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命草評詩
第520首
原詩
文/胡弦
一棵樹如果看見了什么,
它的身體也不會有任何變化,
它總是站在事件之外。
一棵樹對任何事物
都不會感到奇怪。
當它意識到要成為見證,
就長出了新的枝杈。
一棵樹你已經看見它,
你卻未必真的看見了它。
它不陪我們生,
也不陪我們死;
在它的內心,
有另外的事物在飛奔。
賞析
今天分享的是聞一多詩歌獎獲得者、詩人胡弦的詩《樹》,這首詩以樹為書寫對象,明顯帶有象征意義,詩人運用擬人的手法賦予樹人格個性,它能看,能感知,它有意識,它仿佛有七情六欲。詩人以一種抽象的方式刻畫了樹的行為方式和意識,越是抽象,越是模糊,它的意指就越廣而深,樹就成了一種特殊的象征,具有代表性,如同某種意識的化身和具象體現。下面,就詩歌文本試析一下。
先看第一節,詩人寫樹總是站在事件之外,有一種置身事外的感覺,仿佛保持中立一樣,從某種意義上說,樹具有了獨立性,身體和思想都有獨立的個性,如同一個情緒穩定的人一樣,保持著清醒。這充分說明了,這不是一棵平凡的樹,而是具有精神和個性的村。詩人首先從樹的個性寫起,應是為下文樹的態度和行為定下基調。
再看第二節,詩人著重刻畫的是樹的思想意識。樹不會對任何事物感到奇怪,這暗示了樹的視野和見識的寬度和深度,只有見多才不會怪。而唯一讓樹有所反應的是在需要它見證的時候,這長出的新的枝杈如同一個見證物,因此,這個見證的意義也是非一般的,具有某種特殊性。
最后是第三節,這兩句“一棵樹你已經看見它,你卻未必真的看見了它”,這是講的認識的局限性,外在的容易把握,而內在的卻是難以把握的,只有經過長期的磨合才能有所領悟。所以,看見的未必是真的,看不見的才是最終的真相。看一棵樹,如同認識一個人,真正的認識是對可見的和不可見的同時把握和融合。詩人最后寫,它不陪我們生和死,所以,這注定了我們不可能真正的認識它,況且它的內心時刻有事物在飛奔,這就更難把握了。
從整首詩的內容來看,詩人寫樹,實際上是對人的書寫,把人的個性移植到樹身上,再通過樹返還到人。經過如此簡單的調換,似乎能讓人們更加清晰地認識自我和他人。這首詩寫得有點玄,但是詩歌的意義是不一般的,它在暗中教化了人,給人足夠多的啟示,這對人的成長是一種幫助,這或可看作是這首詩最大的意義。
拋磚引玉,就詩論詩,以寫代學,至此,就結束了。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歡迎評論區交流。如果您有值得推薦的詩歌,歡迎留言告訴我,一同欣賞,共同進步。我是詩者格命草,歡迎關注,下期詩評見!
詩人簡介
胡弦,1966年生于徐州鄉村,做過教師,報社記者、編輯,現居南京,《揚子江詩刊》編輯。九十年代開始寫作,在《人民文學》《詩刊》《星星》《詩歌月刊》《詩選刊》等刊物發表大量詩歌,在《散文》《散文天地》《散文百家》等刊發表散文作品數十萬字,出版詩集《十年燈》(2007),散文集《菜蔬小語》(2008)等,曾獲中國詩歌學會、《人民文學》(2004)、《散文詩》(2003)、《詩潮》(2003)、《詩林》(1999)等雜志詩歌競賽獎,2009年11月由中國作家協會《詩刊》社授予“新世紀(2000—2009)十佳青年詩人”稱號。出席詩刊社第十八屆“青春詩會”,在多家報刊開設過散文專欄,作品入選多種年度最佳選本。
往期詩評
格命草
格命草,自稱詩者,讀睡詩社創辦人,《讀睡詩選》主編,中國詩歌學會會員。主編出版詩集《讀睡詩選之春暖花開》《讀睡詩選之草長鶯飛》,目前選評經典詩歌,名人名詩500余首,《格命草詩評(一)(二)(三)(四)(五)》已完成,詩評系列叢書正在持續創作中。付費評詩,付費寫詩評集,付費推廣詩歌,可加格命草微信:gemingcaoa詳談)。
關注格命草,一起讀經典
贈送您詩集《讀睡詩選》
《格命草詩評(第一輯)》
《格命草詩評(第二輯)》
《格命草詩評(第三輯)》
《格命草詩評(第四輯)》
《格命草詩評(第五輯)》
《格命草詩評(第一輯)(第二輯)(第三輯)(第四輯)(第五輯)》歷時一年多,共收錄詩評500篇,72萬多字,目前頭條閱讀量110多萬次,微信公眾號閱讀量130多萬次,百度閱讀量55多萬次,時機成熟會正式出版。歡迎收藏閱讀。關注格命草微信公眾號,閱讀最新詩評,如需付費評詩,付費推廣詩歌,付費寫詩評集,可加格命草微信:gemingcaoa詳談)。
格命草主編出版詩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