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知乎看到一個問題,2023年的老問題,問為什么出現了大量撤稿,都是已經檢索的稿件,但是以同行評審為由申請撤稿。這是2023到2024這兩年的事情,下面的回答有人指出這是代理操作的原因,如果是自己投稿就不會有這個問題。
確實,是這么回事,這就是代理造成的,或者說,需求的存在,推動了這個灰色產業的形成。
這其實已經不是第一次了,上一次是更早幾年的EI,出現了相似的問題。
從表面上看,同行評審不過就是個表面理由,就好像我們平常說的七天無理由,只是一個理由而已。真實的情況可能是尺寸不準,也可能是色差太大。
落實到SCI發表領域,說白了就是中國作者塞了大量社科稿件到工科檢索刊物里。但是單純是這個操作,并不足以導致SCI崩盤,真實的情況是,中國當時正在開展學術反腐。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論文需求也都是海量,說白了,中國的論文發表量,很容易將整個SCI檢索搞個雞飛狗跳。在聯合國,有一個說法叫中國效應,就是因為這個龐大的國家,如果參與統計,很容易讓統計結果朝向中國發生偏移,因此聯合國進行統計的時候,經常把中國剔除,進行單獨統計。
SCI領域也是一樣,如果大量的中國人去國外發論文,尤其是中國存在大量社科需求,那么結果就是sci的質量會被火速拉低。當然這里不包括頭部期刊,任何領域的頭部都是值得尊重的。
然后,國家開始整頓學術。更具體的過程是,2023年開始,一直到2024年,教育部牽頭查,集中查的是一堆三流刊物。所以這些刊物上所有的作者都被排查,然后從教育部下發通知到學校,學校方面找作者本身談話。情況差一點的撤銷職稱,好一點的給兩年時間讓作者再發一個。
這種情況跟EI那次崩盤很相似,但是不一樣。那次不是國家帶頭查,而是因為EI檢索里面出現大量的社科稿件,導致一年時間里EI的檢索目錄變更了5次,或者更多。從而導致大規模退稿。
那跟著兩個問題,第一,工科期刊為什么會收社科稿件,第二,檢索正常國家為什么會發現。
第一個問題,每一個可以操作的(可以砸錢的)期刊,背后都有一個中國人。中國人去找國外期刊談包版,就這一年里這幾本刊物,批發給我,我發我們的稿件。這種是合理的,一般學術會議都會這么做。然后老外更加是賺錢就行,所以……落實到具體的論文環境中,你會看到大量奇怪的稿件出現在的工科期刊上,其中有些題目令人嘆為觀止,比如,思想政治教育的稿件發在機械期刊上。但是你都不想想,國外哪有思想政治教育這個概念。
中國有著龐大的人口基數,對應的論文需求量也大的嚇人,很容易就把國外檢索干翻,這一點在ei上已經得到論證,所以2023年的翻船,就是這么來的。
對于論文代理行業來說,大一點的代理會比較穩健,知道哪些瘋狂的期刊會出事,小一點的代理只管掙錢。
造成的后果就是,很多人虧了錢,因為代理出了事 根本賠不起,只能跑路。
回到所謂的同行評審這個理由,說白了,也就是國家統一操作的撤稿行為。
至于未來,現在這件事已經過去一年多,現在的sci開始只收工科稿件了。同時國內核心的含金量不斷上升,國外期刊含金量不斷下降。當然還是那句話,頭部永遠金光閃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