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年底,正在江西進攻紅軍的國民黨26路軍在趙博生、董振堂的直接領導下加入了紅軍。加入紅軍之后,他們被改編為紅五軍團,經過改造后,這支隊伍迅速投身到中央根據地的反“圍剿”當中,為鞏固與壯大中央根據地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今天我們要講的這個人就是當年跟隨26路軍加入紅軍的人員之一,他的名字叫韓振紀。新中國成立后,韓振紀擔任了總后勤部汽車拖拉機管理部部長、駐蘇聯大使館武官等職務。那么,韓振紀的身上都有什么故事呢?
韓振紀出生于1905年,河北省高邑縣人。早年時期,韓振紀主要在家鄉一帶求學,憑借優異的成績考入了直隸甲種工業學校機械科,1924年,他從甲種工業學校畢業之后考入了保定陸軍講武堂,畢業后投身行伍,后進入馮玉祥的部隊,隨軍參加了北伐戰爭。
1930年,中原大戰之后馮玉祥戰敗下野,此后韓振紀所在的部隊被改編為26路軍,并被派到江西作戰。1931年年底,韓振紀在寧都加入了紅軍,從此成為工農革命隊伍的一員,走上了為國家與民族而戰斗的道路。
參加紅軍之后,韓振紀擔任了紅五軍團第14軍偵察科長及第13軍參謀處長、副參謀長等職務,并在1933年加入了我黨,同時,韓振紀也跟隨紅軍參加了中央根據地的反“圍剿”作戰,并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參加了長征。
到達陜北后,韓振紀擔任了紅軍大學以及抗日軍政大學教員。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他擔任了八路軍第115師344旅687團副團長,率部參加了山西抗日前線的平型關戰役等作戰。后續韓振紀轉戰晉東南地區,領導了晉東南的反“掃蕩”,壯大于發展了抗日根據地。
1940年,八路軍第二縱隊成立,韓振紀擔任了參謀長,不久后,第二縱隊南下豫皖蘇邊區,參加了華中地區的抗日斗爭,并與新四軍第六支隊會師,兩隊合編為八路軍第四縱隊。1940年8月16日,根據上級指示,津浦鐵路以東、淮河以北的皖東北地區的八路軍與該地區的新四軍以及地方武裝合編,成立了八路軍第五縱隊,韓振紀擔任了第五縱隊參謀長。
此后韓振紀率部挺進淮海、蘇北,配合新四軍建立了蘇北根據地。皖南事變之后,新四軍軍部重建,韓振紀擔任了新四軍軍工部部長、抗大第五分校校長,繼續活躍在華中地區,培養了大批優秀的抗日干部,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抗日戰爭勝利后,韓振紀奔赴東北,繼續從事軍工工作,期間,他領導研究、仿制了一批先進武器,并組織隊伍進行大規模生產,支援了前線的戰斗,促進了東北的解放。東北解放后,韓振紀擔任了東北行政委員會工業部機器管理局局長,領導東北地區的工業大生產運動,不僅恢復了東北的經濟,而且還支援了國家的建設。
1950年,韓振紀被調到北京,此后他擔任了重工業部機器局局長、總后勤部汽車拖拉機管理部部長,繼續投身新中國的重工業建設與發展當中。1955年,韓振紀被調到外交部門,擔任了駐蘇聯大使館武官,期間,他盡職盡責履行武官職責,維護了大使的威信,提高了祖國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
也是1955年,韓振紀被授予中將軍銜,成為開國中將。1958年,韓振紀回國,此后他擔任了總后勤部軍械部部長、總后勤部副部長等職務,在軍械管理以及軍械物資籌措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促進了我軍的各項建設。
1970年,65歲的韓振紀被“疏散”到泰安、西安等地,雖然受到不公正待遇,但他始終保持著一個黨員的高尚情操與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繼續為祖國的建設而奮斗。1975年,韓振紀因病去世,享年70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