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說是熱度讓人們看到了更多的現象,
倒不如說那些熱度的“加工廠”,將熱度這個概念,
打造成現象的代名詞。
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那些在熱度排行榜上遙遙領先的字眼讓人感到困惑和不解,
這并非是對文字的理性褻瀆,而是對那些榮登榜首的存在,
表現出一種出乎意料的質疑,
并且這種質疑,也在若有似無的“澄清”著什么,
如果有人能夠刻意制造熱度,
是不是說明熱度本身即是商品,
也有人能夠購買這種商品呢。
醉心于追溯流量風潮的崇拜者們,對于流量說承載的商品本身并未表現出足夠的熱忱,
很多網紅化的商品本身是否存在爭議性較大的缺陷,也并不是他們所關注的核心問題,
他們在乎的是,流量為他們的言論保駕護航,
再說的通俗一些,他們人多,話多,
噴的多。
輿論霸凌并不是當下時代的“精神孤品”,即便追溯到千禧年之初,
那些蹲在聊天室角落的發泄者們依然有著足夠勇武的意志,
噴擊著所有他們看不慣的人,
哪怕這些他們看不慣的人,說的對,做的對,
也不妨礙他們的噴擊信仰,在互聯網上各種犄角旮旯之處得以實現。
世間回到當下,如今的噴斗士們總算找到了成群結隊的理由,
有流量保駕護航,他們的噴戰只會愈發順利,
即便在現實里屢敗屢戰,也不妨礙他們在互聯網中搖著勝利的旗幟,
流量只是為了保護他們而存在的嗎?
如果我們以更為客觀的視角,去重新審視流量的原始姿態,
也就是關注度這三個字的話,
會發現人心所向并不是一個可以被偷換的概念,
事實不是數據整合的樣板匯報,
人心不是生成式AI的總結回復,
理性在推動關注的過程中,必然會起到基于客觀事實的推波助瀾,
但問題就在于,這樣的認知過于理想化了,
過于理想化,并不等于是錯的,
而是因為現實會讓更多的人們意識到,
我們并不能決定流量加工廠究竟想要做什么,
因為不知道,所以在看到那些讓大多數人無法接受的東西榮登榜首之后,
才會產生出一種真實的群體性質疑,
也因為不知道,所以當看到那些為了惡心眾人而存在的偏執性觀點,
正在以無所忌憚的方式沖擊著所有人的視野:
任何問題都不會單獨出現,所以隨之而來的“適應論”,“不服出去論”
以及緊隨其后的霸凌型嘲諷等行為,都會讓看起來顯而易見的問題,
套上一層層揭不開也戳不破的輿論面紗。
那些驕傲的噴斗士一邊緊緊抓住那熱搜里每一次表現“終澄”的機會,
另一方面,他們的躁動不安,恰恰證明了他們并非不清楚那些熱搜與流量的關系,
并不能把他們的所有行為合理化,也不能讓他們的噴事業走向“功成名就”的高度,
只待推手們曲終人散之時,
事實固然白骨嶙峋,但看起來總是少了些許驚悚的味道,
這也許恰恰證明了人們并不懼怕真實的模樣,
反倒是厭惡被流量過度包裝之后的存在,
正在加劇他們的厭惡情緒:
時至今日,對于誰才是應當以“主流”自居的問題依然在不同觀點的碰撞下,
強行成就著一場又一場的傳奇演義,
只不過,精神上的疲態和對這場謊言游戲的怠感,讓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退卻,
他們開始意識到,誰才是最火的,
誰才是最累的兩個話題,
都不是他們應該關注的視野錨點,
或者說,他們開始下意識的關注一個更為現實的問題:
什么才是真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