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上流傳著一張1939年拍攝的珍貴照片,其背景是當時美國領館舉辦的一場活動;照片中,一位身材嬌小,卻氣質不凡的女士,格外引人矚目。
她就是時年35歲的林徽因,中國建筑教育的開拓者之一,同時也是才華橫溢的詩人和作家。她身著一襲典雅的白色旗袍,手拿精致小包,盡管當時飽受疾病折磨,依然展現出高貴優雅的氣質與風采,不愧為“民國女神”。
然而,這張照片背后,卻是一段艱辛的歷程。日軍占領北平后,林徽因與丈夫梁思成不得不匆忙收拾行裝,跟隨躲避戰亂的人流,開始了漫長的南遷之路。
當時交通異常艱難,加上他們夫妻二人身體孱弱,半個月后才輾轉到達長沙,原本以為可以在此安頓下來,不料日軍頻繁空襲,終究也不是久留之地。
兩個月后,林徽因一家不得不再次啟程,從長沙出發繼續向南前往昆明,這段旅程充滿艱險,整整持續了39天。途中,她們常常缺醫少藥,有時候身體虛弱到幾乎無法支撐,直到1938年1月中旬,他們才終于抵達昆明。
昆明的生活,也并非高枕無憂,除了要忍受病痛的折磨,還要面對大量躲避戰亂的人涌入,以及隨之而來的房價和物價飛漲。盡管如此,林徽因依然保持著旺盛的創造力,她不僅繼續從事建筑研究工作,還創作了大量優美的詩歌和散文。
她的作品文筆優雅而飽含深情,既有對時局的深刻思考,也有對生活的細膩感悟,在中國現代詩壇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后來,她文化界的摯友如吳宓、朱自清、金岳霖、沈從文、周培源、陳岱孫等也都陸續來到昆明躲避戰亂,他們的到來,給林徽因的生活帶來了些許慰藉。
林徽因和她的朋友們,以一種堅韌樂觀的革命精神,在艱難的戰爭年代互相扶持,繼續進行著學術研究和文化創作,為中國后來的文化復興做出了重要貢獻。據金岳霖回憶,雖然此時的林徽因飽受病痛的折磨,已不似往日那般健談愛笑,但她依然保持著迷人的氣質,舉手投足間自有一種獨特的風韻。
隨著抗日戰爭的深入,昆明也遭受了日軍空襲,林徽因的生活和身體狀況變得更加糟糕,但這些困境反而激發了她堅韌的生命力。她甚至在廢墟上親手搭建了一個小房子,還在給朋友的信中,以幽默的筆調藐視和調侃日軍的空襲,這種樂觀豁達的態度,正是她難能可貴的品質。
1940年11月,因中央研究院工作需要,林徽因不得不離開昆明,前往李莊,這一別,成為她對這座承載了太多記憶的城市最后的告別。回到研究院后,林徽因繼續進行中國建筑設計理論與建造的研究,她與丈夫共同開創了中國古建筑研究體系,她還是東北大學和清華大學建筑系的重要創辦者。
新中國成立后,在參與設計人民英雄紀念碑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過程中,林徽因嘔心瀝血,為新中國的建筑藝術做出了重要貢獻。1955年,林徽因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51歲,這位“民國女神”傾盡短暫而璀璨的一生,為中國現代建筑和文學史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