業免于惡性競爭,也就是防內卷,但結果如何?完全適得其反啊!
政府是怎么"管"的?
首先是強制性"減船"計劃,要求企業拆除35%的船臺和船塢!因為當時全球需求不旺,各船廠價格競爭激烈,那政府就下個命令,不許你們有這么大的產能。
你們“產能過剩”了嘛!
1979年至1988年,日本造船企業關閉了一半左右的船臺!
這意味著什么?當全球市場需求回暖時,日本造船廠已經自斷手腳,產能嚴重不足,根本無法快速滿足市場需求!
與此同時,韓國在干嘛?人家韓國可不傻,正在大舉擴張產能呢!你退我進,這就是日韓差距開始拉大的關鍵時期!
還有更離譜的!
為了阻止企業“內卷”,日本政府還推動了行政指導下的"卡特爾體系"!
日本政府允許造船企業組成卡特爾,共同決定產量和價格。
這看似保護了企業利益,但卻完全扼殺了企業之間的良性競爭和創新動力。
最典型的就是1988年建立的"造船設施協會",它給企業設定了產能上限,導致企業無法根據市場需求靈活調整生產。這不就是自己給自己戴上手銬腳鐐嗎?這不就是"自廢武功"嗎?
米塞斯曾經說過,政府對經濟的干預,無論初衷多么良好,最終都會產生與原意相反的結果。
日本造船業的衰落,簡直就是這句話的教科書式例證!
政府試圖通過管制保護行業,結果卻徹底扼殺了它的活力和全球競爭力。這難道不是很諷刺嗎?
第二大制度性病因,是日本的貨幣政策。
日本在九十年代通貨膨脹后,就陷入了長期的經濟停滯期,被稱作為失去的三十年。
這三十年來,日本央行為了不讓那些在通膨期錯誤投資的大企業死掉,不斷地干預市場,甚至成為了日本所有大企業的大股東。
這種避免清算的手段,最終讓日本企業官僚化,反正我死不了,為什么要創新呢?
到了上世紀90年代,日本造船業已經呈現出典型的"大企業病"癥狀,創新能力明顯衰退。要知道,當年日本企業引以為傲的是什么?精益生產、全面質量管理,對吧?
這些創新正是在激烈競爭時期開始的。
但隨著時間推移,這些優勢被韓國和中國等競爭對手迅速學習和采納,而日本企業卻像是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陷入了路徑依賴,難以破局創新。
舉個最明顯的例子:LNG船舶技術。
日本在20世紀70年代率先開發了膜式LNG船技術,但隨后的30年里,創新步伐明顯放緩。
而韓國三星重工和大宇造船卻在21世紀初實現了技術跨越,不僅掌握了膜式技術,還開發出更先進的MARK III和NO96等新型隔熱系統,迅速搶占了高端LNG船市場。
你看看,這就跟當年日本半導體被韓國三星超越是一個道理啊!曾經的領跑者,現在變成了追趕者!
為什么會這樣?
原因很簡單:被央行吊命的日本大企業決策鏈太長,創新流程僵化。
一項技術改進從提出到實施,需要層層審批,效率低到令人發指!
國企業決策鏈則相對扁平,能更快響應市場變化。
日本企業高層多為內部提拔,思維趨同,不愿冒險;而韓國則更愿意引入外部視角,甚至聘請國際專家擔任顧問。
我問你,這種情況下,誰能贏?答案不是很明顯嗎?當然是韓國贏啊!
在市場中,只有那些不斷創新、敢于顛覆自身的企業才能長期生存。
有政府包養的日本造船企業太過保守,不愿打破既有模式,最終被更具創新精神的競爭對手超越。這不是很明顯的道理嗎?
在這種保護下,日本的企業制度也無法得到調整。
日本的年功序列制度,這對造船業的影響尤為深遠。
什么是年功序列制?簡單說就是薪資和職位主要取決于員工的年資和資歷,而非個人能力和績效。這種制度有什么問題?
年輕人沒有機會啊,阻礙了新技術、新思想的引入。
年輕工程師即使有創新想法,也難以獲得充分重視和實施機會。
數據顯示,日本造船業工程師的平均年齡超過45歲,遠高于韓國的38歲和中國的33歲。
這種老齡化的工程師隊伍,對數字化、智能化等新興技術的接受度和應用能力相對較弱。
么講?就是一群老人家在管理企業,拍腦袋做決策,跟不上時代節奏啊!年輕人有創新想法?
對不起,先熬資歷吧!等你熬到有發言權的時候,可能已經50多歲了,那時的創新思維還在嗎?
年功序列制下,年輕有才華的專業人才發展空間有限,許多優秀畢業生根本不再選擇造船業。
日本造船企業每年招收的工程師數量從1990年代的2500人左右下降到現在的不足1000人,人才斷層問題極其嚴重。
跟互聯網、AI、新能源這些熱門行業相比,誰還愿意去造船業熬資歷?
一個地區的經濟進步依賴于企業家精神和人力資本的自由流動。
日本僵化的用人制度,正是阻礙造船業復興的重要因素。說白了,就是人才不流動,新鮮血液進不來,創新肯定是搞不起來的嘛!這不是很簡單的道理嗎?
如果允許企業破產,讓企業自負其責,這種破爛制度,早就會在企業生存的壓力下,被企業拋棄。
但央行養他們啊,越養,越廢。
反過來,中韓造船業技術創新不斷。
比如大宇造船在智能造船方面的投入占年收入的3.5%以上,遠高于日本企業的1.5%平均水平。 三星重工更是開創了"H-Dock"干船塢建造法,將船體分段同時建造,大大縮短了交付周期。 一艘超大型集裝箱船的建造周期從日本的12-14個月縮短到韓國的8-10個月!你說日本企業怎么能跟得上? 賺錢干不過人家,速度干不過人家,那還拿什么來競爭?只能眼睜睜看著訂單流向韓國!
中國企業的競爭力是人力成本低嗎?在造船業這種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的行業中,人力成本,不是最為關鍵的手段,最重要的還是資本積累后的技術創新。 中國造船業的技術水平也在快速提升。以上海外高橋造船為例,其年研發投入從2010年的2億元增長到2020年的近8億元。中國船舶集團已經掌握了大型LNG船、極地船舶等高端船型的建造技術。
與此同時,中國造船業在供應鏈整合上也取得了突破。現代化的造船產業集群在江蘇、上海、廣東等地形成,零部件本地化率從2000年的不足40%提升到現在的75%以上。這種垂直整合大大降低了采購成本和物流成本。這些都是實打實的競爭優勢啊!
2023年全球訂造的綠色環保船舶中,韓國占比43%,中國占比38%,日本僅占15%。
2024年呢,中國船廠的訂單直接達到了78.5%。
連綠色船舶這種最需要技術含量的領域,日本都已經被韓國和中國甩開了!這還了得?這不是日本最引以為傲的高科技領域嗎?居然也輸了?
在制造技術上,日本也遠遠落后于中韓了。
韓國現代重工的"Smart Yard"系統實現了全流程數字化,從設計到生產的數據一體化率達到95%;中國船舶集團的"數字孿生船廠"覆蓋率達到80%;而日本主要造船企業的數字化覆蓋率平均只有60%左右。
你看到沒有,反“內卷”,不許企業激烈競爭,認定為惡性競爭,也不許勞動力競爭,要搞年功序列制,都追求一個躺平的狀態。
唯一的結果,就是產業蕭條嘛。
寫這一篇的目的是什么,是說我的國厲害么?當然不是,你懂的。
余承東:“我們認為應該是卷價值,而不應該是卷價格。在智能電動網約汽車里面,全世界的NO.1的卷王應該是比亞迪,我們也不善于卷超低價格。我們還是善于卷價值“
市場監管總局:整改電商平臺“僅退款”,服務企業換賽道遠離“內卷”
7月6號,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下稱中汽協)攜手16家車企聯合簽署了《汽車行業維護公平市場秩序承諾書》。
承諾書主要目的是“不以非正常價格擾亂市場公平競爭秩序”。
霍啟剛提案,“內卷式”競爭已成為中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阻礙。總體來看,它是企業為了爭奪有限的市場份額,無序擴張產能,進行零和甚至負和博弈,導致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現象,行業長期處于微利虧損狀態,低價劣質產品充斥市場,影響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呵呵,你們就作吧。
一個允許競爭的環境,才是企業的好環境,才是有利于消費者,有利于激發企業家精神的環境,而一個保護企業不讓他們”內卷“的環境,葬送的是所有人的未來。
不需要同情在競爭中壓力山大的企業家、電商商戶,市場的殘酷,是因為消費者殘酷,消費者只買性價比高的。
再次強調,市場經濟不是以企業家為中心的制度,市場經濟是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制度,企業在競爭中該死就得死,勞動者在競爭中瘋狂工作,也是市場之必然,這是消費者們集體的決定。
什么自由市場保護資本家,這是沒有的事,自由市場保護的是消費者的選擇權,只有讓消費者通地鈔票來決定企業的生死,才叫自由市場。
是消費者要求保護企業家產權,你不保護產權,他怎么可能生產優質低價的好產品?企業家,是消費者實現更加富裕的手段。
破壞企業家產權,最終傷害的就是消費者。
因為, 消費者只選擇那些 效率高、價格低、質量好的 產品。
自由市場,才是保護所有人長遠利益的最好手段,因為沒有人不是消費者。
當拋棄消費者立場,天天談什么保護企業時,完了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